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的格(精)
  • 中的格(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的格(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9.3 6.1折 4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楼宇烈

出版社四川人民

ISBN9787220094231

出版时间2015-04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3176426

上书时间2024-11-18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作支撑。否则,我们很难在这个全球化的舞台上保持自己的从容与独立。因此,我们需要知道中国文化到底赋予了我们怎样的品格与精神!《中国的品格》作者楼宇烈以其在北京大学五十年的中国哲学研究为底蕴,怀着对中国文化的深深挚爱,厚积薄发,以聊家常般的平实语气,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详细梳理了中国文化的脉络与体系,总结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与核心精神。

作者简介
楼宇烈,浙江省嵊县人,1934年生。1960年自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兼任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纽成员等。主要论著有《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儒家修养论今说》《中国儒学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王弼集校释》等。
楼宇烈教授是中国文化最真诚的倡导者、实践者,他不仅创立了国艺苑,还兼任北京大学校内外几十家中国文化社团的顾问和指导,退休后仍常年奔波各地讲学,致力于传播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品格》是他首部面向公众的文化普及著作,2007年首度出版后,读者好评如潮;此次再版,他作了全面修订,并撰文导读,引领读者发现中国文化之美。

目录
再版赘言
出版缘起
第一篇  中国文化的百年沉浮
  中国文化何去何从
  中西之争
  文化也要全球化吗
  路在何方
第二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品格: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
  人文思维
第三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
  三玄、四书、五经
  五经要义
  三玄要义
  四书要义
第四篇  儒家与中国文化
  儒与儒家
  儒学的发展
  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何谓真儒者
  儒家教育之法
第五篇  道家与中国文化
  道,可道,非常道
  道家的发展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六篇  佛教与中国文化
  起源:佛教的真实面貌
  冲突:“水土不服”的佛教教义
  磨合:发展中的中国佛教
  融合:中国文化的重要支脉
第七篇  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
  伦理的文化
  艺术的文化
  中国人的艺术与生活
第八篇  中医与中国文化
  中医理论之源
  中医之道
  中医养生要诀

内容摘要
 “一个国家、民族的品格,是其文化的外化。近百年来,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在借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使很多人心中的传统文化已失去了本来的面貌。”有感于此,《中国的品格》中,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以50年的中国哲学研究为底蕴,厚积薄发,用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详细梳理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与体系,引导读者去关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去发现中国文化内在的品格与精神。
在全球化的舞台上,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如何保持自己的从容与独立?这就脱不开作为支撑的中国文化。
肯定中国的品格,我们才能获得做人的自信、经济的自信和国家的自信!

精彩内容
 中西之争近代的反思一百多年来,我们一直面临着西方巨大的压力,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国家甚至面临着灭亡这样一种巨大的危险,所以大家一直关注的问题就是:怎样救亡图存?怎样使中国强大?方法是什么?就是向西方学习。因为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是西方强大,中国弱小。于是,就开始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西化运动。
我们最初提出来的一个口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鸦片战争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魏源提出来的。师,就是学习,夷,当时是指外国人;就是说,首先要学习外国人或者说西方人的“长技”,学习他们的优点。
在当时中国人眼里,西方人的“长技”是什么呢?就是船坚炮利。大家觉得西方人之所以能战胜我们,就是因为他们技术比我们发达,能够制造出军舰、
大炮这些现代化的武器。所以中国首先应该学习西方的“器物文明”,学习西方人在技术方面的长处,学习好了我们再跟他们抗争。
鸦片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就开展了洋务运动。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而洋务运动是从1861年开始的,当时李鸿章、张之洞这些人都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
洋务运动的主要任务就是“师夷长技”。为此,李鸿章们开办了江南制造厂等现代工业,建起了一支很强大的海军——北洋水师,而且也向西方派了一大批留学人员,造就了一批人才,大家都感觉不错。
但是到了1894年,发生了甲午战争。我们都看过电影《甲午风云》,大致知道是个什么状况。中国的北洋水师,经过30年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面对小小的岛国日本,居然一仗就被打垮了!被彻底打垮了!
因此人们就开始反思,认识到仅仅只对器物方面进行改革,仅仅只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是不够的,如
果没有好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器物文明学得再好也没有用。当时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叫严复,他就总结道,西方之所以能够取得现在的成就,绝不仅仅是靠船坚炮利的器物文明,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有一个现代的、民主的、平等的政治制度,并且通过共和的形式或者君主立宪的形式来保证这种制度文明的有效运作。
所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都来推动制度的改革。但对如何改革,大家显然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人主张学法国大革命以后建立起的共和制度;有的人主张向英国学习,搞君主立宪。
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还想搞君主立宪,因为当时和我们最相似的日本,它的明治维新搞的就是君主立宪,既然它能成功,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功?于是就有了戊戌变法。
结果大家都知道,戊戌变法虽然推出了很多新政,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现在有人简单地把它归咎到慈禧太后身上,我看也不公平。我想当时是很复杂的情况,是各种势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国外的势力,也有国内的势力。总之,戊戌变法失败了,有一些人也牺牲了,谭嗣同被推到菜市
口给砍了头,其他一些人都流亡了,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流亡到日本去了。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光有器物改革不行,还要有制度改革,但制度改革如果仅仅停留在制度本身也是不行的。戊戌变法结束以后,有人说,整个戊戌变法的改革最后就剩下了一个成果,什
么成果呢?京师大学堂,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其他的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照旧。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其实也不能说一点变化都没有。因为一件事情发生以后,不可能完全退回到原来的状态中去,一定会有所变化。
另外,还有一批希望发动民主革命、建立共和制度的人,就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民主革命派虽然最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却没能将辛亥革命的成果保存下来,后来被袁世凯窃国,复辟了帝制。所以辛亥革命也是不完整的,只是赶走了清朝的皇帝,就整个中国而言,改革还是没有成功。
于是人们又反思,怎么回事?为什么改革始终不能成功?人们就发现我们深层的思想意识里有问题——我们的思想还是旧思想,观念还是旧观念,而改革一定要彻底地从思想观念上去改造,然后才有可能改变制度、改变器物。所以接下来就有人开始酝酿、发动新文化运动。
一般认为新文化运动发生在1919年,其实早在1915年就开始了。新文化运动就是要彻底地检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时的人们认为改革之所以没能成功,就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存在的宗法的、血缘的、
封建专制的观念太顽固。这些观念如果不破除的话,中国就不可能进行彻底的制度改革,更没有办法彻底地改革物质文明。
新文化运动使改革深入到了意识形态这个层次。
这个时候中国开始更加积极地向西方文明学习,比如
创办西式学校、引进西方的各种思想、以西方意识形态为武器对传统进行彻底的批判。从形式上来看,当时最核心的批判集中于对儒家的批判,也就是所谓的“打倒孔家店”。
P15-17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