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可夫斯基父子
  • 塔可夫斯基父子
  • 塔可夫斯基父子
  • 塔可夫斯基父子
  • 塔可夫斯基父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塔可夫斯基父子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5.2 5.6折 98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克西姆·古列耶夫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35963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98元

货号31179398

上书时间2024-12-30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晓东,文学博士。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电影学。
    已出版专著三部、译著三部,在有关报刊发表散文、文艺评论百余篇。

目录
序幕
第一章 牺牲
第二章 昨日的声音
第三章 独立的人
第四章 在希波克街
第五章 安德烈
第六章 幻肢痛
第七章 奇异的情感角落
第八章 少年
第九章 可怜的约伯
第十章 命运的改变
第十一章 星表
第十二章 走在老路上
第十三章 德高望重的衣柜
第十四章 平行运动
第十五章 自己去看
第十六章 寻找安德烈
第十七章 人类学
第十八章 玩偶之家
尾声

内容摘要
本书以父亲阿尔谢尼进入文学进修班开场,前半部主要写他文学创作,感情经历,家庭生活与内心冲突,后半部分以儿子安德烈为主角,凸显父子命运的叠合,冲突与艺术上的关联。全书将父子的经历置于20世纪苏联时代的大背景下,刻画出两代艺术家的命运波折、矛盾与抗争。

主编推荐
以电影蒙太奇般的叙述文字,通过大量诗歌,回忆文章等一手资料展示了诗人父亲和导演儿子如同平行线的两个精神世界。国内第一次引进塔可夫斯基父子的单本合传,填补了国内塔可夫斯基父子研究的空白。

精彩内容
 第一章牺牲一九二五年,莫斯科。
小市民头道街。①鲍里斯格列布巷。②塔甘卡。③猎户商行。④又是鲍里斯格列布巷。
阿尔谢尼·塔可夫斯基从季诺维也夫斯克(伊丽莎白格勒)过来后,走遍了首都,也没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尝试写诗,不成,尝试卖书,也不成,于是又回头努力写诗,但是只听到离家前妈妈对他说的意味深长的话——“你要全力以赴试着考进一所高校”。
他总是听妈妈的话。
终于,尝试获得了成功
。塔可夫斯基被莫斯科职业技术教育局下属的国立高等文学培训班一年级录取。瓦·雅·勃留索夫①去世前一直是该校校长(瓦列里·雅科夫列维奇·勃留索夫一九二四年死于大叶性肺炎,亚历山大·卡尔洛维奇·塔可夫斯基同年死于脑溢血)。得知儿子完成了自己的嘱托后,母亲玛丽亚·丹尼洛夫娜开始寄给他自己的部分退休金,以免这个不幸的孩子在首都挨太多饿。
在所谓的“勃留索夫培训班”度过的四年,对于阿尔谢尼(身边的朋友称他为阿辛卡、阿尔西克)来说,意义在于让他去领会,诗歌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而假如
说,之前他想想这个都觉得可怕,那么如今塔可夫斯基很清楚地知道,诗歌对他来说意味着一切。
重要的是马上明白了这一点!并且不在琐事上耗费精力!
持如此看法的不只他一
个人。他的同学——丹尼尔·安德烈耶夫、尤里·多姆布罗夫斯基、罗伯特,施蒂尔马克、玛丽亚·彼得罗维赫都认为文学创作即生活的惟
一意义,为了它可以不顾一
切。诗人玛丽亚,彼得罗维赫(1908~1979)回忆:“我没有往各个出版社投稿。不用说也明白,这不是他们所
理解的诗歌。我的朋友们也
完全没想出版自己的诗。重要的只是:写。”多年后,塔可夫斯基形成了这样的人生信念:“如
果有人在我临死前问:你为何活在大地上,实现了什么,想要什么,寻找什么,渴望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梦想让诗歌回归本源,让书籍回归其生于斯的、很久以前诞生过全部早期
人类的大地母亲的怀抱。’”据同级同学,尤其是女同学回忆,阿尔谢尼,亚历山德罗维奇长得极其迷人——高挑个儿,身材匀称,薄薄的红唇上总有一抹神秘的微笑。
“塔可夫斯基,您用口红啦?”“瞧!瞧!”阿尔谢尼用衬衣袖子擦擦嘴唇,“没有!”可是他的嘴唇因此更红了。
诗人尤利娅·奈曼(1907—1994)写道:“这种黑白分明之美的独特性我是后来才渐渐意识到的。第一眼只不过注意到任何一个英俊的黑发男子都会有的东西:洁白前额上黑色的剑眉。还有红唇。”可这只是第一印象!
塔可夫斯基精致文雅,有一种高傲的柔弱,一副“乐天的倒霉蛋”,然而知道自己斤两的样子,喜欢故弄玄虚,又和所有人保持伸手可及的距离。他完全有可能在某场索洛古勃、库兹明或巴尔蒙特风格的例行诗歌即兴朗诵会上,放肆地朗读某些荒谬绝伦的东西:今天妈妈来看我:“阿尔希克,你怎么这个样子!”但是,我怎样用简单的话告诉她,我什么毛病都没有?
应当认为,生病是稍晚时候的事,是在玛丽亚·伊万诺夫娜,维什尼亚科娃进了国立高等文学培训班预科班之后。很快大家就开始叫她玛鲁夏①,因为她的确像个小姑娘玛鲁夏——体态苗条,齐腰的亚麻色的辫子,不可思议地文静,不慌不忙,是个真正的俄罗斯美人儿。然而,她的目光里有某种神秘的忧伤……后来才知道,玛鲁夏的父母——来自老莫斯科大贵族之家的薇拉·尼古拉耶夫娜·杜巴索娃和卡卢加人伊万·伊万诺维奇·维什尼亚科夫离婚了,姑娘因此非常痛苦。父母离异后玛鲁夏跟了父亲,他是个性格强硬的人。比如,他起初拒绝让前妻来看孩子。后来冲突解决了,但关于当时的记忆永远留在了玛丽亚·伊万诺夫娜的心里。
考国立高等文学培训班对于这个姑娘来说,很可能成了某种对自己的声音,而且正是自己女性的内在声音的独特追寻,与父亲在一起时,这种声音实际上是没有听到过的,就连玛鲁夏自己也没有。
P27-3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