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迈向千亿之路
  • 迈向千亿之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迈向千亿之路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0.6 4.5折 68 全新

库存96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一诚

出版社中国财富

ISBN9787504781376

出版时间2024-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2033206

上书时间2024-12-24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一诚和君资本合伙人,上市公司资本战略与投行专家,雪天盐业(600929)独立董事。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同时获得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和君商学院6届毕业生,利君商学院、总裁班、董秘班讲师,和君商学资本精英培养计划发起人、班主任。
陈一诚先生有超10年的上市公司一线服务经验,深度参与数十家A股上市公司资本战略及购、融资、市值管理等资本运作,累计管理投资金额数十亿元,是多家A股上市公司的资本战略和市值管理顾问,对A股上市公司的产融互动、市信成长有一线实践和深刻理解。\"

目录
\"第一章 拥抱千亿时代… ………………………………… 1
(一)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 ………………………2
(二)千亿企业大爆发… ……………………………8
(三)爆发还在路上… …………………………… 18
(四)中国千亿企业任重道远… ………………… 22

第二章 市值的成长密码…………………………………28
(一)长期来看,平庸是一种常态… …………… 28
(二)市值成长的内核… ………………………… 31

第三章 迈向千亿之路… …………………………………70
(一)东方财富——产融循环,奇迹蜕变… …… 70
(二)晶澳科技——以恒致远,穿越周期… ……102
(三)爱尔眼科——扩张飞轮,永不停歇… ……140
(四)三一重工——时代企业,民营之光… ……175
(五)三花智控——双轮驱动,超级成长… ……212
(六)立讯精密——精益无尽,创新不止… ……243
(七)汇川技术——持续破圈,目标“双王”…280
(三)千亿企业的成长模型… …………………… 55
参考资料……………………………………………………………… 307
后 记………………………………………………………………… 315
致 谢………………………………………………………………… 317\"

内容摘要
\"企业竞争拼什么?当然是拼供、研、产、销的对错,速度,效率和竞争力。这是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短兵相接、你多我少、你死我活,是地面部队的生死之决。而决定地面部队竞争力的制空力量,是资本走向和人才流向,市值就是这两大动向的风向标和称重器。
走向千亿市值,有没有可以借鉴的道路或模式?有没有可以依循的方法论?
本书深度解析了一批优秀的上市公司,复盘了它们从创业到IPO、从IPO之初的小市值一步步走向千亿市值的全过程。这些公司所在的行业和商业模式各异,但本书总结、提炼出了千亿市值公司的四种成长模型。
第一种模型,本书称之为“单一业务+规模化扩张”模型。瞄准一个规模足够大的目标客群和市场,长期聚焦和深耕单一业务,持续打磨商业模式,筑高竞争壁垒,然后借助资本的力量进行规模化扩张,实现“一招鲜,吃遍天”的市场收割和客群黏住,在一个足够大的目标市场里,一骑绝尘、后无来者。书中复盘这一模型的典型案例是东方财富和晶澳科技等公司,其核心商业逻辑非常精彩,值得反复品味。
第二种模型,本书称之为“标准业务+批量化复制”模型。和上一种模型的企业类似,这类公司的业务同样相对标准化,但不是产能或体量的规模放大,而是同一模式的批量化复制。此模型特别适合连锁经营类的企业。这类企业中,爱尔眼科的模式堪称经典,可以说是资本和投行业务教科书级别的打法。它让我们将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视野,从上市公司本身,进一步提升到“上市公司+并购基金”的放大框架中,构建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资本战略空间。
第三种模型,本书称之为“多业务结构+集团孵化”模型。前两种模型都以单一业务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前提,但更多的企业是在细分产业领域创业,细分产业领域的市场规模不足以支撑企业更大规模的增长,企业的成长需要开拓新业务、进入关联新领域。
三花智控完美诠释了这类公司的成长命题和格局走向。它让我们进一步在产业和资本战略思维框架中新增了一个“集团公司”的维度。
对于集团公司类的上市公司来说,这是个十分值得研究的案例。
第四种模型,本书称之为“并购提升能力+资本扩大规模”模型。企业发展过程中,除了本身的自主孵化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外延式的并购完成能力的提升。但很多上市公司的并购多以一地鸡毛收场。如何正确地利用并购完成能力的提升,再嫁接资本市场实现规模的扩大,立讯精密的故事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在上述四种模型的基础上,本书作者陈一诚深刻地指出了上市
公司走向千亿市值的三个重要维度:一是作者原创性地提出了“容资能力”的概念。所谓“容资能力”,是指企业的产业能力和商业模式能容纳和承载多大的资本体量。这是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概念,它与常说的“融资能力”只有一
字之差,却在公司资本经营思维上发生了质的切换与跃迁,将资本经营思维从公司的资本面切回到公司的产业面,跃迁到资本与产业的相容互载、相生互动关系之中。“容资能力”的概念提示我们,资本经营不仅仅是经营资本,而是经营资本与产业的相容互载、相生
互动、螺旋上升。一个企业,只有打造出强大的产业能力和组织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容资能力”,进而从容使用各类资本市场工具,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开展产融互动,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成长和市值增长。脱离产业能力和组织能力的“融资能力”膨胀和长袖乱舞的资本运作,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二是作者总结了走向千亿市值的共通逻辑和成长原理,即“十六字诀”:产业为本、战略为势、创新为魂、金融为器。以产业战略和创新创造统领产融互动的贯通和循环,是千亿市值公司达成“双胜出”(产业胜出和市值胜出)的公理。
三是作者强调了企业家精神和意志的特殊意义。企业要做强做大、克服千难万险,说一千道一万,其动力的终极来源还是企业家的精神和意志,是企业家的人生选择和追求。缺乏产业雄心、强大意志和精神气象的企业家,难以将事业推上千亿市值的量级。从创业到IPO,再一步步走到千亿市值的企业家,一概是具有强大愿力与心力的非等闲之辈。千亿市值的成就,实质上是企业家展开其愿力人生的一个呈现而已。
作者的这些深度认知,已经超越了企业的行业特性差异,甚至超越了企业的时代特性差异,而是升华到了一般规律的层面。四种模型是打法、是招式;“十六字诀”和产融互动是心法、是原理;企
业家精神和人生追求,是活法、是愿力、是终极动力。\"

精彩内容
\"为什么本书要将市值作为切入口来理解企业的成长?
我用一个星环模型来表达我对企业市值的理解,我认为,企业的市值中包含了企业的一切。
以下将从这4个方面进行阐释。
1.盈与缺:市值的深处是“空间”有没有一个公式可以将企业的市值计算出来?
如果有的话,为什么在基本面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时候,企业的市值却可以短时间内发生大幅波动?如果没有的话,那这些企业的市值和企业基本面的关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为什么同行业的企
业估值却天差地别?
如果按照成长速度来估值,为什么增速不足1%的顺丰控股,却可以得到40.4倍的PE估值?而增速达71.1%的紫金矿业,却只有10.6倍的PE估值?
如果按照净利润来估值,为什么净利润为531亿元且高增长的陕西煤业市值只有1801亿元(PE3.4倍),而净利润为280亿元且低增长的五粮液市值却可以达到7014亿元(PE25.1倍)?
如果按照净资产来估值,为什么净资产为1019亿元的格力电器市值只有1820亿元(PB1.8倍),而净资产只有118亿元的片仔癀市
值却可以达到1740亿元(PB14.7倍)?
如果按照经典的估值理论——DCF模型(现金流折现估值模型),企业的经营价值是由长期现金流折现计算的,为什么DCF长期
为负的立讯精密可以常年获得50倍以上的PE?
估值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呢?
为什么无法计算股市的涨跌?那是因为市值的涨跌可能无法用公式来呈现。市值不是精确的,而是模糊的。
我们可能无法写出万有引力定律那么优美的公式,但可以大致用图2-4来呈现估值的逻辑。
图2-4中有几个关键指标,第一个是时间,这很好理解,按经典的企业成长曲线,企业的成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我们沿用这四个阶段,将其作为认知框架。
第二个是纵轴,即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它代表了投资者将钱投资于企业可能获得的回报比率。第三个是资金成本,也就是无风险收益率,通常会类比国债收益率。但在企业估值的实际情况中,无风险收益率可能会比国债收益率略高。
因此,在企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其价值是不同的。在初创期,企业创造的价值可能是负的,因为没有实现盈亏平衡。
在突破了盈亏平衡点之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这时候企业开始创造价值,但是不一定是正价值,只有企业的投入资本回报率高于资金成本时,才是正价值。比如资金成本是5%,但是企
业的投入资本回报率只有4.5%,那么这时这个企业仍然是不值钱的。道理很简单,资金直接去买国债就好了,没有必要投资于这家企业。
当企业的投入资本回报率高于资金成本之后,企业开始创造正价值,也即真正开始为投资者创造回报。这种回报在某个阶段达到顶峰,之后企业逐渐步入衰退期,价值创造能力逐渐减弱,但只要
其投入资本回报率始终高于资金成本,就始终是有价值的,典型的如各种夕阳产业,虽然回报率并不高,但是仍有价值。
如果要为企业做价值评估,那么显然,其终身价值为图2-5中阴影部分X的面积,减去阴影部分Y的面积(这个表述是不严谨的,严格来说,如果要用面积来表述价值,纵坐标轴应改为投入资本所
产生的绝对回报,而不是回报率。但读者应该知道我要表达什么意思,就不过于字斟句酌了)。投资介入的时点,即图2-5中对应的A、
B、C、D点,其估值即为投资时刻之后的绝对面积。
显然,如果一个企业的终身价值是X减去Y的面积,那么影响一个企业市值的关键因素有两个,分别是:竖有多高、横有多长。基于这一认识,关于公司估值,我们可以有如下几个重要的推论。
推论一:“竖”即一家企业可以创造的最大回报。简单讲,它与企业净利率和经营杠杆相关,这很好理解,能用更少的投入赚到更多钱的企业,更值钱。
但这里的回报不是账面净利润,而是实打实能够拿回来的现金流。这回答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有的公司明明看上去净利润情况很好,却始终得不到高估值。因为它的生意扩张需要靠持续地再投入,一旦投入停止,它的增长也就停止了。典型的如制造业,工厂
如果不新增产能,它的盈利是不可能增长的。这使得这个业务要想增长,就需要从净利润中拿出相当比例投资扩建新的产能,从而使股东其实没法实打实拿走现金。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企业明明增速看上去很快,估值却很低。因为投资者知道,自己无法真正分享企业增长带来的收益。我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察,同样市值,或者同样利润水平的公司,消费品公司的老板,往往比制造业公司的老板,更“土豪”一些。典型的标志就是名车、名表,甚至私人飞机。因为消费品公司老板的钱,赚到兜里,就是自己的了。而制造业公式的老板,则要“低调”很多,因为表面上公司赚钱了,但他知道,到处都需要投入,能省点就省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