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王朝(两千年日本天皇史)(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7.8
4.9折
¥
98
全新
库存19件
作者胡炜权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96914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30847177
上书时间2024-12-1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胡炜权,日本中世史专家,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2007年获日本文部科学省公费奖学金留学日本,2010年获日本广岛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硕士学位,2019年获日本国立一桥大学博士学位。胡炜权博士专攻日本中世史,在日本的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在多个研究会上发表研究报告。他是日本战国史研究会、东北史学会、地方史研究协会、日本历史学会等学会的会员,已出版的专著有《明智光秀与本能寺之变》和《日本战国·织丰时代史》。
目录
上部 天皇的历史之谜
第一章 传说中的天皇(古代篇)
1.传说中的神武天皇就是徐福?
2.著名的邪马台国与后来的大和朝廷有什么关系?
3.日本有两个开国天皇?
4.“万世一系”的概念与古代天皇的诞生有什么关系?
5.日本的女天皇是怎么出现的?
6.天皇有姓氏吗?
7.“平将门之乱”和天皇有什么关系?
第二章 乱世中的天皇(中世篇)
1.天皇为什么与藤原家共治天下?
2.院政是怎样的制度?
3.“承久之乱”为何给天皇制带来重大影响?
4.天皇的内讧催生了南北朝时代?
5.“日本国王”足利义满打算篡夺天皇之位?
6.战国时代的天皇有多潦倒?
7.天皇与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的关系如何?
第三章 从江户时代到明治维新(近世近代篇)
1.德川幕府的《禁中并公家诸法度》是用来钳制天皇的法规吗?
2.为什么江户时代重新出现了女天皇?
3.两个事件动摇了天皇与德川幕府的合作关系?
4.孝明天皇为什么曾经坚持排外攘夷?
5.幕末时代的日本人怎么看待天皇?
6.明治天皇如何迎接明治维新?
7.病弱的大正天皇任内曾发生两起宫闱事件?
第四章 天皇如何逃脱战争的罪责?(现代篇)
1.昭和天皇结束战争与“国体护持”有什么关系?
2.日本人如何看待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
3.“象征天皇制”的争议与矛盾是什么?
4.新、旧《皇室典范》有什么不同?
5.天皇、皇室与大众媒体的关系如何演变?
6.平成天皇让位为什么引起宪政危机?
7.“万世一系”的天皇制会走向终结吗?
下部 天皇的生活之谜
第五章 天皇的宗教与仪式
1.天皇崇拜与初诣有什么关系?
2.“三种神器”如何影响天皇统治?
3.《古事记》《日本书纪》两书为何对日本如此重要?
4.天皇即位仪式与大尝祭为什么这么神秘?
5.中世时代的“御灵信仰”与天皇权威的关系为何?
6.明治维新破坏了天皇与佛教的关系吗?
7.为什么天皇极力排斥基督教?
第六章 天皇的思想
1.两种“天皇”的读音各有什么含义?
2.天皇如何导入和实行元号制?
3.历法制定与天皇有什么关系?
4.蒙古入侵时发生的“神风”如何反映天皇的神圣性?
5.幕末的修陵热潮、尊王攘夷与明治维新的关系为何?
6.“神国思想”如何发展成后来的“靖国思想”?
7.“日之丸”、《君之代》与天皇有什么关系?
第七章 天皇的艺能与学问
1.为什么天皇视和歌为“国学”?
2.出自民间的能乐如何与天皇分分合合?
3.音乐在天皇帝王学中的代表意义为何?
4.茶道如何成为近世天皇的新学问?
5.天皇与日本帝王学的关系为何?
6.昭和天皇的伦理课为什么会提到战国大名?
7.近代天皇与达尔文进化论有什么矛盾?
第八章 天皇的生活与一生
1.天皇的都城为何由大变小?
2.没有政治实权的古代天皇生活很悠闲?
3.江户时代的天皇即位仪式是京都官民尊享的同乐日?
4.天皇的葬礼为什么由佛教仪式转为神道仪式?
5.天皇的日常饮食是怎样的呢?
6.古代天皇的经济收入来自哪里?
7.现代天皇的经济收入来自哪里?
第九章 天皇的形象
1.为什么古代绘画中的天皇面容都被遮掩了?
2.为什么天照大神时为男身,时为女身?
3.从江户时代的天皇肖像画能看到怎样的天皇观?
4.明治天皇的肖像画和照片有什么秘密?
5.古代天皇怎样让人感知他们的存在?
6.近代的“大元帅陛下”是如何形成的?
7.菊花、樱花与天皇各有什么关系?
第十章 天皇的家族
1.皇太子如何产生?
2.一桩禁宫丑闻如何折磨后阳成天皇?
3.禁宫女官们与天皇是什么关系?
4.明治天皇如何进行“皇宫现代化”?
5.为什么日本必须有天皇,但不一定需要皇后?
6.昭宪皇后的“国母”形象是怎么确立的?
7.为什么第一代“平民皇后”美智子成为改变皇室形象的象征?
结语
历代年号一览表(附年号出典)
新、旧《皇室典范》.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日本的天皇制,堪称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君主制度,从日本神话时代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天皇制作为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是谜一般的存在。一般人对天皇制看不透,也理解不了。
本书梳理了与天皇和天皇制相关的70个问题,共分10章,向读者详解有关天皇和天皇制的各种谜题。前4章主要阐述与天皇历史相关的一些问题,概说天皇的历史与天皇制的发展脉络;后6章则从天皇的宗教与仪式、思想、艺能与学问、日常生活、形象、家族等各个方面,解答人们对日本天皇日常生活的疑问。
本书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详解天皇的历史和日常生活,为大众读者提供重新思考天皇与天皇制的机会。想深入了解日本历史文化,或是纯粹对日本天皇制感到好奇的读者,都能够从本书中获得新的线索和收获。
精彩内容
“万世一系”的概念与古代天皇的诞生有什么关系?
(1)神代以来的“万世一系”明治时代到现在,日本当政者、神道派和保守势力都一直强调并深信,天皇是自神代以来的“万世一系”,是永无断绝的神圣存在。因此,天皇统治的日本是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神国,国民必须毫不犹豫地拥护天皇统治,维持国家上下团结。这个信念虽然在日本二战战败后急速被否定与打压,但目前依然有不少人维护这个想法。另一方面,考古学界与历史学界在战前被政府钳制思想,也受制于“不敬罪”,自然无法对“万世一系”进行充分检讨。战后,学界从神国思想中得到解放,讨论才变得活跃。
战时的日本政府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作为力证天皇“万世一系”的根本资料。不过,到了20世纪60年代,历史学家重新验证、分析两书的内容,论证神武天皇至开化天皇为止的首九代天皇只是传说人物,神武天皇以外的八代天皇被称为“阙史八代”。而对于大和朝廷时代为止的天皇们,目前还无法证明他们的真实身份,而且按照两书的内容去复原古代天皇的继承关系,也会发现其中至少出现了几次暗示天皇家族转换的记录。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王朝更替论”承上所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有不少历史学家提出了“王朝更替论”,指出古代天皇事实上是几个家族通过联姻的方式结合成现在的天皇家系。然后到了奈良时代,朝廷先后编写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将古代本来不是一系的几个家系合而为一,形成了“天皇一直是同一家族相传相承至今”的假象和意识,后来进一步形成“万世一系”思想。
其中,历史学家怀疑最有可能出现“王朝更替”的,是在第26代继体天皇的时候。《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记载,继体天皇本来是第15代天皇应神天皇的五世孙,以越前(现在的福井县)为根据地。到了第25代武烈天皇时代,大量王族在多场政治斗争中相继被杀,而武烈天皇又没有子女,于是群臣讨论后,决定到越前迎接分属武烈天皇远亲的继体天皇来继承大统。
由此,历史学家强烈怀疑继体天皇的来历,有人甚至认为,关于继体天皇是应神天皇五世孙的说法,是他的子孙捏造出来的,只因为想强调统治的正当性。
“王朝更替论”是战后一部分历史学家反省战前“万世一系”思想的回应,这对于我们重新思考天皇的历史发展和存在意义,有着一定的作用和贡献。然而,在缺乏史料和实质证据的情况下,这样的主张也只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学说,想借此改写天皇的家系发展史,仍然十分困难。
(3)“万世一系”的成立过程目前来说,6世纪以前天皇的历史有待更多考古挖掘的成果,才能进行验证。现时更重要的是梳理“万世一系”意识的产生过程。
“万世一系”的意识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按照可信的史料,如《续日本纪》等记载,第42代文武天皇于697年发布的即位宣命上,便提到了现御神、高天原(皇祖,天照大神所在之地)、天津日嗣等词语,这些都是在宣命之后成书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出现的用语概念。
换言之,天皇作为天照大神的子孙,受命治国,此说在7世纪的奈良时代已经确立。
然而,文武天皇的宣命文只反映“当时朝廷和天皇意识到强调自己的根源”,但将这个根源升华和绝对化,则要等到文武天皇的子孙——桓武天皇的时代。
在本书第八章第1问,我们将会提到桓武天皇不只迁都到平安京,他与儿子嵯峨天皇还积极引入中国的文教思想和典章制度,强调自己的统治合情合理,是天命所归。他们希望普及“万世一系”的观念,其中一个重要工具便是中国的“德政”“天命”思想和“祭祀帝皇祖宗”的概念。
自桓武天皇开始,朝廷便积极修史,并在各种文学作品里弘扬天皇统治起源于远古神话时代,再利用祭祀部分先皇的行动,将这种思想渗透到贵族之间。自此,“万世一系”思想的雏形就形成了。
不过,还必须处理一件事——排除中国天命思想中的“易姓革命”观。所谓的“易姓革命”,是指“只要受命于天,任何人都可以取代不德失政的君主,自立为帝”。显然,弘扬“万世一系”思想的天皇,不可能接受这个观念。于是,中世以来的天皇和贵族只好进一步神化、美化过往的历史,将所有天皇视为同一家族的一分子,将继体天皇也视为旁系皇族,以树立一个对抗“易姓革命”的新思想,就是当出现不德失政的天皇时,只可找旁系出身、德才兼具的皇族来取代。因为历史上无先例可循,以他姓取代自然也就没有合法性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