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中国武术史(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0.4
4.4折
¥
69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习云泰
出版社文津
ISBN9787805548951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32032206
上书时间2024-11-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习云泰,北京体育大学首届毕业生,成都体育学院教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专家,国际武道联盟总部荣誉主席,国家荣誉裁判。中国武术九段,武道黑带十段。培养了众多散手全国、亚洲及世界冠军。被评为“华夏武林英杰”“世界著名武术教育家”“世界著名十大武术教授”“世界武林泰斗”“武术宗师”。获国际武道联盟总部颁发的“世界武林至尊奖”。
目录
001 第一篇 先秦时代
003 第一章 武术的萌芽
003 第一节 人与兽斗
006 第二节 简陋的工具也是武器
010 第三节 部落之间的战争
011 第四节 攻防格斗技术的积累
015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武术
015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中有关武的记载
017 第二节 作战的方式及规模
019 第三节 以铜为兵及剑戟的发明
028 第四节 有了对抗形式的比赛
029 第五节 规定了专门训练时间及训练内容
030 第六节 武舞和练武逐渐分化
033 第七节 射的发展
036 第八节 五行说与八卦说
038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武术
038 第一节 车战向步骑战过渡
042 第二节 机弩的发明和铁兵的出现
043 第三节 重视提倡拳勇、技击
047 第四节 文武分途
048 第五节 从相搏看比赛的雏形
051 第六节 武器向多样化发展
068 第七节 导引术出现
071 第二篇 秦汉三国至隋唐五代
073 第四章 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
073 第一节 收天下兵
075 第二节 秦始创角抵
076 第三节 大锤、匕首与斩木为兵
078 第四节 教民以应敌
081 第五节 作战方式
084 第六节 练艺与练力
085 第七节 出现了“武艺”的名称
103 第八节 对抗性攻防技术
107 第九节 武术套路技术
113 第十节 象形类拳术
116 第五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
117 第一节 府兵制与选士标准
118 第二节 士兵、部曲与青年练武
120 第三节 骑兵出现拐子马的作战方式
121 第四节 练武与练功
123 第五节 拳术与角抵
126 第六节 刀剑与木制刀剑代刃剑
129 第七节 大刀、长矛、槊戈及斧、钺、钩、戟、槊
132 第八节 武术套路技术
134 第九节 弓矢与步骑射
136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武术
136 第一节 禁武与练武
137 第二节 武举制的出现
139 第三节 苦练武艺适应阵战的需要
142 第四节 从选择力士标准看训练
142 第五节 用奖赏及称号鼓励练武
144 第六节 手搏与角抵
149 第七节 剑与刀
152 第八节 棍、枪、戟等
157 第九节 弓射与弩射
159 第十节 套路技术
163 第十一节 气功、硬功、轻功
167 第三篇 宋元明清时期
169 第七章 两宋时期的武术
169 第一节 尚武的社会风气促进了武艺的发展
170 第二节 宋代较系统地总结了阵战经验
173 第三节 打擂比武的标准与选锋
175 第四节 民间的练武活动
176 第五节 练武组织“社”的出现
178 第六节 商业繁荣促进了艺人练武
181 第七节 对抗性的角抵、手搏
184 第八节 套路技术的新发展及单练、对练、集体表演
187 第九节 武艺向多样化发展
200 第八章 元代的武术
200 第一节 元代的作战方式
202 第二节 传统武术在士兵中仍有保留
203 第三节 禁止民间私藏武器及练武
205 第四节 舞台与练武
207 第五节 武艺伴随农民起义又发展起来
208 第九章 明代的武术
208 第一节 鼓励士兵练武
211 第二节 军事实用与花拳绣腿并行不悖
212 第三节 以套路形式为主的练武活动
218 第四节 技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221 第五节 “十八般武艺”开始有具体内容
223 第六节 拳术
228 第七节 器械
245 第八节 对抗形式的比武
246 第九节 中日两国武术交流
248 第十章 清代的武术
249 第一节 严禁民间练武
249 第二节 武艺在秘密“社”“馆”中得到交流和发展
253 第三节 流派分立与分类
254 第四节 不同风格的拳术与器械
257 第五节 整体观的武术理论形成
259 第四篇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武术
261 第十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的武术
261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国术”活动
26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武术组织
273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区历届武术运动会
276 第四节 解放区的武术活动
277 第十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术
277 第一节 初创阶段(1949—1955)
279 第二节 稳步发展阶段(1956—1965)
281 第三节 畸形发展阶段(1966—1976)和继承、创新、大发展阶段(1977年以后)
284 第四节 历届武术表演比赛
293 主要参考资料
307 各时期中国武术的名称
308 中国武术发展示意表
内容摘要
《中国武术史》是习云泰几易其稿、精心撰写的新中国第一部武术史书,为挖掘整理中国特有的体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填补了“新中国武术无史”的空白。本书内容包括:第一篇先秦时代,包括武术的萌芽、殷周时代的武术、春秋战国时代的武术;第二篇秦汉三国至隋唐五代,包括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隋唐五代时的武术;第三篇宋元明清时期,包括两宋时期的武术、元代的武术、明代的武术、清代的武术;第四篇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武术。
精彩内容
史料中记述拳术技术方法的尚不多见,但会武之人都有膂力,会拳术,这方面的记载不少。例如,《宋书·黄回传》中记载了“回拳捷果劲,勇力兼人,在江西与诸楚子相结”。《册府元龟》中也有关于黄回的记载:“王宜为屯骑校尉,与黄回同石显之谋。宜拳捷,善舞刀,回尝使十余人以水交洒不能著。”说黄回、王宜武功超群,“十余人以水交洒不能著”,当然夸大,但可看出当时武艺中使用的动作异常快速、有劲。
《晋书》载,有个叫周处的人,“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入山射杀猛兽”“投水搏蛟”。此书还说,有个叫刘曜的人,“雄武过人,铁厚一寸,射而洞之,于时号为神射”;还有一个叫符生的人,能“力举千钧,雄勇好杀,手格猛兽,走及奔马,击刺骑射,冠绝一时”。这些话不免有些夸大,但仍可见当时人大都会拳术,膂力过人,也说明当时人把拳术视为身体训练和武器训练的基础。
当时,也有赤手空拳的比武形式,借以比试力量。这种形式能培养勇敢、坚毅、机智等一系列素质,并能改进机体的速度、力量、耐力等,特别是能使参加者学会利用时机进攻对方,所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而世代沿用下来。《角力记》载:“夫角力者,宣勇气,量巧智也。然以决胜负,骋矫捷,使观之者远怯懦,成壮夫,已勇快也,使之能斗敌。至敢死者之教勇,无勇不至。斯亦兵阵之权舆,急竞之萌渐。”这种比赛方式在《晋书·庾阐传》中有记载:“父东,以勇力闻。武帝时,有西域健胡矫捷无敌,晋人莫敢与校。帝募勇士,惟东应选,遂扑杀之,名震殊俗。”但从客观上分析来看,历代比武不限于摔法,而多是拳、脚及摔法兼而有之的战术综合运用,唯战胜了对方算数。
关于角抵,《魏书·乐志》载,“北魏道武帝于天兴六年冬,诏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造五兵、角抵”,“后周武帝保定初,诏罢元会殿庭百戏。宣帝即位,郑译奏徵齐散乐,并会京师为之,盖奏角抵之流也”。据此,南北朝君主几乎无一不讲求娱乐,甚至在墓葬的壁画中也有反映。敦煌第290窟北周壁画中就有描绘太子左手抓住对方头颈用力下按,右手抓住对方右踝上提将对方摔倒的图像(图5-2)。
“相扑”之名始于西晋,特点是互相抓住腰带以相角。
在民间,相扑深受人民喜爱,其中北方荆楚及颍川、襄城二郡开展较普遍。《角力记》载:“荆楚之人,五月间相结伴为相?之戏,即扑也。”王隐的《晋书》也记载了颍川相扑的技术比襄城的高明:“颍川、襄城二郡,班宣相会,累欲作乐。襄城人首责功,曹刘子笃曰:‘卿郡人不如颍川人相扑。’”襄城王弘默认了不行,遂用“相扑下技,不足以别两国优劣”来进行辩解。
在吉林省通化地区集安县黄柏公社长川大队的一个向阳坡地上发现了一座大型古墓,墓室和北面墙壁上绘有许多人物故事图案,其中有一幅相扑图,两人各抓对方腰带,栩栩如生。据考古学家断定,此系距今约1500年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物(图5-3)。
人民喜爱相扑,作为习武练身的手段,而统治阶级则把相扑作为追求刺激性消遣玩赏的内容,因此,巧出花样,在宫廷举行女子相扑比赛。吴末帝(孙皓)“使尚方以金作步摇假髻以千数,令宫人著以相扑,朝成夕败,辄命更作”(见虞溥:《江表传》)。宫女头戴金丝做的步摇(即首饰),互相抓扑,这严重摧残了妇女的身心。由此可见,人民在实践中一招一式地、创造性地发展着这些项目,而统治阶级则百般摧残,把提高战斗技能的练武方式完全变成了供统治者恣意享乐的内容,弄得这些项目面目皆非,破坏了其正常的发展。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