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的历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爱的历史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2.5 5.0折 45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西蒙·梅|译者:孙海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ISBN9787300178103

出版时间2013-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2648996

上书时间2024-12-27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思考爱,一直是西方思想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说,伦敦国王学院的哲学教授西蒙·梅的这本《爱的历史》既非开创,更不算总结。它是历史上众多头脑丰富的思想者们一直进行的智力尝试,无解,却合力冲刷出西方文明的河床。由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纳、斯宾诺莎、叔本华、尼采、普鲁斯特、弗洛伊德这些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奠基者,带着他们爱的观念奔涌而来。神爱、欲爱、友爱、纯爱;博爱、独爱,同性爱、异性爱;爱的无条件性、爱的有条件性;爱上爱的对象、爱上爱的本身……

作者简介
西蒙·梅是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客座教授。教授哲学。他著有《尼采的道德准则及其道德之争》、《边想边说》,另有格言集,被评为2009年度《金融时报》“年度好书”。

目录
第1章  扮演上帝的爱
第2章  《希伯来圣经》:西方爱的基石
第3章  柏拉图:从身体之欲到天堂
第4章  亚里士多德:完美友谊之爱
第5章  卢克莱修与奥维德:肉欲之爱
第6章  基督教:作为最高美德的爱
第7章  为什么基督教中的爱不是无条件的
第8章  爱和游吟诗人:作为典范的女性
第9章  从中世纪盛期到文艺复兴:人性何以变得可爱
第10章  斯宾诺莎:快乐地理解整体的爱
第11章  卢梭:启蒙浪漫主义之爱
第12章  施莱格尔和诺瓦利斯:作为宗教的爱
第13章  叔本华:为了人类繁衍冲动的爱
第14章  尼采:爱是对生命的肯定/
第15章  弗洛伊德:爱是一部欠缺的历史
第16章  普鲁斯特:冗长与乏味的爱
第17章  重温爱情
致谢
译后记

内容摘要
 爱是无私的吗?爱是无条件的吗?爱由美或善引发的吗?爱是永恒的吗?
在《爱的历史》这本独特的小书中,哲学家西蒙·梅重新审视了关于爱的永恒的追问,探究爱这种至高无上的情感的本质。
《爱的历史》是历史上众多头脑丰富的思想者们一直进行的智力尝试,无解,却合力冲刷出西方文明的河床。
纵览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史,梅向我们展示了关于爱的理想如何从其希伯来和希腊文化源头,经过基督教的洗礼,发展至最近两个世纪,“上帝是爱”变成“爱是上帝”。梅一一回顾了那些对爱敢于持不同见解的哲学家和作家们,一次又一次地纠正那些容易使人对爱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的错误见解,从而揭示出究竟什么是爱:爱绝对是有条件的,是对我们所认准了的人的自私自利的欲望,而正是这种欲望使爱具有强大的奉献精神。

精彩内容
 关于爱的完整性,阿里斯托芬的神话引发了一些深刻有力的问题。尽管他的故事似乎结局完满:男人和女人如果足够幸运,终可以找到另一
半,但他描述的图景较之更为复杂。事实是爱无法将一分为二的人类恢复到最初的一体,至多只能接近目前状态所允许的完整性。只有神才能恢复这种完整性。神话中掌管火与锻造的神赫菲斯托斯(罗马名为“伏尔坎”)在西西里埃特纳火山铸造各种器物,并娶爱神阿佛洛狄忒(维纳斯)为妻。这样的安排也许颇有意味,预示着只有神才能恢复被神所撕裂的完整性。
但是,如果神要人类实现爱所不能实现的目标,最终获得完整性,那么人类真的为此快乐吗?我们无从知晓。阿里斯托芬说:“如果神说,‘我将要把你们二者融为一体,让你们合二为一’,无人能够拒绝。”但当火神赫菲斯托斯向恋人们如是发问:“凡人啊,究竟要从另一半那里获取什
么?”无人能够回答。凡人只知自己日日夜夜都再不想和另一半分开,却不明就里。他们也无法回答这样的宿命究竟能否满足他们的渴望。
于是,爱很快被它让人类恢复原初完整性的庞大野心拖人了两难的泥沼,对此阿里斯托芬也无计可施。一方面,这种抽象的野心让恋人们困惑,他们既不清楚自己的所求,也失望于自己的无所
得;另一方面,对完整性的狂热未必能让他们满足。因为没有渴求、欲望和行动的满足即便完美,也是梦魇。获得一体的完整性虽算不上折磨,但一旦我们体会到欲望的作弄、刺激、短暂和满足,我们怎能不觉得完整本身也是一种折磨?(这便是亚当和夏娃离开伊甸园后人类所面临的永恒悖论:一旦人类吞噬了混合着无尽的希望、猎奇和危险的红苹果,人类真
的愿意回到无欲无求
的伊甸园吗?)以上这些还不是这出悲喜剧的全部,因为所有结论都基于一个假设:这个世界的确有一个完美的另一半等待着和我们相认。再仔细研读这则神话,我们会发现所谓失去另一半,指的是那些祖先被宙斯劈为两半的人,而其他人的祖先是已经被分开的单独个体,不存在所谓源自一体的归属感。因此这世界上有一个完美的另一半在等待我们的感觉原来是一种虚幻。根本不存在一个或者一类与我们严丝合缝的适合者,而由两个相爱个体构筑的世界也绝不可能完美,或者能够
恢复最本真的状态。
然而,如果爱不能达到它所渴求的完整性,这个世界也不存在完美的另一半,那么我们是否高估了其价值?宙斯将人体分为两半,把性器官从身体后面移至身体正面,除了性交和传宗接代的需要
,性最终是为了什
么?人类为了将自己并不怎么雅观的性器官插入他人身体,耗费了大量时间,甚至不惜牺牲家庭、财富、名誉和国土。这就像我们看到路边两只狗在交合,或者是公象爬到母象身上求欢一样毫无美感

那么能否从其他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爱的终极
目标是什么?《会饮篇》中说,爱是对美和善的拥有。阿里斯托芬说,人类带着寻找另一半的渴望去追寻爱。这句话暗示着另一半要具备某些品性,才能成就爱的完整性。苏格拉底对此给出了关键的附加条件:爱渴求着
美和善。
美和善似乎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同一种品性。从道德角度来说的善,在美学角度上是美的。不存在对丑陋的爱孔,人们也不会爱上不善的人。
爱渴望拥有善与美苏格拉底的附加条件听上去虽然模糊,但意义重大。他认为,我们不可能纯粹地爱另一半,或者爱自己,或者爱所谓的完整性,除非我们认为这种爱是美和善的。从这个意义来说,爱是无条件的。
但我们究竟要感受何种美和善?对方身上的什么特别之处吸引我们?毕竟,这世界上无以计数的美与善的瞬问我们都不会留意,更别提爱上全邵。
苏格拉底说,我们爱上我们。我爱上的美与善,正是我缺少的;你爱上的美和善,正是你缺少的。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既然爱是一种渴望,那么自然是渴望自己没有的东西。
我们所缺少的,最鲜明地体现在与我们不同的人身上,因此我们通常为不同而非相同着迷。这一点虽然苏格拉底在有关渴望的论述中没有明确揭示,但暗含此意。只有不同的个体才能带给爱惊喜,带来自己缺乏的爱与善。故而,成功的爱需要我们不断刷新从所爱之人身上找到不同之处的新鲜感,如饥似渴地攫取而非仅仅是包容爱人身上的不同。
人们总是被与自己不同的人吸引,这个观点隐含着一种有趣的可能性:男人之所以被女人的身体和头脑所吸引,部分原
因可能是他渴望自己所缺乏的女性气质;反之,女人亦然。根据这个理论,男同性恋者感到自己缺乏男子气概,或者太过女人气,他们更多是被伴侣身上的男子气而非女人气吸引。女同性恋者则是被伴侣身上的女性气质而非男性气质所
吸引。
我们同时代的小说和心理学著作对此也有呈现。
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讲述者马塞尔就是一位倾向女性化的男同性恋者。在写到另一位遭遇挫败的男同性恋者夏尔吕斯男爵时,他说:“他这类人,不像看上去那么矛盾。他们的理想就是具有男性气概,因为他们天生的女人气。”船这些普鲁斯特式的男同性恋者面临着痛苦的两难选择,他们渴望雄性气十足的异性恋男子,却因为自己身上的女性化气质而被对方排斥,因此他们注定孤独。按照苏格拉底的说法,夏尔吕斯这样的男人不用惧怕宿命,因为一定会有一个善与美的同性男子在等待着他们。但是普鲁斯特拒绝接受苏格拉底的安慰,对他来说,爱欲之情,无论对象是同性还是异
性,都注定让人失落。P51-5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