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笔下的她们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0.5
4.5折
¥
46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徐志摩//王开岭//林海音|
出版社四川文艺
ISBN9787541169137
出版时间2024-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6元
货号31999116
上书时间2024-11-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平民大学教授,先后参加“新月社”“现代评论”派,主编过《晨报》副刊《诗刊》,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开岭,当代作家,媒体人。历任央视《社会记录》《24小时》《看见》等节目指导。著有散文和思想随笔《精神明亮的人》《古典之殇》《跟随勇敢的心》《精神自治》等。其著作因“清洁的思想、诗性的文字、纯美的灵魂”而在青年一代中拥有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校园的“精神启蒙书”和“美文鉴赏书”。林海音,现代著名作家。曾担任《世界日报》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尤以《城南旧事》知名,在华语文坛享有盛誉。林海音十分关注时代流变中的女性困境,发表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女性题材作品。
目录
辑一 在女性和世界之间婆婆的晨妆——缠足和篦发 _ 林海音 003为什么不让她们活下去 _ 王开岭 008女人,喜欢你的作品吗 _ 王开岭 017由厨房说到妇女解放 _ 梁实秋 024娜拉走后怎样 _ 鲁迅 030女子的羞耻 _ 周作人 038厌恶女性者 _ 梁实秋 040娜拉出走问题 _ 曹聚仁 043闻歌有感 _ 夏丏尊 047辑二 妇女问题与东方文明旧时三女子 _ 林海音 057论“人言可畏” _ 鲁迅 069贞操问题 _ 胡适 074汉字所表现的女性的地位 _ 夏丏尊 086家属关系和妇女地位 _ 邹韬奋 090妇女问题与东方文明等 _ 周作人 096月经 _ 曹聚仁 102花瓶时代 _ 庐隐 104欧洲古代文学上的妇女观 _ 周作人 106辑三 女性气质女性气质 _ 王开岭 137女人 _ 梁实秋 144男人的进化 _ 鲁迅 149对了米莱的《晚钟》 _ 夏丏尊 152新中国的女子 _ 周作人 161一个“难妹” _ 邹韬奋 167男人和女人 _ 庐隐 171女子故事 _ 废名 174 辑四 今后妇女的出路清华男女同校运动之回顾与前瞻 _ 梁实秋 181专科女生可以停送吗? _ 梁实秋 191关于女子 _ 徐志摩 193今后妇女的出路 _ 庐隐 208义务与权利——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演说词 _ 蔡元培 212卢梭论女子教育 _ 梁实秋 216女子的自立与教育 _ 杨振声 221现行婚制之错误与男女关系之将来 _ 许地山 231出版说明 250
内容摘要
本书是现当代知名作家、学者畅谈女性议题的文章合集。如今女性主义是个热门话题,但人们对它的理解并不一致,这造成了观念上极大的冲突、对立和撕裂。学者王开岭、作家林海音等都对女性议题有过长久的关注和思索,他们在这本书里用或温婉或冷峻的笔触,呈现了女性的文化处境和现实处境,生动表述了他们的观察及洞见。女性主义在中国不是新近才有人谈论的,学界、文艺界、思想界的前辈,如鲁迅、徐志摩、庐隐等,早就进行过非常深入的探究,这本书也特别收录了他们不少闪烁着真知灼见的文章。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和谈论女性问题,它在中国又具有哪些特色和背景?女性主义的出路在哪里?他们的议论不仅独到而热切,甚或比今人还要前卫深刻,同时常让人感受到智识上的趣味。女性主义不仅关乎女性,而是关乎整个人类、整个文明。这本书就是现当代知名学者、作家、教育家给当代中国的女性主义启蒙,帮助我们真正理解女性主义,领略百年来中国女性议题的概貌。
精彩内容
为什么不让她们活下去王开岭革命肉体的洁癖电影中,不止一次看过这样的情景:美丽的女战士不幸被俘,虽拼死反抗,仍遭敌人侮辱……接下来,无论她怎样英勇、如何坚定,多么渴望自由和继续战斗,都不能甩开一个结局:殉身。比如敌群中拉响手雷,比如跳下悬崖或滚滚怒江……小时候,面对这样的情节,在山摇地撼、火光裂空的瞬间,在悲愤与雄阔的配乐声中,我感到的是壮美,是激越,是紧挨着悲痛的力量,是对女战士的由衷怀念和对法西斯的咬牙切齿。成年后,当类似的新版画面继续冲来时,心理却渐渐起变。除了对千篇一律的命运生厌外,我更觉出了一丝痛苦,一缕压抑和疑问……那象征“永生”的轰鸣似乎炸在了我胸中央,我感到了一股毁灭之疼,死亡的惊恐。为何不设置一种让其逃脱魔窟、重新归队的结局?为何不让那些美丽的躯体重返生活和时间?难道必须去死?她们就没有活下去的理由和愿望?难道她们的“过失”必须以死相抵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创作心态?终于,我懂了:是完美主义的要求。是革命洁癖的要求。不错,她有“过失”,她唯一的过失就是让敌人得了手。在革命者眼里,这是永远的痛惜,永远挥不去、擦不掉的内伤。在这样的大损失面前,任何解释都不顶事,对女人来说,最大的生命污点莫过于失身——无论何种情势下。而革命荣誉,似乎更强调这点,不仅精神纯洁,更要肉体清白,一个女战士的躯体只能献给自己的同志,决不能被敌染指。试想,假如她真的有机会归队,那会是怎样一种尴尬?怎样一种不和谐?同志们怎么与之相认?革命完美主义的面子怎受得了?唯一出路只一个,即所有编剧都想到的那种办法。在一声訇响中,所有耻辱都化作了一缕猩红的硝烟,所有人都如释重负,长舒一口气。硝烟散尽,只剩下蓝天白云的纯净,只剩下美好的往事,只剩下复仇的决心和升级了的战斗力……这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却是所有人都暗暗希望的。她升华了,干净了,永生了。她再也不为难同志们了,再也不令自己人尴尬了。她成全了所有的观众。这算不算一种赐死?我不得不佩服编剧的才华和苦心。他们都那么聪明,那么为革命荣誉着想,以死雪耻,自行了断,既维护了革命的贞节牌坊,又不让活着的人背上心灵包袱,谁都不欠谁的……说到底,这是编剧在揣摩革命逻辑和原则行事,尽管正是他,暗中一次次驳回了她继续活下去的请求,但他代表的却是自己的阵营,是整个集团的形象工程。他是称职的。失身意味着毁灭,这层因果,不仅革命故事中存在,好莱坞电影里也有。《魂断蓝桥》我喜欢,但不愿多看,因为压抑,因为“劳拉”的死。我更期待一个活下来的妓女,一个有勇气活下来的妓女,一个被我们“允许”活下来的妓女……若此,我会深深感激那位编剧。让一个曾经“失足”的人有颜面地活着,难道给艺术丢脸?是什么让艺术变得这样苛刻和脆弱?这样吝啬和不宽容?其实是一种隐蔽的男权,一种近乎巫术的大众心理学,一种“法老”式的对女性伦理和生命角色的认定(即使在以“解放妇女”为旗帜之一的革命运动中也不例外)。为此,我认定那个暗示“劳拉”去死的编剧乃一俗物,我喜欢它也仅仅因为前半部,因为费雯丽那泪光汹涌的眸子。看过两部热播的公安题材电视剧:《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和《永不瞑目》,作者海岩。不知为何,当剧情刚展开至一半,比如那位女警察欲罢不能爱上了香港黑社会老大的弟弟,比如那位卧底的大学生被迫与毒贩女儿有了肌肤之亲,我脑子里忽闪过一丝不祥之兆,似乎已预感到她(他)必须死了……不仅因为她(他)犯了规,违反了职业纪律,关键在于其身子出现了“不洁”——这是为革命伦理难以谅解的“罪”啊。开始我还盼着自己错了,希望我的经验过时了……但很遗憾,那经验仍很“先进”。或许作者就是那样的道德家吧,有着难以启齿的洁癖。也或许是自我审查所为,不这么写,即无法从革命伦理的标尺下通过。贞操、完美、亵渎、玷污、耻辱、谢罪、洗刷、清白……世人竟臆造了那么多凌驾于生命之上——乃至可随意取代它的东西——甚至铸造出了命运的公式!这让我想起了自然界的一种哺乳现象:据说一些敏感的动物,倘若幼崽染上了陌生的气味,比如与人或其他动物接触过,其生母往往会将之咬死。原因很简单:它被染指过了,它不再“纯洁”。对女性身体的“领土”想象印度女学者布塔利亚·乌瓦什在《沉默的另一面》中,记述了1947年,随着印度和巴基斯坦宣布分治和独立建国,在被拦腰截断的旁遮普省发生的一场大规模流亡和冲突:以宗教隶属为界,印度教、锡克教人逃向印度,伊斯兰教人涌向巴基斯坦。短短数月内,1200万人逃难,100万人死亡,10万妇女遭掳掠。作者以大量实录记述了这场人类灾难,尤以女性遭遇最为惨烈:为防止妻女被玷污,大批妇女被男性亲属亲手杀死,或自行殉身。被采访者中有位叫辛格的老人,当年他和兄弟把家族中的17名女人和儿童全部杀死。他说:“有什么可害怕的呢?可怕的是蒙受耻辱。如果她们被抓去,我们的荣誉,她们的荣誉就都完了……如果你觉得自豪,就不会害怕了。”屠杀的方法有服毒、焚烧、刀砍、绳勒等。在锡克族的一个村子,90名女人集体投井,仅3人幸存。一位叫考尔的幸存者回忆:“我们大家都跳进了井里,我也跳了进去,带着我的孩子……井太满,我们没法淹死。”读到这,我惊出一身冷汗,世上竟有一种叫“谋杀”的爱?死,反倒成了一种救赎、一种恩惠?据说,那口井太惨烈太著名,连印度总理尼赫鲁都曾去探视。对于那些亲手杀戮亲人的男子来说,即使事情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他们也不为当年的事有一丝愧疚,反倍感自豪,对妻子姐妹毅然领死而充满赞美之情。几十年后,许多被掳的妇女大难不死返回故里,迎接她们的第一句话竟是:“为什么回来?你死了会更好点儿。”作者分析说:“不论印度教还是锡克教,都把女性的母亲角色和生殖功能联系于民族国家大业的开展,联系于传统的维护。女人身体成为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男人集体的财产、反殖民抗争的工具。”其实,女体成为男性决斗的战场,成为民族拱卫的领土,这种情况在人类历史上已成普遍事实。只不过愈是宗教形态强硬的地区,愈发变本加厉而已,为浇固教旨的尊严和民族性的纯粹,往往竞相在对妇女的约束上下功夫,对女性形象和操守的约定与禁忌,总远大于对男人的要求。比如在阿富汗塔利班的统治下,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和参与公共活动的所有权利,身体终日被裹在水泄不通的长袍里,只许露一双眼睛——这种对女体的超强重视,这种监狱般的严密“保护”与封锁,其实昭示了一种对宗教母本的捍守决心,一种对外来文化窥视的严格防范,一种充满敌意的警告与断然呵斥。你甚至很难说清楚,这究竟算一种护爱,还是一种刻意的虐待?由于女性天然的生理构造、原始的生殖色彩、性行为中的被压迫性和受侵略性,使女体艰难地担负起宗族的繁衍、荣辱、盈亏、尊严、纯洁、忠诚等符号学意义,女体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隐喻,人们在她身上灌注了超重的价值想象和历史记忆:政治的、伦理的、民俗的、宗族的,甚至经济学的……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奇怪现象:古老的民俗特点似乎总能在妇女身上得以顽强的保留和延伸。乃至在现代社会学和旅游业中,妇女无形中竟成了最大的文化看点之一。于女人而言,这些超常重视带来的往往是“不堪承受之重”,平常日子里,意味着身心禁锢,而特殊时期则意味着灾难。尤其当宗教火拼和异族战事发生,女性身体更首当其冲,沦为双方的战场和争夺的战利品——因为自己的重视,也势必会引起对方的重视。“当两阵敌对冲突时,争相糟蹋和强奸对方的女人,成为征服、凌辱对方(男人)社群的主要象征和关于社群的想象。”(布塔利亚)这在近年的波黑战争和科索沃动乱中都表现得极充分。所以,战乱中的女人最不幸。文明与历史的牺牲,很大程度上沉淀为女性的牺牲。动乱最大的代价、最凶猛、最决绝和阴暗的部分,往往以落实到女性身上为终结。胜利往往只是男人的胜利,而不会给女人带来多大轻松。日本侵略战争过去了那么多年,但“慰安妇”问题直到今天,仍是笼罩受害国的一块浓得化不开的阴霾:毁损的国土、被掠的资源、阵亡的生命,皆可不要赔偿,但被侮辱的女性身体,却需讨一个说法……或许在我们眼里,战争最大的毁坏,即对女性身体的占领,最难愈合的创伤,即女性体内的隐痛。这种对女体过度的利益想象和价值负荷,即使在理性发达的西欧,也很难例外。二战后,在法国或意大利,人们竟自发组织起来,对那些与纳粹军人或德国侨民通婚的女子施以惩罚,将之剃光头,令其抱着“孽子”上街游行,随意羞辱甚至杀戮……即使对德军俘虏,也没这般态度。可假如“占领”异国女子的事发生在男人身上,非但不受谴责,反被捧为英雄……为什么?难道是女性在生理构造上的隐秘性和凹陷性,较之男性肉体,更易使人产生“不洁”的联想?不管怎样,我对所谓“女性解放”时代的到来并不乐观。只要对男女肉体的审视态度上仍存在双重标准,只要不能平等地看待男女“失身”,只要继续对女性肉体附加超常的非生理意义和“领土”属性——“洁癖”就会继续充当女性最大的杀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