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何争斗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4
5.0折
¥
48
全新
库存150件
作者伯特兰·罗素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85841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31056643
上书时间2024-12-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编辑推荐】:◎本书是罗素对政治哲学的一大贡献◎罗素意在提出一种政治哲学:最好的生活大都基于创造型冲动,冲动比有意识的目标更能塑造人的行为。\"
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1890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后两度在该校任教,1908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罗素一生致力于探讨教育、伦理、历史、政治、婚姻、社会改革以及和平运动等问题,著述颇丰,其文字有一种独特的幽默机智,因其“以丰富而重要的著作为倡导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所作的贡献”,1950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此外,他也是20世纪西方有名的反战人士、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
目录
\\\"【目录】:必须文字格式
001导言
001前言
一、 发展的原则
二、 国家
三、 战争作为一种制度
四、 财产
五、 教育
六、 婚姻与人口问题
七、 宗教与教会
八、 我们所能做的\\\"
内容摘要
\\\"【内容简介】:罗素在本书中的观点形成于1916年早期,当时他在伦敦进行了一系列关于“社会重建原则”的演讲,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骇人听闻,而罗素的战前政治经历并没有让他意识到他的同胞对战争是如此渴望,甚而随着冲突加剧变得更加好战。因此在1915年年中,罗素通过分析社会行为、理性行为和感性行为的根源全方位地重新审视政治学的理论基础。1916年,系列演讲稿以“社会重建原则”为名付梓出版。其美国版被出版商更名为《人为何争斗》。罗素意在提出一种政治哲学,它基于这样一种信条,即冲动比有意识的目标更能塑造人的生活。他把绝大多数冲动归为两类:占有型冲动和创造型冲动。他认为最好的生活大多基于创造型冲动,而最糟的生活大多源于对占有的热爱。国家、战争、财产都是占有型冲动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教育、婚姻、宗教则是创造型冲动的体现。而解放创造力应成为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原则。本书被不少学者和非专业人士视为罗素对政治哲学做出的最重要贡献。
\\\"
精彩内容
\\\"【精彩书摘】:为什 么人们默许国家的权力? 原 因有很多,有些出于传统 ,有些是非常现实和紧迫的。 服从国家的传统 原 因在于个人要 忠于君主。 欧洲国家是在封 建制度下成长起来的,最 初是封 建领主的几块领地。 但是,这种服从的源头已经淡出历史舞台,现在可能只在日本起很小的作用,在俄国起更小的作用。 部落式情感 ,一 直是忠于君主的基础 ,它一 如 既往 地强烈,现在更是国家权力的主要 支撑。 几乎每个人都发现,感 到自己是一 个群体中的一 员,被大家共有的友好和敌意所 激 励,团结起来进行防御和进攻,对于他自己的幸福是至关重要 的。 但这样的群体有两种:一 种本质上是对家庭的扩充,另一 种是基于有意识的共同目标而形成的。 民族属于第一 种,教会属于第二种。 当人们深受宗教信仰左右时,民族分裂 会走向瓦解,就像宗教改革之后的宗教战争那样。 这时,一 个共同的信条比一 个共同的国籍更牢固。 在较之略轻的程度上,同样的事随着 社会主义的兴起也 发生 在现代世界。 不相信私 有财产的人,认为资本家是真 正的敌人,他们之间有一 种超越民族分歧的纽带。 它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抵挡当前战争所 激 起的热情,但它使这些人在社会主义者中的痛苦程度要 比其他人轻,并使重建欧洲共同体的希望在这场战争结束 之际依然存在。 然而,总的来说,对信条的普遍不相信使得部落式情感 获得了胜利,也 使民族主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 都要 强烈。 少数真 诚的基督徒以及少数真 诚的社会主义者在他们的信条中找到了一 种能够 抵抗民族狂 热侵袭的力量,但他们人数太少,无法影响事件的进程,甚至无法令政府感 到严重焦虑。 一 个民族国家,它的团结主要 来自部落式情感 ,但它的力量并非只来自部落式情感 。 它的力量主要 源于两种担忧:对内是犯罪和无政府主义,对外是侵略;但两种都是不合理的。 文明社会内部的井然有序是一 项伟 大的成就,主要 是因为国家权威 的不断增加。 如 果不惹是生 非的公民随时面临被抢劫、 谋杀 的危险,那将十 分麻烦。 如 果胆大包天的人能为了劫掠而组织自己的军队 ,文明生 活几乎将不复存在。 这种状况中世纪时就有,没有激 烈抗争它是不会消除的。 许多人,尤其是那些从现有的法律和秩序中获利极 大的富人,认为国家权力的任何缩减都可能会重蹈普遍无政府状态 的覆辙。 他们视罢工为国家解体的前兆。 他们对诸如 法国总工会和“世界国际劳工”之类的组织感 到惴惴不安。 他们记得法国大革命的教训,而且有一 种并没有什 么不自然的想保住自己性命的愿望。 他们尤其害怕为蓄意破坏、 政治暗杀 这样的个人犯罪开 脱的政治理论。 在危险面前,除了维护国家权威 并坚信与国家作对的所 有行为都是邪恶的,他们看不到任何防卫。 爱国主义是一 种非常复杂 的情感 爱国主义建立在原 始的本能和高度理智的信念之上。 其中有对家、 家人和朋友的爱,使我们特别渴望保卫我们自己的国家不受侵略;有对同胞的一 种温和的本能喜欢,一 如 对外国人的本能排斥;有一 种自豪感 ,这与我们认为自己所 属的共同体的成功 息息相关;有一 种在自豪感 的暗示下、 经由历史所 强化的信念,认为自己的民族代表一 种伟 大的传统 ,代表对人类至关重要 的理想。 除这些之外,还有一 个更崇高、 更易受攻击的因素,一 种崇拜的因素,即甘愿牺牲,乐于将个人生 活与国家生 活融合在一 起。 这种蕴含在爱国主义中的宗教性要 素对于国家的强大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为国牺牲这方面,它在大多数人当中争取到了最 优秀 的。 爱国主义中的宗教因素通过教育得到强化,尤其是通过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学知识得到强化,前提是不要 学习太多其他国家的历史和文学知识。 在每个文明国家,对年轻人的所 有教育都强调本国的优点和他国的缺点。 人们普遍认为自己的国家更优越,因而在出现纷争时应得到支持 ,不管争端从何而起。 这种信念如 此真 挚而根深蒂 固,它使人们耐心地甚至几乎是高高兴兴地承受着 战争带来的损 失与艰难困苦。 就像所 有真 诚信仰的宗教一 样,它给人一 种基于本能却又使之升华的人生 观 ,使人对某一 目的的投入超过对任何个人目的的投入,但在其解决方案中却包含很多个人目的。 爱国主义作为一 种宗教,因缺乏普遍性而无法令人满意。 它所 追求 的善只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而非为了全人类。 它在英国人身上激 起的欲望和它在德国人身上激 起的欲望并不一 样。 一 个充满了爱国者的世界或许也 是一 个充满斗争的世界。 一 个国家对其爱国主义的信仰越强烈,对他国所 遭受的损 害就越漠不关心。 一 旦人们学会将他们自己的善服从于一 个更大的整体的善时,就没有任何正当理由阻止人类的脚步了。 正是掺入的民族自豪感 在现实中很容易令人们萌生 冲动,不吝牺牲地去驻守国家边境。 也 正是这种掺入物毒害了爱国主义,使之作为一 种宗教位列于旨在拯救全人类的信仰之后。 我们不能避免人们爱自己的国家甚于爱别的国家,也 没有理由希望避免这样的事发生 ,就好像我们也 不应该希望平等地爱所 有的男男女女。 但是,任何合乎需 要 的宗教都将引导 我们通过对公正的爱来缓和感 情的不公,通过实现人类的共同需 求 来普及我们的目标。 这种变化发轫于犹太基督教,且必须发轫于一 种仅为民族性的宗教,它的恶才能先得到净 化。 事实上,爱国主义还有很多敌人要 对付。 随着 人们通过教育和旅行获取更多关于外国的知识,世界主义不可避免地发展壮大。 还有一 种个人主义在不断增长,人们认识到每个人都应当尽可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因为地理上的偶然性而被迫追求 社会强加给他的目标。 一 般来说,社会主义、 工团主义和反资本主义运动在其倾向上是反对爱国主义的,因为它们使人们意识到目前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关心捍卫富人的特权,意识到国家之间的许多冲突 都源于少数富豪的经济利益。 这种反对可能是暂 时的,只是劳工获取权力的斗争的一 个插曲。 在劳工以为可以安享胜利果实的澳大利亚,充满了爱国主义和军国主义,这是因为他们决心不让外国劳工分走自己从优越地位中获得的好处。 英国如 果成为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也 不是不可能发展同样的民族主义。 但这种民族主义很可能是纯防御性的。 对外侵略的计划,会在付诸行动的国家造成巨大的生 命和财富损 失,这些计划很难启动,除非是交给那些通过私 有财产和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所 产生 的权力而强化了统 治本能的人。 国家权力过度膨胀 造成滔天大恶,却鲜为人知国家造成的主要 危害是提高了战争的效率。 除了战争,现代大国的有害之处还在于它的幅员辽阔以及由此造成的个体无助感 。 一 个不赞同国家目标的公民,除非他极 有天分,否则别指望说服国家采纳他认为更好的目标。 即使在一 个民主国家,除了极 少数例外,几乎所 有问题都是由一 小撮官员和名流 决定的;即使是少数留给人民投票决定的问题,也 是由铺天盖地的群体心理而非个体主动性决定的。 这一 点在美国这样的国家尤其引人注目,尽管有民主制度,但绝大多数人仍对所 有重大问题有一 种几乎完全无能为力的感 觉。 在这么大的一 个国家里,民意就像自然界的力量之一 ,几乎完全不受任何人的控制。 这种状况——不仅在美国,也 在所 有辽阔的国家——导 致了某种疲倦和沮丧,这让我们联想到了罗马帝国。 与古希腊或中世纪意大利的小城邦相反,现代国家几乎没有留下多少主动性的空间,也 未能在大部分人身上培养出任何控制自己政治命运的能力。 在这样的国家里,掌权的那少数人都是对统 治有着 不正常的野心和渴望,并具有巧言 令色和含糊其辞的谈判技 巧的人。 其他所 有人则因认识到自己的一 无所 知而相形见 绌。 古老 的君主制国家观 念中有一 种奇特的残存,即相信任何一 部分人口生 出的脱离整体的愿望中都蕴含着 某种诡异 的邪恶。 如 果爱尔兰或波兰渴望独立——很明显这种欲望必须坚决抵制——那么任何试图使之成真 的举动都会被谴责为“叛国”。 我能记得的唯一 一 个相反的例子是挪威 从瑞典分离出来,此举虽获赞同,却没被效仿。 在另外一 些情况下,只有战败才导 致国家放弃领土 :虽然这种态 度被认为是理所 当然的,但如 果国家有更好的目标,就不会采取这种态 度。 之所 以采用它,是因为几乎所 有大国的主要 目标都是获得实力,尤其是战争中的实力,而战争中的实力往 往 是通过将不情愿的民众包含进来而增加的。 如 果民众的福祉是最 终目标,某一 块领土 是否应包括在内或是否应形成一 个独立国家这样的问题,将由该地区自由决定。 如 果这一 原 则被采纳,战争的主要 原 因之一 将被消除,国家中最 残暴专横的要 素之一 将被去除。 国家造成的损 害主要 源头在于以追逐权力为其主要 目的。 美国的情况不是这样的,因为美国可以抵御侵略此处写于1915年。 但在其他所 有大国,国家的主要 目标是拥有尽可能最 强的外部力量。 因此,公民自由被限制,反军国主义宣传受到严厉惩罚。 这种态 度根植于骄傲和恐惧:骄傲,就是拒绝和解;恐惧,就是对他国的骄傲和我们自己的骄傲相冲突 的结果的惧怕。 这似 乎是一 种历史偶然,即这两种丝毫不会耗尽普通人的政治热情的情感 ,完全决定了国家的对外政策。 没有骄傲,就没有恐惧的机会:一 个国家的恐惧源于另一 个家的骄傲。 统 治的骄傲——不愿以武力或武力威 胁 以外的手段决定争端——是一 种被拥有的权力所 极 大鼓舞的思维习惯。 那些长期 习惯于行使权力的人变得专横、 爱争执,不能平等待人,非要 与人为敌。 人尽皆知,校长会议比大多数类似 实体更容易引起激 烈分歧:每位校长都试图把其他人当成自己的学生 ;大家都不忿于被这样对待,每个人也 愤恨其他人的不忿。 有充权威 习惯的人尤其不适 合友好的谈判;但是国家间的官方关系主要 掌握在该国大权在握的人手里。 当然,在有一 个君主实际统 治的地方情况尤其如 此。 这在一 个实行寡头政治的地方、 在采取一 些方法实现民主的地方,就不那么适 用了。 但在所 有国家很大程度上都是如 此,因为首相和外交部长一 定是当权者。 纠正这种局 面的第一 步是部分普通公民真 正对外交事务产生 兴趣,并且坚决不让民族自豪感 危及其他利益。 战争期 间,他受到鼓舞,愿意为了这种自豪感 奉献一 切;但在和平年代,他将比当权者更愿意认识到对外交事务一 如 对私 人事务,应根据原 则友好解决,而不是野蛮地诉诸武力或武力威 胁 。 国家的权力过大,部分是通过对内压迫而获得的,但大抵是通过战争和对战争的恐惧而获得的,它是现代世界的苦难和令人沮丧的主要 原 因之一 ,它使人们无法形成健全的心理。 如 果人们不想集体陷入绝望,像罗马帝国时期 的人那样,就必须找到一 些方法来纠正这种权力过度。 如 果世界上没了活力,很容易实现和平罗马帝国爱好和平且生 产效率低下;伯里克利时期 的雅典则是历史上最 富有生 产力也 最 穷兵黩武的共同体。 我们这个时代唯一 擅长的生 产形式是科学,而在科学上,德国这个最 穷兵黩武的大国是遥遥领先的。 例子多举无益,但很明显,同样的生 命能量,若能制造出一 切最 好的事物,便也 能制造出战争和对战争的热爱。 这就是许多人反对和平主义的基本原 因,而这些人的目的和行为绝不是残忍的。 在实践中,和平主义往 往 给人的感 觉只是武力不足,而不是拒绝以武力挫败他人。 若和平主义既想取胜,又想显得仁 慈,它就必须找到一 个符合人道情怀 的出路来释放现在导 致各国陷入战争和毁 灭的旺盛精力。 每个精力充沛的人都需 要 某种竞赛,某种克服阻力的感 觉,从而感 觉他在锻炼 自己的能力。 在经济学的影响下,一 种理论发展了起来,它认为人所 渴望的是财富;这一 理论倾向于自证 ,因为人的行为更多是取决于他们认为自己想要 的,而不是他们真 正想要 的。 一 个社会群体中不太积极 主动的成员实际上往 往 真 的渴望财富,因为财富能满足他们消极 享受的爱好,并且能让他们在不费力的情况下获得尊重。 但那些能赚大钱的精力充沛之人很少渴望真 金白银:他们想要 的是通过竞赛得来权力的感 觉,还有成功 的活动带来的快乐。 正因如 此,那些在挣钱方面越是不讲情面的人,往 往 也 是最 愿意放弃金钱的人;美国的百万富翁 中有很多这方面臭名昭著的例子。 认为这些人是受对金钱的欲望驱使的这条经济理论中,唯一 的真 理就是:由于金钱被认为是人们所 向往 的,因此赚钱被公认为成功 的标尺。 人们渴望的是看得见 的、 不容置疑的成功 ,但这只能通过成为达成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的凤毛麟 角者之一 来实现。 因此,公共舆论对引导 精力旺盛者的行动影响颇大。 在美国,一 个百万富翁 比一 个大艺术家更受尊敬,这使得原 本想要 做这个工作或者那个工作的人,最 后选择以成为百万富翁 为目标。 文艺复兴时期 ,意大利的大艺术家们比百万富翁 更受尊敬,其结果与美国的正好相反。 一 些和平主义者和所 有军国主义者都抨击社会冲突 和政治冲突 。 在这一 点上,以军国主义者的观 点来看他们是正确的;但和平主义者在我看来似 乎错了。 政党政治的冲突 ,劳动与资本的冲突 以及所 有不涉及战争的一 般原 则性冲突 ,都有许多有益的作用,危害却很小。 它们增加了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兴趣,为热衷竞争者提供了一 个相对单纯的发泄渠道,并帮助修正法律和制度,以顺应不断变化的条件或更多知识所 引发的改变的愿望。 每一 个强化政治生 活之物都会带来对和平的兴趣,一 如 导 致对战争的渴望的兴趣。 在一 个民主社会中,政治问题给每位选民一 种主动意识以及力量和责任感 ,使其生 活摆脱某种狭隘的不愿尝试新事物的东西。 和平主义者的目标应该是让人们在自己的生 活上有越来越多的政治控制权,尤其像工团主义者倡导 的那样,将民主引入产业管理。 善于反省 的和平主义者面临的问题在于两方面:怎样维护自己国家的和平安定,怎样维护世界和平。 当各国对德国参 战一 事比较情绪敏感 时,维护世界和平不啻为天方夜谭,除非某个国家确实明显比所 有其他国家联合起来还要 强大,以至于发动战争对这个国家而言 没必要 ,对所 有其他国家来说无望。 由于这场战争的旷日持 久,很多人一 定会问自己,民族独立是否值 得不得不为此付出的这番代价。 由一 个超级大国来确保世界和平或许不是更好吗? “通过一 个世界联合会来维护和平”——一 个顺从的和平主义者可能在战争的头两年就提出过这样的观 点——“需 要 统 治者和人民都具备一 些微弱的理性,因此这是不可能的;但鉴于德国惊人的军事成就,通过允 许德国向欧洲发号施令来确保和平,就容易得多。 既然并无其他方法结束 战争”——那么我们提倡不惜任何代价实现和平的人就会争辩说——“让我们采取这样一 种方式,它此刻正好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 在思考这个观 点时,值 得比通常考虑问题时更加认真 专注。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例子便是以这种方式维持 了长期 的和平;我指的是罗马帝国。 我们英国人为我们将大不列颠治世强加于印度交战的种族和宗教而自鸣得意。 如 果我们这样的自得是对的,如 果我们确实通过强制和平给印度带去了好处,那么如 果德国人能把德意志治世强加于欧洲,他们为此自吹自擂 便也 是对的。 战前,人们可能会说印度无法与欧洲相提并论,因为印度的文明程度不如 欧洲;但是现在我希望没有人会厚颜无耻地维护如 此荒谬的想法。 现代历史上曾反复出现过一 个单一 国家以霸权实现欧洲统 一 的机会,但是遵奉“大国均势”学说的英国,总是阻止此事发生 ,并维持 我们的政治家所 称的“欧洲自由”之原 状。 我们现在从事的正是这一 任务。 但我并不认为,我们的政治家或者我们之中的任何其他人已经非常努力去考虑这个任务是否值 得付出代价。 在一 个例子上我们显然是错的,那就是我们对法国大革命的抵制。 如 果革命大潮中的法国能征 服欧洲大陆和大英帝国,那么现今世界会更幸福、 更文明、 更自由、 更和平。 但是,掀 起革命的法国是一 个特例,因为它早期 的征 服打的是自由的旗号,反对的是暴君而非人民;所 到之处,法国军队 都被视为解放者,受到了除统 治者和顽固分子之外的所 有人的欢迎。 就腓力二世而言 ,我们显然做对了,就跟 1793年我们明显做错了一 样。 但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的行为都不应以“欧洲自由”的某些抽象的外交概 念来评判,而应以谋求 霸权的大国理想以及对全欧洲普通人的福祉可能造成的影响来判断。 “霸权”是个含糊的词,取决于它对自由的干涉程度有一 种干涉程度对于国家生 活的许多形式都是要 命的;比如 ,17、 18世纪的意大利处在西班牙和奥地利的霸权统 治下。 如 果德国人真 的像1871年那样吞并法国诸省 ,他们很可能会对这些省 份造成严重的伤害,使它们对文明的总体贡献减少。 正因如 此,国家自由意义重大,一 个实际上由德国统 治的欧洲可能会非常死气沉沉、 效率低下。 但是,如 果“霸权”只是意味着 在外交问题上增加分量,在非洲建更多的装煤站、 占有更多的财富,更有权确保有利的商业条款,那么就很难想象它会对其他国家造成何种重大损 害;当然,霸权不会像当前的战争那样造成如 此大的破坏。 我不能怀 疑,在战前,这样的霸权会让德国人非常满意。 但到目前为止,这场战争的影响是,它旨在避免的所 有危险都将不可估量地增加。 我们现在只能在以下两者间做出选择:要 么眼 睁 睁 地看着 欧洲在与德国之战中消耗殆尽,要 么坐视德国的暴政对法国国家生 活可能造成的破坏。 从文明和人类福祉的角度而非国家威 望的角度来讲,这实际上就是眼 下的问题所 在。 假设战争不是以一 国征 服其他所 有国家而结束 的,那么唯一 能永久结束 战争的办法就是建立一 个世界联合会。 只要 有诸多主权国家存在,并且每个国家拥有军队 ,就不可能有息兵罢战的安全。 只有当世界只有一 支海军和一 支陆军时,我们才有理由认为战争已经停止了。 这意味着 ,就国家的军事职能而言 ,只有一 个国家,而且是一 个世界国家。 这个国家的民事职能——如 立法、 行政和司法——与军事职能没有非常本质的联系,让这两方面职能都由同一 个国家行使是没有道理的。 事实上,行使民事职能的国家与行使军事职能的国家之所 以不同,是有各种原 因的。 对于绝大多数民用方面的目的而言 ,一 些较大的现代国家已经太过庞大,但对于军事方面的目的而言 ,又不够 大,因为它们不是世界国家。 当没有意识到这两个功 能几乎没有必要 的联系时,这两种状态 在关于其理想地域 上的差异 会带来某种困惑和犹豫:一 方是奔着 小国来考虑,另一 方则是针对不断扩大的大国来考虑。 当然,若有一 支国际陆军和海军,就必须有某个国际机构来调动。 但是,该机构无需 让自己关心任何一 国的内政:它只需 宣布规范各国关系的规则,并在这些规则被违反、 需 要 国际部队 干预时做出司法裁 决。 诸多实例都可以看出,这种国际机构的局 限性是多么轻易可以解决。 一 个军事大国的大优势在于它增加了除非被革命席卷否则不可能爆发内战的地区。 如 果英国和加拿大意见 不合,则理所 当然应通过讨论而不是以武力来形成解决方案。 如 果曼 彻斯特和利物浦发生 分歧,情况更是如 此,且不说事实上它们在很多地方事务上都是自治的。 没有人会认为利物浦为阻止曼 彻斯特运河的修建而发动战争是合理的,尽管几乎任何两个大国都会因为同样重要 的问题开 战。 若英国和俄国不是盟 友,它们很可能会因为波斯问题开 战;实际上,它们通过外交达成的结果,与它们要 是开 战达成的结果几乎一 样极 不公正。 方式不同,结果相似 。 如 果澳大利亚和日本都完全独立的话,两国可能会开 战;但他们都把自己的自由寄托在英国海军身上,因此它们不得不和平地调整它们的分歧。 一 个军事大国的主要 不利之处是,当外部战争发生 时,受影响的范围更大。 四个协约国目前形成了一 个军事大国,其结果是,因为奥地利和塞尔维亚之间的争端,比利时被重创,澳大利亚人在达达尼 尔海峡遭到杀 害。 另一 不利之处是助长了压迫。 一 个军事大国在对付一 个小国时是无所 不能的,它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正如 一 直以来英国和俄国在波斯、 奥匈帝国在塞尔维亚所 做的那样。 任何纯粹机械的保证 都无法确保避免压迫;只有自由和人道的精神才能提供真 正的保护。 英国完全可能压迫爱尔兰,尽管英国有民主制度、 威 斯敏斯特有爱尔兰议员。 同理,德国国会里也 有波兰人,但也 没能阻止对普鲁 士波兰的压迫。 不过,民主和代议制政府无疑使压迫的可能性变小了:它们提供了一 种手段,以此让那些可能被压迫的人能将他们的愿望与冤屈公诸于众,它们使人们确信只有少数人可以被压迫,而且只有当多数人几乎一 致希望压迫他们时这种事才会发生 。 而且,压迫这件事给实际执行的统 治阶级带来的快乐,远大于给普通大众带来的快乐。 因此,拥有权力的广大民众可能不如 寡头政治或官僚政治专横。 为了在防止战争的同时也 维护自由,全世界应该只有一 个军事国家。 当国家之间发生 争端时,这个军事国家应该按照一 个中立机构的决定行事。 若果真 如 此,这自然就是一 个世界联合会产生 的结果。 但这番前景颇为遥远,并且值 得考虑一 下为何会如 此遥远。 战争所 产生 的最 终事实不是经济或政治上的,也 不取决于创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的任何机制性困难。 战争所 产生 的最 终事实是:相当一 部分人有与人冲突 而不是和平共处的冲动,只有在抵抗或打击共同敌人时才可能与他人合作。 私 人生 活如 此,国家关系亦是如 此。 大多数人在觉得自己足够 强大时就努力让自己被人害怕而不是被爱;想要 获得别人好感 的愿望,通常只限于那些没有获得稳固权力的人。 大部分人生 来就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