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重的陪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沉重的陪读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3.1 4.4折 29.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党宪宗

出版社太白文艺

ISBN9787551308281

出版时间2015-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9.8元

货号3482602

上书时间2024-12-29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陕西作家群里,党宪宗现象值得关注。他十多年来深入社会最低层,蘸着血和泪写出了震惊全国的沉重三部曲,不是让读者伤感,而是让读者思考! 党宪宗把他深情的笔直接指向社会底层的有异于有钱人、城里人的“陪读”,叫我们看到陪读人的辛酸、艰难和血泪,看到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另一面。教育乃立国之本,在什么条件下,在什么基础上,在什么文化历史背景中“立”?今天的每个中国人都得责无旁贷地关心。《沉重的陪读》催人落泪,逼人警醒,发人深思!

作者简介
党宪宗,陕西合阳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第二届最具文化影响力人物。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一直关注农民家庭供养大学生难的热点问题,二十年来有大半时间在农村调查访问。出版纪实文学《沉重的母爱》《沉重的回报》、诗集《黄河颂》。《沉重的母爱》一书获渭南市首届杜鹏程文学奖。著名作家贾平凹书赠党宪宗为“人民诗人”。

目录
一个母亲和傻儿子陪读生活中的血和泪
一个特殊的陪读者
腊梅坚定地说:孩子就是我的希望
婆婆总是说:陪孩子读书是天大的事
张英霞说:不能怪女儿,一切都是我的错!
马家树不断地问我:这是谁之过?
他们深深懂得:官做得再大,儿女不成器,
是人生最大的失败。
一个山村农妇陪四个娃娃读书的血和泪
三个母亲因陪读而离婚的故事
三个留守老人陪孙子读书的心酸故事
后记

内容摘要
 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孩子送到镇上、县城、省城甚至国外接受教育……为了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陪读”这个词便应运而生,新的“孟母三迁”日益众多,以至于成为一种趋势、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陪读的父母也
逐渐成为“陪读一族”,形成了一群挣扎在生活最底层的艰难群体。由此也衍生出了各种社会问题。
作者党宪宗经过几年采访观察,创作纪实文学《沉重的陪读》,真实反映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状态。

精彩内容
 一个母亲和傻儿子陪读生活中的血和泪杨冬花今年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尽管满头白发覆盖着一个干红枣脸蛋,说起话来像个男人,一字一
板,走路腰板挺得直直的,步子迈得不大却很沉稳,陷下去的双眼被一层雾障罩着,浑黄的眼球总是直直平视着前方,神态却有一种不甘屈服、甚至一种拼命和挑战的样子。和杨冬花熟悉的人不管怎样评说杨冬花,杨冬花总是淡淡的一句话:我是让苦难泡出来的。
我通过房主老乔联系上杨冬花,想和她拉拉家常,她总是说自己忙,顾不上。_天中午,天下着大雨,老乔给我打来电话说:杨冬花今天在家,我已经给她说好了,你赶快来。我顺手拿了一把伞,来到杨冬花租住的地方。她在家里揉面,准备给孩子蒸馍。看见我走进房子,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一边搓着手上的面一边说:外边雨下得这么大,你不在家里喝茶看电视,跑到我这烂屋子有什么好问的?一句话戗得我张着嘴,半天吐不出一个字来。杨冬花没有理会我的尴尬,两只手在小案板上机械地揉面、机械地揪馍,身不动,头不摇,脚不移步。我在背后看着杨冬花熟练麻利的动作,心里想这哪像六十多岁的农村老妇。人们常说,苦难能磨炼出一个人的坚强性格,尤其是农村的老人,活到老,干到老,七十八十不卸套;风里来,雨里去,身体越干越是好。不到五六分钟,杨冬花把揉好的十几个馍放在两个芦苇做的箅子上,取下蜂窝煤炉子上的小铁锅,换了一块煤,把小铁锅又放到炉子上,转过身打燃电磁灶准备煮稀饭,似乎没有和我说话的意思。我耐心再等了一会儿,杨冬花看都没看我一眼,照样做她的活。想了想,我只能找了一
句无聊的话说:你做饭的灶具很齐全,土洋一起用。
杨冬花头也不抬扔给我一句话:就是这种洋玩意儿把那不要脸的东西“洋”跑了。杨冬花没头没脑的一句话把我骂蒙了,我来之前房主给我说过她二女儿的情况,我知道杨冬花是骂二女儿桂香,我一时不知该怎样回答她。她骂过后又沉默不说话了,做她的活。经过一会儿沉默的对抗,我终于忍不住了。我是来采访的,不是坐冷板凳的。无奈,我只得放下架子,试探着问:你陪着几个孙子上学?这句话分明我是故意找话问的,杨冬花劈头盖脸没好气地说:什么孙子不孙子,两个都是外孙子,我前辈子不知造了什么孽!我好不容易接住话茬,顺便说了一句:外孙子内孙子都一样啊。杨冬花瞪了我一眼说:什么一样不一样,外孙子是条狗,吃了顺门走。我高兴了,说话的机会到了,故意顶了她一句:你在家里不享清福,跑到县城管外孙子,受这洋罪。享福?杨冬花顺手抹了一下眼
睛说:享豆腐也没钱买,一辈子命苦,从头苦到脚后跟了。杨冬花说话的语调有些哽咽。我后悔自己刚才说的话,一时手足无措。谁知就是这一句话引起杨冬花没完没了的诉说……杨冬花的娘家住在百合镇下沟河村,十八岁嫁到塬上后沟寨。丈夫大她五岁,两口子白天下地劳动,晚上睡在炕上相亲相爱,不到六年生了两女一男三个孩子,虽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夫妻俩从来没有因孩子多生过气、拌过嘴。那个年代孩子再多也不担忧长不大,更不考虑孩子将来上学考大学的事。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有吃有穿就是天堂了。
谁知老天爷不睁眼,黄连锅里下砒霜,也可能三十六岁是人生一个大门槛,杨冬花的丈夫那年刚好三十六岁,下沟挖柴摔死了。
三十一岁的杨冬花带着三个一个比一个高半头的儿女怎样生活啊!不用说,人们也能知道那种艰难劲了。谁知祸不单行,丈夫死后的第三年,儿子继成暑假下沟挖药,一脚踩到空里,从五六丈高的悬崖上滚下去了。这天也是该出事,杨冬花前一天晚上做了一
个噩梦,早晨起来,眼皮跳个不停,心里总是慌慌的,不是切菜忘了淘菜,就是擀面忘了用面醭,恍恍惚惚地把饭做熟了。往常十一点左右儿子就回来了,今天已经十二点了还是等不见儿子回来。杨冬花家住在巷道西头第二家,这个巷里只住着十几户人家。杨冬花不知道往巷头跑了多少次,还是等不见儿子回家。
杨冬花站在沟沿上,竭尽嗓门喊着成娃——成娃——徐家沟的荒崖沟岔先后响起了回音,就是没有儿子的声音。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