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精)/黄仁宇作品系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精)/黄仁宇作品系列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2.2 5.8折 38 全新

库存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仁宇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3695

出版时间2015-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3317548

上书时间2024-12-29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黄仁宇编著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精)》是一部有关中国自先秦至元末历史的漫笔集。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其人其事及在历史关键处的作为,探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点,并以今天的立场加以分析。作者黄仁宇治史,每每从常人不经意的细节处入手,挖掘出极富启发性的新见,娓娓叙来,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黄仁宇(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战日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
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1954)、硕士(1957)、博士(1964)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1970)。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目录
孔孟
秦始皇
李悝
司马迁与班固
文景之治
汉武帝
从霍光到王莽
何以改革者又是书呆子
西汉与东汉
光武中兴
宦官、宫女、外戚和朋党
魏晋南北朝和浪漫主义
长期分裂时的悲剧
淝水之战
北魏拓跋氏
从分裂到统一
隋炀帝
贞观之治
武则天
渔阳鼙鼓动起来
九重城阙烟尘生
“藩镇之祸”的真面目
黄巢
五代十国
宋太祖赵匡胤
澶渊之盟
王安石变法
靖康耻
贾似道买公田
道学家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忽必烈留下的传统
元顺帝
大陆版卷后琐语

内容摘要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精)》介绍了,读中国历史,最贵通识。黄仁宇以专栏漫笔的形式,解读从先秦到元末的关键人物和时代转折,很多看来不合情理的事物,在长时期的眼光之下,拼合前因后果,都有其不得已之处,耐人寻味。中国是个大陆性格浓厚的国家,与西方和现代社会差别甚远,如何脱胎换骨,也是作者切问近思的关键问题之一。

精彩内容
 最近几十年来地质学、气象学和考古学的发现,也可以连贯到中国初期早熟的统一。中国文化发扬于黄河流域。黄河通过黄土地带(loessland)。黄土
铺盖着华北几省的广大地区,土质松疏,经常有一百尺到三百尺的深度,因之黄河夹带大量泥沙,随时有阻塞河床,冲破河堤,淹没人畜,损坏耕作物的可能,局部治理无济于事。本来世界主要河流夹带泥土4%或5%已算很高,南美的亚马逊河(AmazonRiver)夏季能带砂10%到12%。然而1940年间在陕县附近的观测发现,黄河夹砂以重量计达46%。夏季其中三个支流的夹砂量从42。9%到63%。由此也可以看出这问题的严重和庞大了。
因为人口增加。农业技术之进步。所以即使是春秋时代。各小国在黄河附近筑堤也已经妨碍了彼此的安全。但有些国家,还恶意地将灾害加诸邻国。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其中有一段盟誓,在各种古籍之中纪载略有不同,有的是“无曲防”、“毋曲堤”,有的是“毋雍泉”或“无障谷”。到战国期间,这问题加紧,公元前332年,赵国与齐魏作战即曾将黄河河堤决溃以浸淹对方(见诸《史记》)。
又《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十一次之多。亚圣自己就对白圭说:“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吾子过矣!”足见光是治水一事,中国之中央集权,已无法避免。秦始皇并非不知道这事,他统一各国后碣石颂秦德,自称“决通川防”。他又改名黄河为“德水”,更称秦为“水德之始”,这都是确切的证
据。
季候风与农业的关系,也促使中国在公元前趋向统一。中国农产区的雨量,80%出现于夏季三个月内。季候风由菲律宾海循西北方向吹来,有赖于由新疆方向自西至东的旋风(cyclone)将这气流升高,才能将温度降低,使其中水分凝结为雨。这样一来,下雨或不下雨,全靠两种气流适时适地的聚会。要是它们经常在一处碰头,其地必有水灾,反之即有旱灾。
《史记·货殖列传》里说,“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已经表现出中国初期农业的艰难。姚善友从《图书集成》及其他资料统计,中国在民国前2270年,有旱灾1392次,水灾1621次,见于官方的报告(此外尚有虫灾,如“蜚”如“螟”,经常见诸《春秋》)。到灾荒时,邻国如不加接济,是为“阻籴”,即可能发生战事。各诸侯可能因婚姻细故、个人恩怨及扩大地盘的野心而动兵戈,参与的人民则更因饥荒所迫而活跃从事。上述的葵丘之会,也有“无遏籴”的彼此保证。(佐传》记载因粮食问题发生的争执其著者有如公元前720年,郑国取温之麦,又取成周之禾。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秦国予以接济。次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感恩图报,反而阻籴。因此两国发生战争。叙事的时候,《左传》也提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这次战争,秦国胜利,俘虏晋侯。恰巧次年晋国“又饥”,秦伯再加以接济,并且说:“吾怨其君,而矜其民。”还有很多战事,书中未叙明原因,根据我们现在推想,类似争执必然不少。
从春秋到战国,上述背景,只能增加国与国间的冲突。根据周朝以前的规定,各国不能随便筑城设防。但这几百年长期的扰攘,却大开各国违“礼”筑城之门。有关的邻国,则因对方设防而备感威胁,更要
先发制人。凡此种种设施,都增加中央集权的趋向。
过去通过贵族的间接管制,像欧洲骑士样的职业军人都成往迹。现今则只有全面动员,履亩征赋。而且大国控制资源愈多,对赈灾恤邻更有效。参附的更多。
是以有自然的因素支持兼并。春秋时楚国和随国冲突
,一大一小即有“随民馁,楚之赢”的说法,战国的时候,梁惠王语孟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经过如此的措施,他就觉得他的地盘应当扩大,人口应当增多。梁惠王个人的希望没有达到,他的想法却有长期历史上的合理性。
所以,全面竞争之后,小国无法生存,因而有趋向整个统一的趋势。始皇灭六国的期间,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前235年“天下大旱”,前230年和前228年均是“大饥”,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以赢政又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也就是全国对内不设防,食粮全部流通。这样才能“赈救黔首(老百姓),周定四极”。由此看来,再参阅战国以降战事的惨烈,和艋子》经常提出的“若大旱之望云霓”,“途有饿莩”,以及“凶年饥岁……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更感到我们无法责骂秦始皇,虽然我们无从赞同他焚书箝制思想,而他的坑儒(所坑的也未必都是儒),其行动残虐,更不是令人所能同意。无从“褒贬”之余,我们只好强调中国在公元之前统一。而且自赢秦之后,以统一为正轨。实有天候和地理的力量支撑着。
还有一件事,我们无法忘记,即秦始皇是历史上“万里长城”的首创者。这是赢政统一中国之后命蒙恬率兵三十万,收河南、伐匈奴,在团结对外的条件下,全面筑城。此举更表示他的极权政治,有实际的需要。这一事可以留着下面再说。P8-1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