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哥的胜利(绝代帝国)
  • 四哥的胜利(绝代帝国)
  • 四哥的胜利(绝代帝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四哥的胜利(绝代帝国)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1.1 5.3折 39.8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燕山刀客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13914482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3925285

上书时间2024-12-04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燕山刀客,男,生长于八百里秦川,求学和工作在北京城;长期专注于明史研究与写作,曾出版《心学圣人王阳明》《大明设计师刘伯温》等。作者潜心研究朱棣十多年,查阅大量明朝正史、野史、笔记以及近代所著朱棣传记,终成此书。本部书展示了很多永乐盛世鲜为人知的细节,特别是对朱棣励精图治的经过与权力游戏规则的解读,更能让读者发现一个真实的历史。

目录
序言:大明王朝的真正奠基人
第一章?立威与立暴,原本一墙之隔
一、把握舆论导向,控制话语权  002
二、犒赏功臣是门技术活儿  005
三、立威与立暴,原本一墙之隔  009
四、论借刀杀人,我只服朱棣  015
五、诺言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020
第二章?让读书人看到希望,才能让新政权更有希望
一、创设内阁,影响后世五百年  024
二、不拘一格降人才  028
三、让读书人看到希望,才能让新政权更有希望  036
四、此锦衣卫,非彼锦衣卫  040
第三章?永乐大典,朱棣的精神写照
一、永乐大典,朱棣的精神写照  044
二、圣法心学,确立国家纲常规范  049
第四章?“炽煦”方为大问题
一、三个儿子,没一个称心  058
二、拼儿子也算本事  062 
三、朱高煦PK朱高炽  068  
第五章?达成忽必烈无法做到之事
一、安南政变者骗过了朱棣  074  
二、有前瞻能力,方能成就大事  079  
三、见招拆招,方能笑到最后  082  
四、顺水推舟,完成忽必烈未竟之业 086   
第六章?郑和玩出了朱棣的境界
一、捉拿建文?别低估了朱棣的智商 092   
二、能人这么多,为啥偏偏是郑和  095  
三、船坚炮利,但目标却是和平 099   
四、郑和玩出了朱棣的境界  102  
第七章?永失无可替代之人
一、遇到对的人,过一夜就能守一生  106  
二、一个贤内助,胜过无数平庸的大臣  110  
三、母亲的死,令骨肉相残更无禁忌  112  
第八章?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一、论挑拨离间,朱棣难遇对手  116  
二、统帅的愚蠢,带来的是国家的灾难  121  
三、御驾亲征,方能提振国威  128  
四、胪朐河边,朱棣重返二十岁  131  
五、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135
六、将计就计,让敌人无路可走  140
第九章?选择朱瞻基,就是选择了大明的未来?
一、经营东北和西域,只为遏制蒙古  146
二、恃才放旷,解缙走向末路  153
三、构建双保险,东宫群臣祭出大杀器  159
四、选择朱瞻基,就是选择了大明的未来?  164
第十章?个人的小失误,改变的是中国大历史
一、贵州设省,比收服安南更有价值  168
二、有些问题,还得靠拳头解决  172
三、个人的小失误,改变的是中国大历史  179
四、欲加之罪,全世界都有理由  181
第十一章?从解缙之死到创设东厂
一、解缙之死,留给后人太多反思  184
二、用人不疑,文臣集团的崛起  187
三、专注削藩十五年,朱棣终成正果  190
四、痛下决心,将朱高煦赶出京城  195
五、姚广孝至死,都在为朱棣还债  201
六、创设东厂,实属败笔  206
第十二章?迁都北京,重塑此后六百年历史
一、顺应历史趋势,政治中心不断东移  210
二、从南京到北京,朱棣做到了继往开来  213  
三、朱棣真正想要超越的目标是忽必烈  219  
四、排除迁都最后一道障碍  223  
五、迁都北京,重塑此后六百年历史  228  
六、万国来朝,东亚世界体系初告完成  235  
第十三章?迁都后的抗争
一、勤于政务,建立巡抚制度  240  
二、三大殿失火是天怒还是人怨?  243  
三、修省求言,让朱棣发现人心的可怕  247  
四、鱼吕之乱的真相 251   
第十四章?大明第一圣斗士的归宿
一、袭击朵颜三卫,实为失策之举  256  
二、老三朱高燧的历史感叹号  260  
三、也先土干归降,让朱棣有台阶可下  265  
四、夜会胡濙,建文帝到底去了哪儿?  269  
五、魂断榆木川,留下太多遗憾  275  
第十五章?朱棣之后再无朱棣
一、仁宗离奇驾崩,是否真有隐情  282  
二、宣宗亲征,让朱棣第二不再出现  290  
三、朱瞻基的希望与失望  298  
四、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305  
五、土木堡之变,明朝的拐点  309  
六、朱棣从太宗升为成祖的玄机  314

尾声:永乐大帝的遗产与历史地位  319
后记  327
附录:朱棣的双城生活  330
主要参考文献  331

内容摘要
本书分为《铁血权谋》《绝代帝国》两部,旨在给各位读者展现一代雄主兼权谋高手朱棣——六十四年云波诡异、辉煌传奇的一生! 《绝代帝国》讲述朱棣执政二十二年期间与各方势力斗智斗勇,铁腕治国,开创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永乐盛世的精彩历程。
朱棣的伟大在于没有走朱元璋的老路,而是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为大明江山延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棣开创的盛世中不仅有可贵的血性,还有宏大的气魄和超前的眼光,可惜他的子孙后代理解不了他构建“以明朝为核心的世界体系”的深远意义,正如他们理解不了,朱棣为什么五征漠北,为什么非要迁都,为什么让郑和下西洋。
读完本书,你将发现朱棣对北京、中国与世界的影响如此深远,而且远未结束!

精彩内容
二、有前瞻能力,方能成就大事胡氏父子提心吊胆两个月之后,终于得到了准信儿:大明军队八十万,东路由成国公朱能和新城侯张辅统领,从广西进入安南;西路由西平侯沐晟统领,由云南进军。甚至连兵部尚书刘俊,都亲自随军出征。
朱棣这摆出的完全是一副血战到底的架势,不抓住胡氏父子不罢休。怪不得这么长时间没有什么动静,原来都是在调动兵马,筹集粮草物资啊。
胡氏父子显然不好好读书学习,不熟悉中国历史,不知道天朝打仗喜欢虚报数字。当年曹操带着十万人下江南,都敢号称八十三万。而八十万,实在是一个过于庞大的数字,要知道,徐达、常遇春北伐,官方公布的兵力不过是二十五万。
对付小小一个安南,朱棣征调的兵马显然用不着太多。况且,大明的主力肯定都要驻扎北方,防范鞑靼和瓦剌可能的南下,因而只能从南方各省调兵。即便这样,也还是能集结起一支超过二十万人的庞大军队。统帅则是朱棣手下的第一猛将、成国公朱能。
朱棣对这次出兵也高度重视,七月十六,他在南京亲自主持了出征誓师大会,并让自己(当时)的红人解缙即席宣读了《讨安南黎酋檄》,朱能和张辅拜别了皇上,率领数百艘战船,开往广西前线。
不过,朱棣的备战并不是得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拥护,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反对声音。更令朱棣痛心的是,堂堂的太子朱高炽,居然也认为劳师动众,去征讨一个高祖定下的“不征之国”,有些得不偿失。
真是鼠目寸光!如果这样的奇耻大辱都不报复,那周边的小国,一个个是不是都要有样学样啊?还搬出《皇明祖训》充当论据,寡人又不是不识字!
事实上,解缙现在坚决地跟着太子走,自然也站出来反对。不过朱棣还是要逼着他写出战檄文,明摆着要恶心他。
如果安南之战的戏码就这样简单地演下去,观众恐怕就不会大呼过瘾了。十月初二,当右路南征大军行至广西凭祥之时,他们的统帅却永远地倒下了。
朱能的死并不会让张辅等副将太过吃惊,他的身体一直非常糟糕,虽然只有三十六岁,但看起来比四十六的朱棣要老得多,几乎一直是靠药物支撑身体。按理说,这样的重病患者根本不能上前线,连日的行军无疑大大加重了他的病情。但朱能是个表现欲望超强的人,平定安南这样扬名立万的机会,他说要去,别人还真不能跟他争,谁让他是“靖难”第二名将呢。(第一名将张玉早就死了。)朱能的死传到南京,朱棣自然十分伤心,但他已经没工夫流泪了,南征大军的主将位置空出来了,必须马上确定人选。那个年代,又不能一个电话打到凭祥宣布结果,只能派快马连夜送信。
凭祥大营中并没有群龙无首的混乱场面,张辅暂时把队伍管起来了,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按级别来讲,西平侯沐晟是最合适的,他将会接替总兵官的帅印。
不过,当有好几员大将建议暂缓进兵,等待朝廷旨意之时,张辅却如同张玉附体,意志格外坚定。他果断下令:继续向南前进,一切后果,由他负责!
这让手下人有点儿疑惑,这种命令通常只有统帅才能下,你一个助理,哪里来的自信心呢。
大军按计划继续前进。过了没几天,朝廷的圣旨就到了,当宣读完诏令之后,在场的所有将官,无不为张辅的果断与前瞻能力而暗自叫好。
从这一天起,张辅被正式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充总兵官,总领南征军事。当他跪拜完毕,接过圣旨之时,突然看到不远处,尊敬的父亲似乎正向自己微笑。
从这一天起,这位年仅三十三岁的青年将领,就正式担任了二十余万南征大军的最高统帅,而他的父亲,“靖难”第一功臣张玉,一生也没有统领过如此庞大的队伍。
从这一天起,大明的军事史,将会写下新的一页,将会深深烙下一个全新的名字。
张辅一直坚信,他得到总兵官的任命书,不过是个时间问题。他的预判,是基于以下几点:第一,自己和朱能交情深厚,与右路军诸多将领关系密切,而右路军才是南征的主力;第二,沐晟在“靖难”中曾站在了建文皇帝一边,是难以得到朱棣真正信任的;第三,朱棣不想沐晟借南征之机继续坐大,让云南成为下一个安南;第四,有父亲张玉这层关系,朱棣必然把重点栽培的机会留给自己,而不是沐晟。
第五,亲妹妹刚刚被朱棣选入后宫,皇上能不向着自己吗?
张辅,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不是一个人!你的身上,背负着永乐皇帝的刻意培养,父亲张玉的终生遗憾,好友朱能的壮志未酬,还有十来万兄弟的前途与命运。
战士的舞台就是战场,战士的职责就是拼杀,战士的宿命就是牺牲,但作为统帅,你不能让下属白白流血,要让他们的每一次付出,都能得到应有的理想回报。你更不能让自己辜负圣恩,要让战事的每一步决策,都能形成致命的打击。
四、夜会胡濙,建文帝到底去了哪?
敢于深更半夜敲朱棣房门的,当然都肩负着重要使命。那么,这位名叫胡濙的文官,为什么要赶到漠北?
一切还得从二十一年前讲起。
建文四年(1402)七月,朱棣不发一枪一弹占领南京,适逢宫中大火,士兵们从火堆中拉出一具五官烧焦的尸体,送到金川门。正忙于指挥抢救火灾的朱棣,看到尸首之后伏地大哭,严肃认真地宣布,这正是他这三年来朝思暮想,一直试图保护其免受奸臣陷害的好侄子,皇帝朱允炆。
朱棣还当着众多将士的面,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数落道,我和你,就像当年的周公姬旦和成王姬诵。你小朋友真是好无知,我是来保护你的,你为什么要自杀呢。随后,朱棣就命令厚葬这具尸体,并沉痛地向全世界宣布,万民景仰的建文帝,不幸在宫中大火中遇难死了。这才有了群臣拼死劝进,朱棣被迫登基的华丽演出。
但这具尸体是不是朱允炆,朱棣心里是最清楚的。而且,皇宫中的十八方宝玺,居然少了最重要的三方:皇帝奉天之宝、制诰之宝和敕命之宝。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朱棣很快看出破绽了:这些宝玺,谁偷了去也换不来钱财,反而会引火烧身,带来杀头之祸。宫中值钱的金银珠宝多的是,为什么偏偏要偷它们,而且偷得如此精准?
能在一片忙乱中,准确从容地挑中三方最重要的宝玺,并最终顺利出逃的人,也只有朱允炆自个儿了,因为他是大明皇帝,很多人愿意为他牺牲;因为他平日的宽厚平和,很多人都不愿意看他倒台;因为他被朱棣害得很惨,很多人希望他能卷土重来。
这样,无论朱允炆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行在,他说出的每一个愿望,做出的每一项承诺,发布的每一道命令,盖上这三方宝印中的任意一个,那都是合法的圣旨。
在登上皇位的二十二年里,大侄子的影子始终在朱棣的脑海中晃动,挥之不去,让他感觉相当痛苦。无论朱棣怎样努力,他都逃脱不了一个“篡”字。无论朝中大臣如何小心逢迎,朱棣都能意识到,想得到这些读书人的真心拥护,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幸运的是,朱允炆既没有朱元璋那样的治国能力,又没有朱棣那样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儿。在南京之时,朱允炆能够调动全国军队,能够得到全国的物资援助,能够获得全国的舆论支持,尚且不能粉碎朱棣的攻势,扼杀朱棣的挑衅,最后还让朱棣直捣南京。
朱允炆就算逃了出去,就算带着三方宝印,他还能有多大作为呢?皇帝已经换了,年号已经改了,无论是武将还是文臣,都倒向朱棣那边了。少数顽固坚持只承认建文皇帝的人,如徐辉祖和梅殷,都不得善终,谁还会步他们的后尘?
对于老百姓来说,无论是谁当皇帝,江山都是朱家的,能有多大差别呢。对于武将来说,投奔朱棣比效忠朱允炆能有更多机会打仗,能有更好的地位和物质补偿。对于文官来说,虽然朱允炆更投他们的脾气,但他们已经习惯于为朱棣打工,要反叛主子可真需要莫大勇气。
而且,方孝孺的前车之鉴,谁能不震惊不害怕啊!
朱棣并不害怕朱允炆出现,他怕的是大侄子不出现。你不找我,那我去找你吧!
早在永乐四年(1406),当胡濙还是个小小的礼部主事时,就领到了一个光荣的任务。
八年来,他跟着同一个老板—朱棣,做着同一份工作—找人。对外宣称的是寻找神奇道士张三丰,实际是捉拿流亡和尚朱允炆。
虽然他的上司是太阳底下最有权威的人,他做的事情却是偷偷摸摸的,不能让世人知道。
让大家都知道建文帝没有死,这不是在抽朱棣的耳光吗?
因此,胡濙只有低调低调再低调,雨里来,风里去,带着一身的尘埃。八个春夏秋冬,他没有心情观赏身边的美景;近三千个日日夜夜,他没有一天轻松自在。从太湖到洞庭湖,处处都留下了他疲倦的身影,从九华山到峨眉山,一家又一家寺院都被他敲开了大门。就像当年治水的大禹,他路过家门也不能入,甚至母亲去世也不能去哭灵,更不可能守孝。
永乐十二年(1414),胡濙被召回南京,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疲劳,看着十二年岁月在这个小官身上留下的痕迹,朱棣心里也不是滋味。他当即传旨,加封胡濙为礼部左侍郎(首席副部长),把胡濙感动得语无伦次:“臣就是肝脑涂地,也难报答陛下的大恩……”胡濙做了五年左侍郎,日子过得还算舒服,但姚广孝的死,让他平静的生活画上了句号。
永乐十七年(1419),朱棣派胡濙再次秘密出行,继续履行未完成的使命。这一年,朱棣已经整整六十岁。
一天,两天,一月,两月,一年,两年……对于年过六十的人来说,时间的紧迫感与日俱增。难道,他要带着遗憾和未解之谜,住进已经修好的长陵去吗?
永乐二十一年(1423)夏天,在即将踏入沙漠之前,朱棣先进驻宣府操练兵马。
晚上,劳累了一天的朱棣已经睡下,想好好缓解一下白天的疲劳,突然,一个卫兵急急忙忙地跑了进来:“万岁,有人求见!”朱棣火了,我老人家睡个安稳觉都这么难吗?不过,当卫兵说出那人的名字之后,朱棣马上换了一副表情:“快,快请进来!”然后他火速穿衣坐起,脸上带着激动的表情,紧张程度,恐怕只次于当年第一次见徐仪华。
敢在深更半夜吵醒朱棣的人,这个世界上可能一只手就能数过来。但能把朱棣吵醒还能让他开心的男人,全世界恐怕只有一个。
这人正是胡濙。朱棣很清楚,没有特别重要、特别靠谱的事情,胡濙根本不可能大老远追到边关来见自己,更不敢半夜把自己吵醒。
看来,一定是大侄子的行踪有确切消息了。
胡濙见到了朱棣,屏退了旁人,君臣两人交谈了很长时间,直到漏下四鼓(半夜一点到三点),胡濙才从朱棣的帐中出来。明史记载:“至是疑始释。”什么叫“疑始释”呢?就是从这一刻起,朱允炆的问题,再不会苦恼朱棣了,他已经完全安心了。
那么,是什么事情,能让朱棣如此释怀呢?
他们两个人交谈的内容,后人永远无从知道,本人写的是历史传记小说,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当然不能虚构他们的谈话内容。但可以根据史料,展开合理的推理分析。
胡濙既然从江南跑到了宣府,肯定是有重大情报来汇报,不然他根本不敢来。
而这个情报如此重要,以至于胡濙觉得,必须第一时间,当面向朱棣汇报,而且朱棣绝对不会因为被打搅了睡眠而发火。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他掌握了朱允炆的切实行踪,他的任务终于完成了。
那么,朱允炆的行踪,无非是三种可能。
第一,他死了。要么是发现并确认了他的尸体,要么是胡濙亲手将其杀死。如果这样,胡濙三两句就能向朱棣汇报清楚了,根本不需要那么长时间。
但是,朱棣与胡濙却谈了很久,这只能让人怀疑,朱允炆并没有死。
如果前皇上没有死,便肯定被胡濙控制起来了。
第二,他没死,但被胡濙捉住,这样胡侍郎才敢来向朱棣汇报,等待朱棣的发落。
如果这样的话,两人的对话时间也不会长,反正朱允炆也跑不了,他打完鞑靼,回去再审也不迟。
第三,胡濙发现甚至是控制了朱允炆的行踪,并且随时可以捉拿他。但这个时候,需要得到朱棣的指示。
抓,还是不抓?
放,还是不放?
这样一个问题,朱棣怎么可能不纠结,两人怎么可能不讨论很长时间,甚至争得面红耳赤?
如果换年轻时的朱棣,也许处理方法会很简单。
直接派锦衣卫干掉,然后严肃认真地宣布,你老东西是假冒的,朱允炆早就被烧死了。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朱棣自己走到了人死灯枯的边缘。朱允炆也从少年天子,变成了四处躲藏的中年人。
而且,他既丧失了重夺皇位的能力,也完全没有了那份心情。
对于朱允炆来说,很可能已经习惯了当和尚这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还想继续当下去,因此他完全有可能向胡濙说出了心里话,并请胡濙转告朱棣:你就不要再花精力在我这了,好好忙你的国家大事吧!
潜台词就是,你当你的永乐大帝,我当我的和尚。
朱棣心里也在纠结,要不要处理朱允炆,杀,他是自己的亲侄子,不杀,能说一点儿风险都不存在吗?
胡濙必定好好开导了朱棣一番,说了很多朱允炆的好话,并且担保,这个前皇帝已经相当安全,绝无公害,甚至免不了磕头求情的戏码。
而朱棣,应该也是接受了胡濙的建议。不然,胡濙也不可能继续留在朝廷受到重用,当上礼部尚书。在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去世时,他甚至还是顾命五大臣之一。
今天,我放过了你,也是让自己紧张了二十年的情绪,得以完全放松。
今天,我不杀你,不是我不敢杀,而是我相信,我的永乐盛世已经深入人心,没有人能破坏得了,包括你在内。
今天,我不杀你,不是我尊重你,而是我可怜你,可怜父皇朱元璋的良苦用心。
你就与枯灯木鱼为伴,了此残生吧!
从此以后,我朱棣再不用为你纠结。
从今天开始,你也不必担心我的清算。
我是永乐皇帝。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要办!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