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4.1
4.2折
¥
5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陈启文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57054
出版时间2022-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31421043
上书时间2024-11-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陈启文,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国家水利部“水利文学创作特别贡献者”,国家图书奖得主。主要著作有《河床》《共和国粮食报告》等。
目录
第一章 逆流而上
第二章 一支特殊的队伍
第三章 第一条生命线
第四章 更上层楼凭远处
第五章 跨世纪的工程
第六章 另一条战线
第七章 在水上腾飞
第八章 守望比仰望更难
尾声,或后记
附 录 主要参考资料
内容摘要
本书为首部全景式展现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楷模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讲述了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上万名建设者在党中央领导下,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克服重重挑战,用心血、汗水和智慧在东江和香江之间搭建起一条香港供水生命线。伴随香港经济腾飞,东深供水工程又历经三次扩建、一次全面改造,57年持续对港供水,保障了香港约80%的用水需求。本书通过对该跨世纪工程建设实施过程进行纪实性回顾与梳理,还原了东深供水工程各个建设时期的艰辛历程,彰显了建设者群体忠于祖国、心系同胞的家国情怀,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不畏艰苦、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
全书共有八个章节,在叙述东深供水工程建设、扩建及改造历史的同时,穿插从建设者群体代表人物视角出发的细节描述,全方位地展现了东深供水工程建设、水质管理、维护监理等各个方面。在确保引用精准数据的同时,本书语言朴实,刻画人物形象生动,谋篇布局合理,具备较强的文学感染力。
主编推荐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2021年,中宣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的优选事迹,并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在此背景下,广东人民出版社与国内著名作家陈启文合作推出《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一书,以期宣扬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
适逢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本书的出版不仅向读者介绍了一段见证祖国内地与香港血脉相连、守望相助的历史,还有助于挖掘深藏在香港人民心中的珍贵记忆和感恩之情,增进香港人民的文化和国家认同。
精彩内容
第一章逆流而上一
一路循着东江,朝着阳光照射的角度逆流而上,踏上这片像大海般起伏的土地,恍若行走在一张漂移的地图上。这一带皆是绵延不绝的山岭,一路逶迤着向南海纵深而去。有一些事物正在风、水和阳光中相互撞击,相互融合,满眼潮湿发亮的翠绿,一轮轮地泼向河流两岸,流水滔滔而花影摇曳。在流水与花影中,有一座城池像寓言一样逐渐浮现,浮上来的便是桥头。 第一次走到这里,走进桥头,但我感觉已来过多次。这种感觉与水有关。 如果桥头是一个寓言,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水的寓言。 桥头,即桥的一端。这里是东江干流从惠州博罗县流入东莞境内的桥头堡,也是东江一级支流石马河注入干流的交汇处。水,既加深了我对这片土地的印象,又在宁静地制造着某种幻觉,感觉河流和岁月正在哗哗倒淌。凝神一看,又并非幻觉,这确实是一条倒淌的河流。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里也是东江的另一个源头—东深供水的源头,这供数千万人畅饮的生命之源,必将从这里通向桥的另一端—香港。从东江到香江,是水连起来的,从高清卫星地图上看上去,恰似一条从母腹连接着香港的脐带和血脉。 然而,在我追溯的岁月深处,又哪里有什么高清卫星地图,更没有GPS和北斗导航系统,连一张像样的地图也没有。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东江流域地图,还是东江纵队在烽火岁月中的作战图。这里就从一位东纵老战士说起,曾光,又名杞贤,我听很多人说起过这个人,无论是见过他的,还是没见过的,都是一种肃然起敬的神情。1923年,曾光出生于广东五华县横陂镇,那里位于韩江上游。韩江是广东省除珠江流域以外的第二大流域,古称恶溪、鳄溪,这是一条洪水兴风作浪、鳄鱼噬畜伤人的凶险河流。相传,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率一州百姓治水降鳄,兴修水利,留下了“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的千古佳话。曾光从小就是在这样的传说中长大的,这也是他的精神源头之一。而在他幼年岁月,五华被辟为中央苏区县,他在红色摇篮里成长,那红色基因融入了他的骨子里、血脉里。 1938年秋天,还是一位十六岁少年的曾光就加入了东江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前身)。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东江流域创建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而东江,也是见证东江纵队创造了无数惊险传奇的一条河流。在当时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东江纵队能够奇迹般地摆脱敌军的一次次围追堵截,又能神出鬼没地一次次袭击敌人,其中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他们对于这一带地形地势的熟悉。而熟悉也是从陌生,甚至是从空白开始。那时东江纵队走到哪里,战斗到哪里,就要在哪里摊开地图。地图是他们在行军途中勾画出来的,很简陋,很粗糙,还有大量空白,而他们走到哪里,就会在那空白处标识出四周的山岭、河涌、村庄、城镇、道路,这红色的地图册就是一幅幅行走的活地图的集合。 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在东江流域历经七年血与火的淬炼,锻打出了一身干练成熟的军人气质。曾光先后担任东江纵队政治组织科干事、营教导员、团政委,在那红色地图册上,也有他添加的标识、填补的空白。而桥头也是他们当年浴血奋斗的战场,这里还安葬着六十多名东江纵队及粤赣湘边纵队的烈士,其中就有他为革命捐躯的妻子。而在烈士的长眠之地,生长着一片倔强的木棉树,这是岭南最特别、最热烈的树木,每年早春在长出树叶之前,那硕大的花朵就已开得如血似火。
1945年春天,根据中央指示,东江纵队司令部迁往博罗县境内的罗浮山,随后又开辟五岭根据地。曾光担任东江纵队第四支队民主大队政委,率部在象头山一带战斗,该大队又称象头山大队。1949年10月16日,曾光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第一团团长兼政委,他率部配合两广纵队挺进东江,解放博罗,这一天也被称为博罗的解放日,而曾光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博罗县首任县长。博罗,乃是江山之间的一块风水宝地。江是东江,环绕博罗县境近百公里,境内还有数十条大大小小的支流与河涌;山是雄峙于岭南中南部、素有百粤群山之祖之名的罗浮山。然而,这样一片风水宝地,在战乱岁月由于堤防年久失修,每到汛期,洪水泛滥;而汛期一过则涝旱急转,又陷入了长时间的干旱。曾光在担任县长期间,率全县人民掀起了秋冬水利大会战。一位烽火岁月的指挥员,在和平年代变了身份,但军人的性情和使命感从未改变。他穿着一身旧军装,蹬着一双解放鞋,在当年的战场上重新铺开了地图,又开始指挥另一种战斗。他们一边因势利导,疏浚泥沙淤积的河道,让河水得以畅流;一边修堤复圩、建闸设堰,大大增强了抵御洪水的能力。一个旱涝交迫、水深火热的博罗,历经几年整治,被打造成了东江流域有名的鱼米之乡——这也是曾光在水利工程建设上的第一次实践。直到今天,还有很多老一辈的博罗人念念不忘他们的老县长,有人说:“做官一定要做个好官,你心里装着老百姓,老百姓才会记得你!”当博罗这一方水土的命运得以改变,曾光的人生命运也发生了转折,从此转入了水利战线。从1954年至1957年,他担任韩江下游防洪灌溉工程指挥部指挥,投入了一场规模更大、时间更长的大会战,先后兴建了一批大中型引水灌溉涵闸,加固了韩江南北堤防,使韩江平原大部分农田实现自流灌溉,成为粤东农业的精华区。此后,曾光历任广东省水利厅机械排灌总站主任,省水利厅副厅长兼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省水利厅党组副书记、书记,直至1986年6月离休,他将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水利事业上。 在曾光的一生中,还肩负了一项特殊的职责和使命——东深供水工程总指挥。 那时,曾光四十出头,正当壮年,也正是扛大梁、挑重担的年岁,但当这副担子落在他的肩上,他还是感到肩膀猛地一沉,这是“国之重任,港之命脉”啊!尽管此前,他已多次担任大型水利工程的指挥,但这个工程非比寻常,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水利工程。对此,周恩来总理已作出明确批示:“该工程关系到港九三百万同胞,应从政治上看问题!”曾光还清楚地记得,1941年12月,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当日凌晨,日军突袭香港。在香港沦陷之后,周恩来发出两次急电,“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营救被困香港的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为此,东江纵队发动了惊心动魄的港九秘密大营救,以最快的速度,从日军严密封锁、全城搜捕的香港,将一千多名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营救出来,转移到东江纵队的根据地,并创造了无一伤亡的奇迹,这堪称是香港沦陷之后的一次史诗般的拯救。而当香港同胞遭受自1884年有气象纪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时,周恩来总理又一次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香港同胞渡过难关!”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另一种拯救。一位东纵老战士,就像当年接受战斗任务一样,一下进入了临战状态,那就是“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将三百多万香港同胞从愈演愈烈、越陷越深的干旱和水荒中拯救出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