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国译丛061:圣巴托罗缪大:16世桩罪行谜团
  • 理想国译丛061:圣巴托罗缪大:16世桩罪行谜团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理想国译丛061:圣巴托罗缪大:16世桩罪行谜团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7.5 5.4折 88 全新

库存21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阿莱特·茹阿纳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40788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31688197

上书时间2024-11-19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1572年8月24日,圣巴托罗缪日,在法王查*九世默许下,新教军事领袖科里尼被天主教一方吉斯公爵亨利一世手下的士兵杀害。很快,天主教徒头戴饰有十字架的帽子,臂缠白色袖章,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以天主之名追捕“异端”,处决迅速演变为大规模杀戮。然而,就在几天前,巴黎城中还一片欢乐祥和,一场象征和解的隆重婚礼刚刚在巴黎圣母院举行。新娘是查*九世之妹玛格丽特,新郎则是信仰新教的纳瓦尔的亨利,即未来的亨利四世。

 

短短几天,诚心寻求和平的婚礼为何会演变为“血色婚礼”?为什么对少数新教领袖的处决会演变为几乎波及全法国的大屠杀,它又如何搅动国际局势?在一系列事件中,查*九世、美第奇王太后、天主教权贵、西班牙国王扮演了何种角色?

 

法国历史学家阿莱特·茹阿纳分析处决与大屠杀突然发生的来龙去脉,考察当时国内外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对此的反应,重新讲述了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的故事。在她看来,这血腥的一天改变了法国历史的走向:天主教在法国的命运彻底改变;新教徒不再认为法国会成为新教国家,开始形成身份认同;动乱杀戮之后人们对秩序的渴求使君主权威得到强化,绝对专制的大门开启;对宗教分裂及其导致的创伤的反思,同样使王权受到质疑,甚至为大革命埋下伏笔。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无疑是一个悲剧,它因恐惧而将他者视为异端,将差异扭曲为威胁,距今迢遥却又未曾真正远去。



作者简介
阿莱特·茹阿纳(ArletteJouanna,1936—2022),蒙彼利埃三大荣誉教授,长期从事法国十六世纪史研究,在法国宗教战争、十六世纪法国政治史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主要著作有《反抗的责任》(LeDevoirderévolte)、《十六世纪的法国(1483—1598)》(LaFranceduXVIesiècle,1483-1598)、《绝对权力》(LePouvoirabsolu),与他人合著有《宗教战争历史与词典》(Histoireetdictionnairedesguerresdereligion)、《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LaFrancedelaRenaissance)等。

目录
1572年8月24日,圣巴托罗缪日,在法王查理九世默许下,新教军事领袖科里尼被天主教一方吉斯公爵亨利一世手下的士兵杀害。很快,天主教徒头戴饰有十字架的帽子,臂缠白色袖章,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以天主之名追捕“异端”,处决迅速演变为大规模杀戮。然而,就在几天前,巴黎城中还一片欢乐祥和,一场象征和解的隆重婚礼刚刚在巴黎圣母院举行。新娘是查理九世之妹玛格丽特,新郎则是信仰新教的纳瓦尔的亨利,即未来的亨利四世。
短短几天,诚心寻求和平的婚礼为何会演变为“血色婚礼”?为什么对少数新教领袖的处决会演变为几乎波及全法国的大屠杀,它又如何搅动国际局势?在一系列事件中,查理九世、美第奇王太后、天主教权贵、西班牙国王扮演了何种角色?
法国历史学家阿莱特·茹阿纳分析处决与大屠杀突然发生的来龙去脉,考察当时国内外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对此的反应,重新讲述了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的故事。在她看来,这血腥的一天改变了法国历史的走向:天主教在法国的命运彻底改变;新教徒不再认为法国会成为新教国家,开始形成身份认同;动乱杀戮之后人们对秩序的渴求使君主权威得到强化,绝对专制的大门开启;对宗教分裂及其导致的创伤的反思,同样使王权受到质疑,甚至为大革命埋下伏笔。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无疑是一个悲剧,它因恐惧而将他者视为异端,将差异扭曲为威胁,距今迢遥却又未曾真正远去。

内容摘要
1572年8月24日,圣巴托罗缪日,在法王查理九世默许下,新教军事领袖科里尼被天主教一方吉斯公爵亨利一世手下的士兵杀害。很快,天主教徒头戴饰有十字架的帽子,臂缠白色袖章,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以天主之名追捕“异端”,处决迅速演变为大规模杀戮。然而,就在几天前,巴黎城中还一片欢乐祥和,一场象征和解的隆重婚礼刚刚在巴黎圣母院举行。新娘是查理九世之妹玛格丽特,新郎则是信仰新教的纳瓦尔的亨利,即未来的亨利四世。
短短几天,诚心寻求和平的婚礼为何会演变为“血色婚礼”?为什么对少数新教领袖的处决会演变为几乎波及全法国的大屠杀,它又如何搅动国际局势?在一系列事件中,查理九世、美第奇王太后、天主教权贵、西班牙国王扮演了何种角色?
法国历史学家阿莱特·茹阿纳分析处决与大屠杀突然发生的来龙去脉,考察当时国内外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对此的反应,重新讲述了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的故事。在她看来,这血腥的一天改变了法国历史的走向:天主教在法国的命运彻底改变;新教徒不再认为法国会成为新教国家,开始形成身份认同;动乱杀戮之后人们对秩序的渴求使君主权威得到强化,绝对专制的大门开启;对宗教分裂及其导致的创伤的反思,同样使王权受到质疑,甚至为大革命埋下伏笔。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无疑是一个悲剧,它因恐惧而将他者视为异端,将差异扭曲为威胁,距今迢遥却又未曾真正远去。

主编推荐
★关于法国宗教战争的经典作品,法国第八届基佐奖、2014年美国历史学会J.拉塞尔·梅杰奖获奖作品
作者阿莱特·茹阿纳在法国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女性历史学家,尤擅16世纪法国历史的研究。本书其实代表作之一,也是法国传奇出版社伽里玛“缔造法国的三十天”丛书的力作。
★重述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的历史,比推理小说还精彩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教派冲突与血腥屠杀的全景图,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普通百姓,也有新教、天主教两方的大小贵族,也有穿梭于法国宫廷的各国使节,还有美第奇王太后、法王查理九世、西班牙国王、英国女王,还有大仲马小说的主角玛戈王后。
★以档案材料为基础,破解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三大谜团
为什么欢乐祥和的婚礼过后没几天就爆发了血腥屠杀?为什么法国国王一方面宣布维持旨在促使两派达成和解的和平敕令,一方面又决定下令处决新教派别的军事领袖,法国王国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为什么对个别人的处决会演变为整个巴黎乃至法国的大规模屠杀?宗教冲突是导致屠杀的专享原因吗?
★理解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何以成为塑造法国历史的重要时刻
1572年8月24日是塑造了法国的一天:血腥屠戮粉碎了法国新教徒领自己的国家成为新教国家的梦想;大屠杀的混乱使法国君主制面临质疑和冲击,但人们对秩序的渴求又使专制王权变得更加强大,法国迅速向绝对专制主义演变,法国大革命均在此埋下伏笔;天主教尽管占了上风,但在后来也被上了被告席,反教权的、世俗的法国播下了种子。
★以对一个事件的分析展示历史纵深感
作者把对大屠杀本身来龙去脉的讲述与分析放置到了更广阔历史中,在国内,几次宗教战争和法王颁布的数个敕令,让两派冲突时断时续,但未能消除,宗教的冲突与世俗政治权力之争难解难分;在欧洲国际舞台中,欧洲各国宫廷对大屠杀都做出了反映,且参与了更大范围的政治博弈,我们得以从小处理解西班牙与英国的冲突、尼德兰脱离西班牙的革命、欧洲大陆的王位继承之争、德国新教诸侯对新教的庇护等等。
★故事与分析并重,在字里行间展现反思大屠杀的意义
作者写作本书的意图,当然主要是厘清大屠杀的来龙去脉,分析由巴黎扩散至几乎全法的大规模杀戮对法国历史走向的影响,但历史学家的天性也让她从更长远和广阔的视角去思考16世纪法国的这一场政治和宗教冲突:人们在对他者的恐惧感的煽动下,将差别当作威胁,特别是将宗教的他异性与暴乱混为一谈,暴力仍然存在,引发屠杀的那种恐惧、焦虑与不宽容,似乎并未离我们远去。

精彩内容
1572年8月24日,周日,圣巴托罗缪之日。这天,巴黎的街巷潮湿异常,“就像是下过一场大雨”——一位路过巴黎的斯特拉斯堡市民如是说。实际上,街巷中闪烁的不是雨水,而是鲜血。
天亮之前,新教军事领袖海军上将加斯帕尔·德·科里尼在他位于贝蒂西街的府邸中被天主教徒的英雄吉斯公爵手下的一队士兵杀害了。科里尼的几位主要军官被法国与瑞士近卫队从床上拉下来,解除了武装后拖到卢浮宫的庭院中,长矛穿喉。这一切都是在法国国王查理九世的许可下进行的。究竟是何种压力迫使法王同意如此做法?史学家对这一事件的解释仍然各执一词。
第二天,太阳升起,巴黎城内一片屠戮之景。天主教徒头戴装饰着十字架的帽子,臂缠白色袖章—这两个标志象征着他们认为已不复存在的纯洁,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以天主之名追捕着“异端”。全副武装的士兵挨家挨户搜查,一旦发现新教徒就拖出屋外,不经审判便立行处死。新教徒常常死无全尸,衣不蔽体,被抛至塞纳河中。新教徒的尸体堆在巴黎城中的广场与十字路口,随后被人用小推车弃至河边。鲜血染红了塞纳河河水。一位来自米约的加尔文宗教徒记载道:“巴黎人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吃河里的鱼,因为河水已被完全污染,尸臭扑鼻。”在圣日耳曼城郊,新教徒的尸体被抛入教士井中——此井一直以来都是当地人用来扔牲畜骨头的。
老弱妇孺,无一幸免。嗷嗷待哺的婴儿被从母亲的怀中夺走,抛至河中;老少全家灭门,主仆同遭毒手。死者的住所遭到洗劫。破晓前,欧塞尔圣日耳曼教堂那令人惶恐的钟声响起,旋即被附近教堂的钟声传播开来。空气中回荡着被割喉者的呻吟声、杀人者的呼喝声与火枪开火的声音。法国国王为一场如此失控的大规模屠杀感到惶惶不安,躲在卢浮宫中。人们对国王颁布的止屠杀令不屑一顾。巴黎城已落入誓死铲除异端的最为狂热的天主教徒手中。其他人惊魂未定,躲在自己家中不敢外出。巴黎大部分街道都安设了岗哨,盘查过往行人,逃亡者一旦被揭穿伪装便会被送交刽子手。任何想出城的人都需出示有效的通行证。巴黎各城门连续三天紧闭,新教徒从城里逃脱的机会渺茫。一位来自曼托瓦的天主教医生菲利波·卡夫里亚纳虽然十分敌视新教徒,但作为这次大屠杀的见证人,他深感骇然:街上举目皆是被剥下的衣服、千疮百孔的尸体。塞纳河中同样如此。死者的性别、年龄与社会地位已无从辨别……一些人在街巷中四散奔逃,另一些人则紧追不舍,口中大喊:“杀死他们!杀死他们!”这是一场真正的杀戮。但我们也能见到,一些男女顽固异常,刀已架在脖子上仍不肯为了免遭屠戮而放弃自己的信仰,反而希望成为魔鬼的殉道者,他们因为自己执拗的无知同时失去了肉体与灵魂……然而,这场屠戮也没有给我们天主教徒带来往日的兴奋与狂喜,因为这一场景委实过于恐怖,过于悲惨……所有人的帽子上佩戴着白色十字架,左臂缠着庆典时佩戴的袖章。当时的接头口令是“天主万岁,国王万岁!”,以便能够辨清敌我。
这段记述中提到了新教徒有可能选择放弃信仰以保全性命。而其他记述却没有同样的记载,仅仅描述了凶手的残酷无情。一些胡格诺派信徒被投入监狱,晚上即被处死。所有家族成员都难以幸免。这场屠杀持续了一周,死亡人数在前三天达到顶峰,后虽有下降,但直到8月30日周六仍有人被杀。8月28日周四,上文提及的那位来自斯特拉斯堡的市民就目睹了一位临产妇女被处死:这是一位衣着华贵、“漂亮迷人”的伯爵夫人。尽管她不断哀求,却仍被剥光衣服,除下首饰,身中数矛后被抛至塞纳河。他写道:“在她倒下的时候,我还看到腹中胎儿在轻轻蠕动。”过了一会儿,他又看到一位金银匠的伙计试图从屋顶逃走,却被火枪射中身亡。周六,他又目睹了三位刚刚被屠杀的遇害者的尸体被抛入河中。
巴黎大批新教徒因这场血腥的屠杀而丧命。他们虽然在巴黎这个拥有大批天主教徒的城市中只占少数,但在屠杀前也有几千人。在这血腥的一周中,有多少人失去了性命?我们无法取信于当时人的估算——因宗教信仰与立场的不同,对死亡人数的估算也相差甚远,一些人认为是一千,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达十万。我们能够确定的是支付给圣婴公墓掘墓人的工资总额,他们负责埋葬被塞纳河顺流冲到夏佑、帕西、欧特伊与圣克鲁的尸骨。据此估算,埋葬尸体总数约为1825具。这个数字仅仅反映了巴黎部分遇害者的数量。我们认为,比较可信的数字是至少约三千人遇害。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外省约15个城市也发生了屠杀事件,全法罹难者总数增至万人左右。
妇女被开膛破肚,老人被刺穿喉咙,儿童被抛至河中,男人被残忍去势,凶手嗜血狂热:这便是当时的人对1572年8月24日的记载所留下的回忆。巴黎画家弗朗索瓦·杜布瓦逃离巴黎,到瑞士避难,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他的一幅油画反映出的正是一片充满暴力、仇恨、野蛮的凶残杀戮场景。中,外省约15个城市也发生了屠杀事件,全法罹难者总数增至万人左右。
妇女被开膛破肚,老人被刺穿喉咙,儿童被抛至河中,男人被残忍去势,凶手嗜血狂热:这便是当时的人对1572年8月24日的记载所留下的回忆。巴黎画家弗朗索瓦·杜布瓦逃离巴黎,到瑞士避难,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他的一幅油画反映出的正是一片充满暴力、仇恨、野蛮的凶残杀戮场景。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