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1.3 5.2折 79.9 全新

库存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乔纳森·海特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60403

出版时间2014-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9元

货号2879435

上书时间2024-12-20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在《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中,乔纳森·海特教授从道德的社会直觉模型讲到道德的6个基础,继而详细阐述我们具有群体归属性的正义之心,书中立足于详尽的科学研究回答了人们该如何跨越宗教与政治分歧,从而达成互相理解以促成合作型社会的建立这一目标。这是一本令人惊奇又极富挑战性和说服力的经典著作,读者会在阅读过程中瞠目结舌,最后恍然大悟、心服口服。

作者简介
乔纳森·海特(JonathanHaidt)著名心理学家,TED大会演讲人。
1992年,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在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系任教16年。自2012年8月起,任职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主要研究如何在组织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和道德心理学。
2001年,荣获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该奖项是坦普尔顿基金会设置的一个分支奖。
美国脱口秀节目《科尔伯特报告》(TheColbertReport)嘉宾。该节目被《纽约时报》称为“年度最好的电视节目之一,每周必看的娱乐节目之一”。

目录
赞誉
中文版序  当我们谈论道德时我们说些什么
序言  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相处
第一部分  道德心理学第一原则
    直觉在先,策略性推理在后
  第1章  天生与后天习得
    道德的起源
    生而正义
    别设定框框,让道德自由发展
    图列尔的“yes”或“no”测试
    超越理性主义的道德
    文化不同,道德的范围也不同
    “恶心”和“不敬”关乎道德吗
    道德推理源于情感因素
    小结  道德并非推理得来
  第2章  直觉之狗和理性之尾
    道德的两种认知过程
    道德直觉来源于进化
    情感是道德的基础
    人们的道德判断是凭直觉快速做出的
    “眼中认出”与“脑中推理”
    象与骑象人
    改变道德观念,要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
    小结  没有了心灵,理性也失去动力
  第3章  大象的力量
    道德认知的6大发现
    发现1:大脑的评判迅捷而持久
    发现2:社会和政治判断尤为发自直觉
    发现3:我们的身体引导着判断
    发现4:精神变态者推理而不感觉
    发现5:婴儿感觉而不推理
    发现6:情感反应适时出现在大脑中的适当之地
    大象有时也会听从理性
    小结   我们的内心更像律师而不是科学家
  第4章  追求选票的政客
    格劳孔的5大实验结论
    我们都是直觉式政客
    结论1:我们痴迷于选票
    结论2:我们内心的新闻秘书自动辩解一切
    结论3:我们以为自己是诚实的
    结论4:推理(和谷歌)能带你去任何向往之处
    结论5:我们可以相信支持己方的任何东西
    理性主义的妄想
    小结  走上直觉主义的道德路径
第二部分  道德心理学第二原则
    道德的内涵不仅止于伤害和公平
  第5章  超越怪异
    道德疆域的多样性
    “怪异”人群与“非怪异”人群的分歧
    3种道德伦理
    我是怎样成为多元主义者的跨出矩阵
    小结  真理不止一个
  第6章  走出真滋味餐厅
    正义之心的萌芽
    道德科学的诞生
    道德哲学家的认知光谱
    边沁和功利主义烧烤
    康德和义务论晚餐
    摒弃单一感官的道德
    拓宽品味
    道德基础理论
    小结  道德风味并不单一
  第7章  自由和保守主义的本质
    5大道德基础
    先于经验的组织
    道德基础1:关爱/伤害
    道德基础2:公平/欺骗
    道德基础3:忠诚/背叛
    道德基础4:权威/颠覆
    道德基础5:圣洁/堕落
    小结  多基的道德
  第8章  与大象直接对话
    保守主义的优势
    衡量德行
    是什么促使人们投票给共和党
    我遗漏了什么
    第6种味道:自由/压迫基础
    在对称性意义上的公平3对6
    小结  激活每种味觉感官
第三部分  道德心理学第三原则
    道德凝聚人心,但具有盲目性
  第9章  我们自私,我们也无私
    支持群体选择的证据
    还群体选择一个清白
    获胜的部落一群跑得快的鹿
    证据1:进化的重大转变
    证据2:共享意向性
    证据3:基因和文化的共同进化
    证据4:快速的进化
    战争不是全部
    人类有着双重天性
  第10章  蜂巢开关
    投入群体的能力
    集体欢腾
    开启蜂巢开关的多种方式
    蜂巢开关的生物学基础
    工作中的蜂巢组织
    政治性蜂巢
    群体归属性给了我们最大的快乐
  第11章  善之力,还是恶之源
    对宗教的误解
    孤独的信徒
    新无神论的解释:副产品与寄生物
    更好的解释:副产品与文化群体选择
    涂尔干式解释:副产品与五月柱
    归属感而非信仰
    黑猩猩、蜜蜂与神
    道德终版的定义
    宗教是一项团队运动
  第12章  我们不能反对得更有建设性吗
    政治的分歧
    意识形态的起源:从基因到道德阵营
    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宏大叙事
    左派的盲点:道德资本
    一阴两阳
    阴:自由主义的智慧
    阳一:自由意志主义的智慧
    阳二:社会保守主义的智慧
    向公民政治进军
    小结  一个兴盛的国家需要自由主义者、保守派和自由意志主义者
结语  开启人类天性与历史的旅程
致谢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内容摘要
 《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由乔纳森·海特编著。
《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分为三个部分,可以视为三本独立的书,不过每一部分都建立在前一部分论述的基础上。每一部分都呈现了道德心理学的一种主要原则。
第一部分,第一原则:直觉在先,策略性的推理在后。道德直觉几乎于瞬间之内自动弹出,而道德推理开始运作则要晚很多,并且最初的直觉还试图操控后面的论证。如果认为道德推理的作用是发现真理,那么看到人们在反对你时的愚蠢、偏颇和不合逻辑,你将会非常沮丧。但如果将道德推理理解为人类进化出来的一种本领,目的是强化社会功能——为自身的行为辩护,捍卫我们的集体,那么这一切就有意义了。盯住直觉,不要只从表层理解人们的道德争论。它们几乎都是事后所建的空中楼阁,是因为一个或多个战略目标来的。
第二部分,第二原则:道德的内涵不仅止于伤害和公平。本部分4章的中心喻示是,正义之心就像能感受六种味道的舌头。西方世俗道德就像仅能激发一
两种味觉的菜系,它要么关注伤害或者受苦,要么在意公平以及不公——但是人们还有很多强烈的道德直觉,比如那些与自由、忠诚、权威和神圣相关的。我会解释上面说到的六种味觉从何而来、它们怎样成为世界上那么多道德风味的基础,以及为何右翼政客在烹煮选民喜欢的竞选菜肴时拥有内在优势。
第三部分,第三原则:道德凝固人心,并具有盲目性。本部分4章的核心喻示是,人类在90%的意义上是黑猩猩,10%是蜜蜂。人性源起于两种同时进行的自然选择。在每一群体中,个体之间都存在竞争,我们是擅长个体竞争的灵长类动物的子孙。这造成了人类天性中丑陋的一面,书本中对这一天性的描绘常常围绕着进化而展开。我们实在是自私的伪君子,娴熟
于伪善地作秀,甚至达到自我欺骗的程度。

精彩内容
 我先讲一个小故事。读完之后请停下来思考,判断故事里的人是否做了不道德的事。
有一户人家的狗在家门口被撞死了。他们听说狗肉很香,所以就切碎了狗的尸体,煮了当晚饭。没人看到他们做这一切。
如果你和我的大多数研究对象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那么你会先感到一阵恶心,不过,在判定这家人的所作所为是不道德的之前,你会迟疑。毕竟,狗已经死了,他们并没有伤害它,是吧?而且这是他们自家的狗,他们有权按自己的意愿处理狗的尸体,不是吗?
如果我催着要你下结论,很可能你会给我一个暧昧的回答,比如“呃,我觉得这很恶心,我觉得他们应该就把狗埋了,但我不会说这不道德。”下面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故事:有个男人每周去超市买一只鸡。但在烹调之前,他先和这只鸡交媾,然后再煮了吃掉。
这一次同样没有谁受到伤害,也没有别人知道,而且,我的一些研究对象还指出,和吃狗肉那家人的做法一样,这算是一种循环利用,即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但是,这一次的恶心感要强烈得多,这种举动实在是……下流。所以,这件事是否就是不道德的?如果你是个受过教育,信仰政治自由主义的西方人,很可能你仍会给出一个暧昧的回答,承认这男人有权做他想做的事,只要他不伤害任何人。
但是,如果不是信仰自由主义或自由意志主义的西方人,你很可能会认为人和鸡的尸体交媾后再把鸡吃掉的行为是错的,是不道德的。你和地球上的大多数人一样,认为道德是宽泛的。即便一些举动没有伤害任何人,它也是错的。道德在世界各地,甚至在同一
社会中都是有差异的,明白这一简单的事实,是理解你自己的正义之心的第一步。第二步,则需要明白这么多道德是从哪里来的。
生而正义我大学时的专业是哲学,那时,我想要找出人生的意义。在看了太多伍迪·艾伦的电影后,我产生了一
种错觉,认为哲学应该有点用。但我也选了一些心理学课程,我喜欢这些课,所以就继续修了下去。1987年,我被录取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研究生,我大概的计划是做有关幽默心理学的试验,我觉得整天徜徉在喜剧海洋里搞研究应该很有趣。
到费城一周后,我和乔纳森·拜伦(JonathanBaron),一位研究人类如何思考以及做决策的教授坐下来谈了一次。我以(仅有的)一点哲学背景和他探讨伦理学,两人相谈甚欢。拜伦直截了当地问我:“道德思考与其他类型的思考有什么区别吗?”我说,之所以有关道德问题的思考(比如“为什 么堕胎是错的”)似乎和对其他问题的思考不一样(比如“晚上去哪儿吃晚饭”),是因为前者需要提供理由来向他人证明你的道德判断是正当的,这一需求比后者强烈得多。拜伦对我的看法很感兴趣,我们在实验室里谈到了一些将道德思考和其他类型的思考进行比较的方式。这次谈话给了我一些鼓励,第二天我就请他做我的导师,开始研究道德心理学。
在1987年,道德心理学属于发展心理学的一部分。研究者们关注儿童如何发展出对规则的认识,尤其是对公平原则的认识这一类问题。这个研究背后的大问题是:“儿童起初是如何知道对错的?道德起源于何处?”对此有两个明显的答案:先天具备或后天养成。
如果你选择先天,那么你就是个先天论者(nativist)。你认为道德知识先天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它是预载的,预载在人类由神所塑造的心灵中(如《圣经》所言),或者在我们进化出来的道德情感中(如达尔文所言)。
但是,如果你认为道德知识是后天养成的,那么你就是个经验主义者(empiricist)。你认为“孩子生下来几乎是一块白板”,如约翰·洛克(JohnLocke)所言。既然道德随地域和时代而变化,那它怎么会是天生的呢?无论成年人具有什么样的道德,都是在童年时从自身的经历中学到的,其中包括大人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经验主义的意思是“从观察或从经验中得来”。)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