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军团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55.4
7.0折
¥
79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魏凤莲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9787301320532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31145727
上书时间2024-12-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魏凤莲,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出版《古希腊民主制研究的历史考察(近现代)》《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探索古希腊》等著(译)作5部;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
目录
引子 1
第一章 意大利的雄鹰 5
从散兵游勇到公民兵军队 7
卡米卢斯——“ 第二位祖国之父” 15
“ 轭门之辱” 26
中队战术 33
与皮洛士的较量 36
忠勇卫国之师 42
第二章 争霸地中海 53
两强相遇 55
迦太基出了个汉尼拔 64
罗马连遭败绩 68
卡普亚之围和罗马的转机 78
扎玛会战和迦太基的灭亡 85
罗马军团VS 马其顿方阵 92
第三章 内 战 101
马略改革 104
意大利人起义 116
目录
vi 罗马军团目录 ? vii
苏拉的军事独裁 121
“ 前三头同盟” 128
恺撒在高卢 136
跨过卢比孔河 145
共和国的覆灭 152
第四章 帝国军团 161
裁军和改制 163
未遂的谋杀和近卫军的建立 170
可独立作战的辅助部队 174
战友情和军旅生活 182
等级森严的军官体系 190
罗马军团的武器装备 196
作为建筑师的罗马军团 203
帝国军团的荣誉 209
第五章 称雄世界 217
消失了的军团 219
征服不列颠 228
与帕提亚的战争 238
镇压犹太人 247
图拉真及其后皇帝的征战 253
罗马文化的传播者 261
第六章 军队干政和帝位的承继 273
“ 猎手和狼” 275
近卫军废立皇帝 283
“ 四帝之争” 294
五贤帝治军 307
拍卖帝位 320
塞维鲁的改革 325
皇太后摄政 332
第七章 帝国残阳 339
一年内死了五位皇帝 341
危机中的军事变革 351
斯特拉斯堡大捷 361
罗马军团的蛮族化 366
亚德里亚堡战役 374
罗马城的陷落 380
“ 最后的罗马人” 384
参考文献 399
出版后记 403
内容摘要
在烽烟四起的世界古代战场上,罗马军团纵横驰骋千年之久,留下过无数辉煌的战绩。他们的铁蹄踏过不列颠的白雪、小亚细亚的青草、阿拉伯半岛的黄沙;他们同高卢人、迦太基人、希腊人、帕提亚人以及日耳曼人等众多强悍的民族进行过激烈的较量,兵锋一度直指中亚和印度;他们是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世界性帝国——罗马帝国的缔造者,是罗马民族坚忍、勇敢和力量的象征。
罗马军团的历史就是罗马国家不断扩张和征服的历史。本书以古罗马帝国的兴衰为大背景,记录了罗马军团风云激荡的恢弘历史;探讨了罗马军团的队列组织、武器装备、战略战术、组织纪律等诸多因素,分析其从兴起到强大直至衰落的内部和外部原因。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罗马军团这支与蒙古骑兵、奥斯曼土耳其军队齐名的铁血之师独特的历史轨迹,更可以以之为切口,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了解古罗马国家的历史真相。
主编推荐
笔法生动、图文并茂,聚焦古罗马国家军事征服和扩张的历史,刻画罗马军团这支与蒙古骑兵、奥斯曼土耳其军队齐名的铁血之师独特的历史轨迹;
视角独特、眼光独到,以罗马军团的兴衰沉浮为切口,揭示古罗马帝国从兴起到强盛直至衰落的历史动因;
专业的军事知识、翔实的战争史料,布匿战争、征服高卢战争、征服不列颠战争……凯撒、屋大维、汉尼拔、阿提拉……一场场耳熟能详的古代战争、一个个世界军事目前脍炙人口的名字、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片,带领读者进入冰与火交织、血腥与壮阔共存的激动人心的冷兵器战争世界。
精彩内容
罗马军团VS马其顿方阵公元前179年,马其顿国王腓力普五世去世,其子帕尔修斯即位。帕尔修斯决心摆脱罗马的控制,因此励精图治,推行社会和经济改革,受到了下层平民的欢迎和支持,马其顿的国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帕尔修斯还组建了一支40000人的军队,与罗马的敌对国家(如迦太基)建立了联盟关系。为了抑制马其顿的复兴,公元前171年,罗马发动了第三次马其顿战争。
战争初期,罗马军团数次受挫。但帕尔修斯坚持防御战略,没有乘胜追击,给了罗马人反击的机会。公元前168年,罗马执政官保罗斯率领罗马主力部队挺进希腊,与马其顿军队在皮德纳进行决战。由于地面崎岖不平,马其顿方阵难以保持严整的队形,出现了缺口和漏洞。罗马军团抓住这一时机,把中队投入到这些漏洞中,并从两翼和背后包抄进攻,使马其顿方阵迅速土崩瓦解。马其顿军大败,20000人阵亡,10000人被俘,帕尔修斯在逃跑途中被擒。而罗马军团死伤仅百余人。
从世界军事发展史的角度看,马其顿战争也是罗马军团对马其顿方阵的胜利,即新的战斗队形对旧的战斗队形的胜利。自从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腓力普二世创建马其顿方阵以来,马其顿方阵在世界古代战争史上称雄一时。马其顿方阵的基本队形为手持6米长枪的16人纵队,并有骑兵和排成松散队形的轻步兵掩护配合,具有无可比拟的冲击力。凭借马其顿方阵,亚历山大征服了波斯,向东一直打到了印度河流域。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方阵仍旧作为最强的步兵战斗队形君临于战场之上,但亚历山大创造出来的诸多战术却没能得到继续发展,反而停滞不前。步兵装备变得更为沉重、机动能力进一步退化,而本该掩护方阵侧翼的骑兵部队却被大大削弱。在狗头山战役和皮德纳战役中,正是这些弱点,使得叱咤风云几百年的马其顿方阵败在了罗马军团手下。
早期罗马军团基本仿效希腊的方阵模式,一个军团就是一个整体,依靠密集队形对敌方进行震荡冲击。这种方阵虽然有一定的冲击力,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士兵个人的战斗能力,也不适合在山地作战。在公元前390年的阿普里亚河战役中,这种过于笨重的队形是罗马人失败的主要原因;而在与萨莫奈人在山地交战的过程中,这种队形也令罗马人吃尽了苦头。
罗马人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遭受轭门之辱后,他们立刻向自己的敌人学习,改革了希腊方阵,在军团和百人队之间设置了新的战术单位——中队。中队是能独立行动和单独作战的单位,以前的军事行动,无论是否需要,都得整个军团同时进行,而在中队战术下,不同的军事任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一个或数个中队来完成。罗马军团因此变得更加机动灵活了。
李维对中队军团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罗马共设4个军团,每个军团有4200名士兵(有时候也会达到5000人),另有300名骑兵。军团由3个战列组成。第一列是年轻的士兵,称为“枪兵”;第二列是壮年士兵,称为“主力兵”;第三列是后卫,由罗马军团中最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兵组成。三列阵均由重装步兵组成,轻装兵和骑兵不列入三列阵,而是配置在三列阵的两翼,保护军团的侧翼。在作战时,罗马军团的三列士兵像棋盘一样排列,在第一列的一个中队和另一个中队之间留有空隙,恰好可以供第二列的一个中队穿过。战斗开始时,由轻装部队投掷长枪扰乱敌人的队形。当敌人冲上来时,轻装部队就穿过中队之间的空隙撤到后面,而重装步兵则冲上来,投掷重投枪,并与敌人短兵相接。如果仍然无法击溃敌人,他们就撤退到第二列主力兵中间的空隙中,与第二列一起迎战敌人。当第一列和第二列士兵共同进行作战时,第三列士兵一律左腿支地,右腿跪地,左肩支撑的椭圆形的大盾掩护着自己免受敌人的流矢伤害,手中握着矛斜插向前方,形成一道密集的枪林。如果前两列的进攻都失败了,那么,他们就撤退到第三列的空隙中,而第三列会合拢空隙,全军撤退。根据李维的描述,第三列既能掩护部队撤退,也是发起最后进攻的力量源泉。进攻的号角响起时,他们会立即站起,让前两列的士兵进入战列空隙中,然后迅速合拢,重新以密集的兵力向敌人发起进攻。那些乘胜追来的敌人也会被裹进战列空隙中,由他们任意宰割。
三列阵与原来的方阵比起来,体现了很多优势。首先,中队这一作战单位的设置,使罗马军团更加灵活,无论是丘陵、山地还是敌人设置的障碍,罗马三列阵都可以以中队为单位很容易地越过;其次,罗马军团分为三列,后一列的力量总是比前一列的大,前列士兵无法抵敌时,就会有更强大的主力军来支援,被击溃的长矛兵则可从容地退到后排重新整顿队形再战。因此,有军事家评论说,中队军团的出现不仅在人类军事史上将单兵作战的士兵第一次从密集队形中解放出来,而且还使其侧面和背后得到了必要的支援,标志着罗马军队已步入比较正规和成熟的阶段。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