孝经/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4.1
6.1折
¥
39.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春秋)孔丘
出版社云南人民
ISBN9787222078666
出版时间2011-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2101958
上书时间2025-01-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二十四孝
一、孝感动天
二、戏彩娱亲
三、鹿乳奉亲
四、百里负米
五、啮指心痛
六、芦衣顺母
七、亲尝汤药
八、拾葚供亲
九、埋儿奉母
十、卖身葬父
十一、刻木事亲
十二、涌泉跃鲤
十三、怀橘遗母
十四、扇枕温衾
十五、行佣供母
十六、闻雷泣母
十七、哭竹生笋
十八、卧冰求鲤
十九、扼虎救父
二十、恣蚊饱血
二十一、尝粪心忧
二十二、乳姑不怠
二十三、涤亲溺器
二十四、弃官寻母
附录一、文昌孝经
开经启
育子章第一
体亲章第二
辨孝章第三
守身章第四
教孝章第五
孝感章第六
附录二、劝孝歌
百孝篇
善孝为先歌
孝顺歌
孝顺经
孝顺诀
劝孝篇
报恩歌
二十四孝简歌
内容摘要
孔丘编写的《孝经》通篇谈孝,那么,《孝经》之孝是什么呢?“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孝经》的基本观点,也是全篇的基石。《孝经》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广为传诵,其影响甚至远及异族他国。它主张珍视生命、不从非义、敢言直谏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超时代意义,与时下倡导的“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处。
精彩内容
天下的真理,就在于君臣上下一心,以求得上天的恩赐,这就是作为忠臣的为臣之道。在天地之间,没有什么比忠更为重要的了。所谓的“忠”,就是“中”的意思,至公无私。作为上天,要是能够做到公正无私的话,那么一年四季就会风调雨顺;大地要是能够做到公正无私的话,那么万物生长就会茂盛;作为人,要是能够做到公正无私的话,那么他的人格就会亨通中正。忠,说的也是忠心。
为国家效命,哪能不出于忠心?忠能够巩固君臣之间的关系,稳定国家,感
动天地和神明,更何况是对于人呢?具有忠诚之心的人,平时会想着自己的家庭,在国家就会忠于君王,对个人、家庭和国家之间的言行是一致的。忠从一个人身上开始,首先落实于自己的家庭,最终体现在对国家的忠诚上。一个人的人格
高尚,就会有福气,家庭和睦,就会带来家族和顺,国家上下一心的话,就便于治理。
《尚书·大禹谟》中是这样说的:“精诚专一,言行要合于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汉朝时,有个叫韩伯瑜的人,他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对他的管教一直很严厉。韩伯瑜生性孝顺,很小就知道帮母亲拾柴做饭,破了的衣服也
知道自己缝补,尽量减少母亲的负担。
可是小伯俞毕竟还是个孩子,难免会有做错事的时候,但就算只是小过失,韩母也会严厉责罚他。母亲打他,他就跪在地上,虽然受了打,但却一
点怨言也没有。等到母亲打完了,他再低声向母亲谢罪,哄母亲高兴。
多年来,韩母对韩伯瑜的教育一直没有松懈,尽管孩子已经长大了,已经很优秀很懂事了,但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对他严格要求。
有一天,韩母又因故生气,责打儿子,不料一向甘愿受罚的韩伯瑜忽然大哭了起来。
韩母很惊讶,问:“从前打你的时候,你总是心悦诚服地接受,没有怨言,也没有流过眼泪。可是,为什么今天打你,你就哭起来了呢?”韩伯瑜擦了擦眼泪说:“以前儿子犯了错,有了过失,母亲杖责我的时候是很痛的,所以儿子知道母亲的身体还很康健。今日母亲打我时,儿子感觉不痛了。可见,母亲的身体不如从前了,精力已衰,日渐老迈,所以我就不自觉地悲泣起来了。”韩母听了这番话,便放下拐杖,伸手抚摸着韩伯瑜的脸,也感动得哭了。
孙思邈是唐朝著名的医药学家,他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救治过许多垂危的病人。他曾经用针灸救活了一个已被装进棺材的孕妇,并使这位妇女顺利地产下了一个胖娃娃,一针救活了两条性命。在长期行医的过程中,孙思邈还总结出治疗甲状腺肿大和脚气等疑难杂症的良方。在医学实践上,他收集整理了很多药方,写成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著作,共记载了六千多个药方。为纪念他在医药学上的成就,后人尊称他为“药王”。其实,这位药王学医的最初动机是为了给自己的父母治病。
隋朝末年,孙思邈出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一个贫苦人家,他的父亲是一名木匠。孙思邈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走家串户做木工活儿,帮父亲打打下手。耳濡目染之下,小思邈也会点木工,时常雕一些小动物哄爹娘开心。邻里们都说,小思邈长大后肯定比他爹的手艺还好。长此以往,小思邈也一直认为自己将来会是个出色的木匠。
在孙思邈七岁的时候,父亲得了雀目病(即夜盲症),而母亲患了粗脖子病。有一次,父亲在锯木时,看到他在一旁看着自己发呆,便问他:“孩子,你长大了也要做木匠?”孙思邈回答说:“不,我要做一名大夫,那样就可以给你们治病了。”父亲见
他小小年纪便有一片孝心,心里十分感动,第二天就带着孙思邈去城外上学。孙思邈在那里知道了扁鹊,也懂得了圣贤之道以及“行医者,兼济天下”的道理。这些先人之道也让他确立了以后行医的操守:不论富贵贫贱,不论男女老幼,皆一视同仁且尽心尽力!
当孙思邈十二岁时,父亲送他到了附近的药农张七伯家去当学徒。孙思邈走进张七伯家,只见院子里里外外都堆满了草药,十分高兴,心想:这些草药里也许有能治父母亲病的药,太好了,我一定要认真学习!在张七伯家当学徒的三年里,孙思邈经常向张七伯询问药理知识,常常令张七伯难以回答。后来,他才知道原来张七伯只会用一些土方治病,根本不懂药理。张七伯也懂得孙思邈的心思,就对他说:“你很聪明,又很好学,我不能耽误你的前程,从我这里出发北去四十里的铜官县,那里有位名医,是我的舅舅,你到他那里去学医吧!”临走前,他还送给孙思邈一本《黄帝内经》,希望他学有所成,有朝一日成为名医。孙思邈到了铜官县,四方打听找到了这位名医,在他那里潜心学习了一年,又钻心研究《黄帝内经》,医学知识长进了很多。
但这位名医也不知道如何治雀目病和粗脖子病,这使孙思邈十分失望。P5-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