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艺术为爱情(和温可铮在一起的日子)/克勒门文丛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8.2
5.9折
¥
4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王逑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4462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0705619
上书时间2024-11-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温可铮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男低音歌唱家,被誉为“当代夏里亚宾”。从这本书可以看到一代声乐大师是怎样走上艺术道路的,是怎样坚定地追求艺术的,又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不懈努力的。这对所有学音乐的人都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目录
序一 留住上海的万种风情/陈钢
序二 怎能忘记这首《爱情的喜悦》/姚学吾
序三 怀念我的老师/俞子正
自序 艺术与爱情的真谛/王逑
第一章 青春放歌
第二章 音乐为媒
第三章 琴瑟和鸣
第四章 岁月磨难
第五章 劫后新生
第六章 唱响世界
第七章 花甲游学
第八章 祖国召唤
第九章 生命咏叹
内容摘要
本书追忆了作者与温可铮相伴相随50多年的风雨历程,记录了与温可铮从相识、相恋、相爱直到相伴、相随、相依的点点滴滴、日日夜夜、月月年年……温可铮对声乐事业的刻苦追求,完全称得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论是逆境还是顺境,他的理想和目标始终如一,就是“中国人可以成为世界一流的歌唱家!”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和崎岖,他总是在执著的追求、努力的攀登歌唱艺术的巅峰。朝夕相处、
琴瑟和鸣。比歌动人的是情,比情更深的是人。如今他离开了,一个去了天堂,一个留在人间。在人间的虽痛不欲生,但不能辜负他对艺术的追求、不能辜负
他对声乐比生命还热爱的一生。这是夫妻二人艺术和爱情的纽带,是他们艺术和爱情的真谛,于是作者用笔记录下这漫长而又短暂的路程。
精彩内容
第一章青春放歌一 1929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二,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都在过着热闹的春节,这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绒线胡同西口育抚院6号一所四合院里,传出响亮的男婴的哭声,温可铮诞生了。
可铮的父亲温志贤在北京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律师,曾担任过法院院长一职。他不但精通法律,还具有极高的文化修养。他热爱、熟知中国传统的诗书画,他收藏书画并能辨别真伪,能自己修补及装裱书画。他又热爱京剧和昆曲,并常为京剧、昆曲演员修改剧本。可铮的母亲蔡晏平是一位善良、仁慈、宽厚的家庭妇女,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她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奉献给了这个家庭。
由于可铮的父亲酷爱戏剧和书画,所以家中来往的朋友都是画家或戏曲演员。其中有名的画家有吴镜汀、陈半丁、徐燕荪、秦仲文、胡佩衡、王雪涛等,有名的京剧演员有苟慧生、张春华(武丑)、马连良(老生)、李玉茹(旦角)、张君秋(旦角)等。家中还有一个带着大喇叭的唱机,经常播放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四大名旦及其他小生、老生的唱片。可铮自幼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耳濡目染,深受传统文化的熏习。
可铮自幼就是个京剧迷,尤其喜爱金少山、郝寿臣、
杨小楼等京剧名家的唱腔。在小学时他还专门拜杨小楼的女婿刘砚亭为师学唱京剧。
可铮幼时非常淘气,可是当他听到长辈们谈古论今时,他立刻安静下来,站在父亲身边听他们谈画、读唐诗宋词、唱京剧和昆曲。可铮还经常随父亲去琉璃厂、故宫博物院赏画。我曾经听可铮的父亲说,可铮在4岁时曾把当时木胶唱片套戴在头上,用两条白毛巾扎在手腕的袖口上,当作水袖。他站在炕上又唱又演,学得惟妙惟肖,觉得非常过瘾。他7岁时在京剧《法门寺》中一人扮演3个角色,在家里津津有味地表演,并曾上舞台当过一回票友。
1935年,可铮进入绒线胡同小学。音乐老师发现他的嗓子特别好,那时他唱童声男高音,唱歌时非常有乐感而且很投入。1938年,9岁的可铮参加了华北广播儿童合唱团,担任独唱演员,并正式登上舞台进行独唱演出。这个时期可铮第一次接触到西洋古典音乐,听到意大利美声唱法。此时可铮也开始跟着表叔秦仲文学习绘画。
秦仲文是中国近现代书画家,1915年入北京大学政法系,1918年参加蔡元培校长主办的中国画法研究会,在书画史论和书画艺术上具有极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底。他的画作浓郁浑厚、简括宁静,从技法到意蕴均富文气,是坚持
笔墨为宗的我国传统北派的重要代表画家之一,曾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书画系主任。他仔细观察,认为可铮是可造之才,就开始教他绘画。
可铮刚上初中时,天桥尚有许多北京旧有的说唱艺人,经常在天桥演出,京韵大鼓、乐亭大鼓、北京单弦、相声等,可铮都怀着极大的兴趣去听。那时北京的胡同里,常能听到小贩的叫卖声,有吆喝卖鸭梨的、卖菱角的,还有磨剪子戗菜刀的。这些小贩的吆喝都是连叫带唱,特别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