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震云研究资料/中国新时期作家研究资料汇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刘震云研究资料/中国新时期作家研究资料汇编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4.6 4.5折 55 全新

仅1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崔庆蕾|总主编:吴义勤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

ISBN9787550028975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5元

货号30422662

上书时间2024-11-20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吴义勤,文学博士,教授,博土生导师。现为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

目录
目录
1 | 刘震云:梦·罪与感伤主义/方克强
14 | 文化:作为意志的表象
—— 论刘震云小说的文化内涵/李 扬
21 | 漫评刘震云的小说/陈晓明
27 | 生活流 文化病 平民意识
—— 刘震云论/白 烨
34 |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 刘震云小说漫评/潘凯雄
42 | 回到本文:刘震云小说的“双声话语”及其它/董之林
54 | 沉重的轻佻 泣血的玩耍
—— 评刘震云长篇新作《故乡相处流传》/葛胜华
60 | 乱语讲史 俗眼看世
—— 刘震云《故乡相处流传》漫评/张新颖
67 | 独特的农民文化历史观
—— 论刘震云的“新历史小说”/贺仲明
77 | 试论刘震云小说的文体形态/郑 春
88 | 刘震云:奴隶的痛苦与耻辱/摩罗 杨帆
95 | 通往故乡的路
—— 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李敬泽
109 | 在故乡的神话坍塌之后
—— 论刘震云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程光炜
127 | 结束于沉默
—— 读《一腔废话》/李敬泽
131 | 故乡寓言中的权力质询
—— 刘震云故乡系列小说的主题解读/姚晓雷
142 | 乡村叙事:戏谑与重构
—— 论刘震云“故乡”系列小说的戏谑品格/周 罡
151 | 在虚拟与真实间沉思
—— 刘震云访谈录/周罡 刘震云
160 | 尴尬的跟班与小说的末路
—— 刘震云及其《手机》批判/李建军
168 | 在“华丽”与“转身”之间
—— 评刘震云《我叫刘跃进》/黄 轶
177 | “喊丧”、幸存与去历史化
—— 《一句顶一万句》开启的乡土叙事新面向/陈晓明
202 | “说话”是生活的政治
—— 评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孟繁华
207 | 怀着孤独感的自我倾诉
—— 读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贺绍俊
213 | “中国生活”与“中国心灵”的探索者
—— 读《一句顶一万句》/梁 鸿
225 | “讲故事的人”
—— 刘震云和他的《一句顶一万句》/徐 刚
231 | 我们还能怎么“说”?
——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读札/汪 杨
238 | 论《一地鸡毛》
—— 刘震云小说中的“生存”与“本能”/宋剑华
253 | 《塔铺》的高考
—— 1970年代末农村考生的政治经济学/程光炜
271 | 围绕“语言”展开的中国乡村叙事
—— 评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王春林
282 | 我们谁也管不住说话这张嘴
—— 评刘震云的长篇《一句顶一万句》/程德培
300 | “都市气”与“乡土气”的冲突与融合
—— 新世纪以来刘震云的“说话”系列小说论/姚晓雷
316 | “顶”的奇观
—— 评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王永祥
325 | 平面化的幽默陷阱
—— 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黄德海
330 | 拧巴式幽默
—— 民间社会生活视野下的刘震云创作/曾 军
346 | 芝麻、西瓜和历史
—— 评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徐勇 徐刚
355 | 文学本土化的多方位探索
—— 评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贺仲明 祁春风
374 | 千年孤独 中国经验
—— 论《一句顶一万句》
385 | 刘震云:对存在意义的执迷/张 莉
392 | 两种欲望模式下的抗争
—— 论刘震云小说的心灵探索/江 磊
403 | 论刘震云小说故土叙事的动力/周全星
411 | 附录:刘震云研究资料索引

内容摘要
《刘震云研究资料》是《中国新时期作家研究资料汇编》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图书主编为中国最权威文学机构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吴义勤,从1976年至今对作家的文学批评与研究成果中,遴选出能够代表各个阶段研究水准的论文近四十篇,从不同角度解读刘震云及其文学创作活动。

精彩内容
漫评刘震云的小说陈晓明最近一段时期,关于刘震云的评论有如这深秋季节的落叶,纷纷扬扬堆向了文学的谷底,而我也不能免俗,卷进这堆落叶之中。
或许我能找到理由勉强为自己辩护,使我在扮演一个跟着起哄的角色时不至于那么拙劣?尽管这样我又不得不承担自以为是的风险,我还是要说,刘震云的最重要的特色—反讽,并没有得到恰如其分的解释。
反讽(iron)可以简要理解为:对某一事件的陈述或描绘,却原来包含着与人所感知的表面的(或字面的)意思正好相反的含义。“反讽”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文学写作的历史中由来已久,在中国现代,鲁迅就是一位运用“反讽”的高手。不过“反讽”在中国80年代后期走俏文坛,未必是继承了鲁迅的光荣传统,它更有可能是对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即所谓的“黑色幽默”小说)的借鉴。然而,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格,作为一个时代处理生活的方式,“反讽”在80年代后期为青年一辈作家所看重,却又是必然的。1985年至1986年,批评家从刘索拉和徐星的小说中读出“黑色幽默”或“蓝色幽默”,这显然是一次夸大其词的误读。在我看来,只是在1986年之后,“反讽”才真正在中国的现实土地上扎下根。
虽然在这里我难以追溯刘震云写作的来龙去脉,但还是可以看出一以贯之的精神:那就是对小人物或底层人的生存境遇和生活态度的刻画。显然,刘震云的“反讽”并不像同辈作家那样仅仅来自对“黑色幽默”小说的借鉴,它更多来自契诃夫和中国笔记小说、杂文一类的古典传统。“反讽”的笔调使刘震云与同类作家相比别具一格且技高一筹。如果仅此而言,刘震云不过是个笔法娴熟的能工巧匠而已,在写作的工艺学的水准上就可以给出他的准确位置。然而,我在刘震云的“反讽”中看到一种更为有力的东西,看到刘震云试图运用“反讽”去解开人类本性与制度化的存在结合一体的秘密。正是在把“反讽”的触角伸向整个生活的网络的同时,刘震云揭示了日常琐事中令人震惊的事实。那些习以为常的生活小事,那些凭着本能下意识作出的反应行为,其实都为可以称之为强大的权力关系的力量所支配。人们自觉认同权力的结果,就足以使权力渗透进我们每时每刻的生存,渗透进家庭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关系已经构成现代社会的重要本质,构成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而将这种关系庸俗化,也势必构成它对人们生活的消极影响,这就是刘震云的“反讽”有现实性的根基所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