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上下)/古法今观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78.4
4.7折
¥
168
全新
仅1件
作者编者:庄展鑫|总主编:魏文彪
出版社江苏科技
ISBN9787553780672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68元
货号3815904
上书时间2024-12-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庄展鑫编译魏文彪主编的《黄帝内经(上下)/古法今观》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书中研究了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的治疗原则和药物学内容。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及“养生学”“运气学”,反映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目录
《黄帝内经》上册 素问
卷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卷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卷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篇第十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卷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卷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卷六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卷七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八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卷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卷十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虐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咳论篇第三十八
卷十一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卷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卷十三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卷十四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卷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卷十六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卷十七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卷十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卷十九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卷二十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卷二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卷二十二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卷二十三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癥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卷二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附录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黄帝内经》下册 灵枢
卷一
九针十二原第一 法天
本腧第二 法地
小针解第三 法人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法时
卷二
根结第五 法音
寿夭刚柔第六 法律
官针第七 法星
本神第八 法风
终始第九 法野
卷三
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
卷四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时气第十九
卷五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十一
癫狂第二十二
热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问第二十八
卷六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肠胃第三十一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
胀论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血络论第三十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
卷七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病传第四十二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
五变第四十六
本脏第四十七
卷八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论勇第五十
背腧第五十一
卫气第五十二
论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卷九
水胀第五十七
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动输第六十二
五味论第六十三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卷十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针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寒热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卷十一
官能第七十三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卫气行第七十六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卷十二
九针论第七十八
岁露论第七十九
大惑论第八十
痈疽第八十一
内容摘要
庄展鑫编译魏文彪主编的《黄帝内经(上下)/古法今观》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
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
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精彩内容
原典帝日:何以然?岐伯日: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盛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
,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①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②,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注释①全:均衡,不偏失。
②八纪: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合称八纪。译文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东方属阳,阳气的精华聚合在上部,上部旺盛了,下部就必然虚弱,就会出现耳聪目明,手足却有不便利的情况。西方属阴,阴气的精华聚合在下部,下部旺盛了,上部就必然虚弱,就会出现耳不聪目不明,而手足却灵活有力的情况。所以同样是感受了外邪,若在上部,那么身体右侧就较重,若在下部,那么身体左侧就较重。这就是天地阴阳之气不能不有所偏胜,而在人身也有阴阳左右的不足,身体哪里虚弱了,邪气就会乘虚停滞在哪里。
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质,夭有八纪,地有五方,因此才能成为万物生长的根本。阳气轻清而升于天,阴气重浊而降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和静止,是由神妙的变化来把握的,因而能使万物的生、长、收、
藏,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只有贤明之人,对上,顺应天气来养护头颅,对下,顺应地气来养护双脚,居中,则依傍人事,来养护五脏。天之气与肺相通,地之气与咽相通,风之气与肝相应,雷之气作用于心,五谷之气感应于脾,雨水之气滋润于肾。六经好像大河,肠胃好像大海,九窍好像河流。以天地阴阳来比喻人身阴阳,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间的雨。人之气,就好像天地间的风。人的暴怒之气,就好像雷霆。人的逆气,就好像久晴不雨。所以养生如果不符合天地之理,那就要发生疾病了。原典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①,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②,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日: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僳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注释①见微得过:能及早正确认识疾病的轻重程度。
②权衡规矩:权,古代的秤砣,有下沉的意象;衡,古代的秤杆,有平衡的意象;规,圆润的器物,有圆润的意象;矩,为方形的器物,有平盛的意象;权衡规矩又来借代四时的四种脉象。译文所以邪风的到来,有如暴风骤雨。善治病的医生
,在病邪刚侵入皮毛时,就给以治疗。医术较差的,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更差的,在病邪侵人筋脉时才治疗。再差的,在病邪侵入六腑时才治疗。最
差的,在病邪侵入五脏时才治疗。若病邪已侵入五脏,那么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性同样大。所以感受了天的邪气,就会使五脏受到伤害:若感受了饮食或寒或热,就会使六腑受到伤害;若感受地的湿气,就会使皮肉筋脉受到伤害。
所以善于运用针法的人,观察经脉虚实,有时要
从阴引阳,有时要从阳引阴。取右边以治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右边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从表证去了解内在病变,这是为了观察
病得太过和不及的原因,若真看清了哪些病轻微,哪些病严重,再给人治疗疾病,就不会失败了。
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的色泽,按病人的脉搏,首先要辨明病属阴还是属阳。审察浮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
P34-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