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全本全注全译)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8.1
5.4折
¥
89
全新
库存15件
作者(明)王阳明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99981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9元
货号31153397
上书时间2024-12-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001 前言
001 传习录序
007 传习录上
009 徐爱录
056 陆澄录
141 薛侃录
203 传习录中
209 答顾东桥书
263 答周道通书
278 答陆原静书
283 又
312 答欧阳崇一
324 答罗整庵少宰书
337 答聂文蔚
350 二
369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373 教约
379 传习录下
381 陈九川录
408 黄直录
424 黄修易录
438 黄省曾录
519 黄以方录
555 征引与参考书目
567 后记
内容摘要
王阳明(1472—1529),明代大儒,与朱子并为宋明八百年儒学两大祭酒,心学的集大成者,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在王阳明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应属《传习录》,它与《近思录》同为宋明儒学双璧。 1967年,钱穆先生在题为《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的几部书》的演讲中,列举国人必读的经典,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其中,《传习录》作为王阳明的一部语录体著作,是距离当今最近的一部哲学经典。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收入《王文成公全书》的《传习录》(此为通行本,简称全书本《传习录》),共有三卷。其中,上卷收录徐爱、陆澄、薛侃记录的阳明先生问答语130条;中卷收录阳明书信8封、短文2篇;下卷收录陈九川、黄直、黄修易、黄省曾等记录阳明先生问答语143条。然而,阳明《传习录》的内容,并不是始终如一的,而是在不同时期的编辑、刊刻过程中,经过多次的增订删减之后,最后由钱德洪编定的。
上古版《传习录》,以明隆庆六年谢廷杰刊本《王文成公全书》所收录之《传习录》为底本,对校本、参校本合计达十九种之多,精心点校,详尽注释,准确翻译,带你进入心学的殿堂,领悟阳明的气象,体证良知的光辉。
精彩内容
○○三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一]。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 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 事君之忠、 交友之信、 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二]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 治民便是信与仁。 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三]上用功便是。”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 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 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四]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五]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 存天理上讲求。 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 只是讲求得此心。 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 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 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 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 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七]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注释】[一]心即理,与此相近之说法,最初见于《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空论》“问曰:‘云何是道?云何是理?云何是心?’答曰:‘心是道,心是理,则是心。 心外无理,理外无心。 心能平等,名之为理;理照能明,名之[为]心’”。 其作为宋明心学之命题,南宋时由陆象山(陆九渊,字子静,江西金溪人,居贵溪之象山讲学,学者称象山先生)倡导,其言曰,“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故曰‘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陆九渊《陆九渊集》)明代时由王阳明继承与发扬,《传习录》记载云,“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 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其《与王纯甫(二)》云,“夫在物为理,处物为义,在性为善,因所指而异其名,实皆吾之心也。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吾心之处事物,纯乎理而无人伪之杂谓之善,非在事物有定所之可求也。 处物为义,是吾心之得其宜也,义非在外可袭而取也”。 无论是陆九渊还是王阳明,其所谓心,乃指人们可做道德判断之本心;其所谓理,乃指应当遵循之道德准则。 所谓心即理,作为道德论命题,乃指能知是知非的道德本心,其本身就是道德准则的来源与依据,所强调者为道德自觉。然而,陆象山、 王阳明均将此命题延伸到认识论甚至本体论领域。
[二]不成,加强反问语气词,犹言难道。
[三]去人欲、 存天理,这是宋明理学之共同主张,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认同。 所谓天理人欲,原出《礼记?乐记》“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虽然宋明理学家对天理人欲之理解彼此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多将仁义礼智信视为天理,将人的过分欲望看作人欲,并将两者加以对立,因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如朱子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阳明亦说,“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传习录》上)[四]温凊定省,语出《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凊(qìnɡ),清凉;冰冷。 意为:凡是作为儿女的礼节,冬天要使父母温暖,夏天要使父母清凉;傍晚要为父母铺好枕席,早晨要向父母请安。
[五]不知亦须讲求否:“知”字原缺,据王畿本、 孙应奎本、 水西精舍本、 胡宗宪本、 郭朝宾本等版本补。
[六]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母”字原缺,据王畿本、 孙应奎本、水西精舍本、 胡宗宪本、 郭朝宾本等版本补。
[七]“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语见 《礼记?祭义》。 这几句意为:对父母有着深深爱意的孝子,一定会有温和的态度;对父母有温和态度的人,一定会有愉悦的神情;对父母有愉悦神情的人,一定会有和顺的容色。
【翻译】徐爱问:“只在心上求至善,恐怕不能穷尽天下事理。”阳明先生说:“心即理。天下哪里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呢?”徐爱说:“譬如事父之孝、 事君之忠、 交友之信、 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的道理在,恐怕也不能不加以省察吧。”阳明先生叹息说:“这种说法蒙蔽世人已经很久了,哪里可以用一句话就能使人醒悟!如今姑且根据你所问的问题来说一说。 譬如事父,难道要去父亲身上寻求个孝顺的理?事君,难道要去君王身上寻求个忠诚的理?交友、 治民,难道要去朋友身上、 民众身上寻求个信任与仁爱的理?其实都只在此心。 心即理。 此心没有私欲的蒙蔽,就是天理,不必从外面增添一分。 把这个纯粹是天理的心,表现在侍奉父亲就是孝,表现在服从君王就是忠,表现在结交朋友、 治理民众就是信与仁。只需要在此心去人欲、 存天理上面用功就行了。”徐爱说:“听先生您如此说,我已经觉得有所省悟了。只是旧说依然缠绕在胸中,还有一些未能脱然无疑的问题。 譬如侍奉父亲一事,当中像要使父亲冬天温暖夏天清凉,像晚上要使其安枕、 早上要向其请安之类,有许多的细节,不知道是否也需要讲求?”阳明先生说:“怎么能不讲求?只是要有个头绪,只是要在此心去人欲、 存天理上面讲求。 就如讲求冬天温暖,也只是要尽此心的孝道,恐怕有一丝一毫的人欲夹杂;讲求夏天清凉,也只是要尽此心的孝道,恐怕有一丝一毫的人欲夹杂。 只是要讲求得此心。 此心如果没有人欲,纯粹是天理,是个真正孝顺父母的心,冬天的时候自然会考虑到父母的寒冷,便自会去寻求一个使其温暖的办法;夏天的时候自然会考虑到父母的炎热,便自会去寻求一个使其清凉的办法。 这都是那个真正孝顺的心生发出来的各种具体事情。只是必须有这个真正孝顺的心,然后才有这些具体事情生发出来。如果把它譬喻为树木,这个真正孝顺的心便是根,许多的具体事情便是枝叶。 必须先有根,然后才能有枝叶。不是先寻找了一些枝叶,然后才去种根。《礼记》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本,便自然能够如此。”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