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简介
本书是一本历史哲理散文评论佳作,全书从历史演进的角度,高屋建瓴地从侠、儒、道、佛的源头对中国历史与文化脉络的演变作时代的阐释。第一篇《青衿无名》是对中国本土侠文化基因的历史演变的梳理和时代的阐释;第二篇《渡在海上》是对中华贤哲在西行泛海与东渡传道中的历练与参悟的系统总结;第三篇《澡雪春秋》是对中华儒家先哲的出世情怀和入世情怀的探究;第四篇《道在途中》是中华道家理想文化人格在先哲的人生旅途中的践行。全书文章凝练厚重,哲理性强,文化底蕴浓烈,穿透历史时空,深度挖掘了历史深处的文化嬗变在历史贤哲身上的具体体现。
作者简介
何向阳:诗人、作家、批评家。中国作家协会六、七、八、九届全委会委员。曾出版诗集《青衿》《锦瑟》,散文集《思远道》《梦与马》,长篇散文《自巴颜喀拉》《镜中水未逝》,理论集《朝圣的故事或在路上》《彼黍》《夏娃备案》《立虹为记》《似你所见》,专著《人格论》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上海文学奖,等。作品译为英、俄、韩、西班牙文。现居北京。
【媒体评论】
“与侠写在一起的心性自由、纵横开合的浪漫主义,激扬正直、疾恶如仇的理想主义,去伪存真、优雅高贵、要求纯粹的唯美主义,特立独行、沉默冷峻的神秘主义,崇尚节义、不惜生命并身体力行的英雄主义的最质朴的核,我称之为‘少年精神’。”
“渡,联结了取经与传教、此岸彼岸,大多数情况下,因了水的存在,隔开本身也就变成了联系的别名。”
“对于浊世,他们没有逃开钻到山林里去,而是以清洁之水不断地洗涤它,他们专注于此的样子像是对待自己裸露的身体。生逢乱世,那是真正的澡雪。澡雪。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一直是一暧昧的幻影……没人说得上他的形象。他常常给人以神的直感,所以争说之中,他一直是空白着的,他本人,只是做了说者的工具——这是庄子最想不到的。”
目录
青衿无名
渡在海上
澡雪春秋
道在途中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本历史哲理散文评论佳作,全书从历史演进的角度,高屋建瓴地从侠、儒、道、佛的源头对中国历史与文化脉络的演变作时代的阐释。第一篇《青衿无名》是对中国本土侠文化基因的历史演变的梳理和时代的阐释;第二篇《渡在海上》是对中华贤哲在西行泛海与东渡传道中的历练与参悟
的系统总结;第三篇《澡雪春秋》是对中华儒家先哲的出世情怀和入世情怀的探究;第四篇《道在途中》是中华道家理想文化人格在先哲的人生旅途中的践行。全书文章凝练厚重,哲理性强,文化底蕴浓烈,穿透历史时空,深度挖掘了历史深处的文化嬗变在历史贤哲身上的具体体现。
精彩内容
在被鲁迅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的3月18日的此后20天里,先生一共写了8篇短文,从《华盖集续编》与《野草》里我们不难找到那些日期,3月18日、25日、26日,4月1日、2日、6日、8日、10日,后两个日期是收在《野草》中的;这种情景使我在翻读时经常陷入对以往阅读岁月的思索,收入中学教材(读本)的一些《野草》中的文字,如十四五岁背诵过的《秋夜》《风筝》《雪》,都一味地压抑凛冽,太过凄清,而无冰结的热烈;我是较晚接触到《死火》的,那种概括与自况让人读之是《秋夜》等篇所无法比拟的。长期以来一直奇怪于中学课本收录者的视角,那个最早在一个少年心目中以作家形式存在的文学史,那个以作品在一个稚幼的意识里打下的第一道痕迹,该是怎样的呢?以什么样的标准,如果真有标准的话,或者最起码的对事实尊重的依据;记忆中的中学教材里没有《复仇》《影的告别》《过客》《死火》《墓碣文》《死后》,甚至《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也许是无法承受那种艳冽附加之上的撕裂感,不是指十四五岁的少年学生,也不只是那编选教材的人,而是这一民族遗传到了不自觉状态的一种几近本能的对苦痛的拒绝。如果我是一个中学毕业后即报考了理科专业的学生,如果我没有选择中文为专业或者大学毕业后(前面的问题同样存在于中文本科专业书中)没有因对文学的挚爱而从事于其他工作——不继续于我现在的文学研究专业,可能会因为那几乎是删除了现代文学中最菁华的少年课本的误导而与一位诞生于最黑暗处的真
正思想者失之交臂。对于3月18日的事件,中学课本里选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记叙文的范例仍标识着血迹的浓度,虽然这是鲁迅先生在记述那一事件时的很压抑的文字,语气也因之较为平和——离事发当天已有两星期过去了,作为一篇为抵抗快要降临的“忘却的救主”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悼文,也是追述大于激越的,但仍可触到那不惮于的姿态。
这一姿态,与写于《铸剑》同时期的《野草》证明了前文中侠超出背景部分的,是《复仇》《复仇(其二)》,那不顾看客的将要拥抱将要杀戮的“他们”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之上、裸着全身、握着利刃的形象是寓言的,而《复仇(其二)》中的被钉上十字架、悬在虚空中的“他”却是宗教的,好像是《铸剑》那黑色人的分身,或是前身。鲁迅的侠士总是无名的,着青衣的黑色人,他们,他,没有名姓,仿佛历史中周游于各个时代的影子,一个不需要现实命名定位到具体的永恒者;而这种无名状态也正是侠这一文化在中国主流文化中命运的缩写。较之历代文人的总结,鲁迅先生更彻底到连侠士这个词都不用,《铸剑》的史的缘起《三王墓》里还以“客”来做侠客的代称,那么到了《铸剑》则连这样一个语词都遭到了回避,正如黑色人对“义士”的否定——“你再不要提这些受了污辱的名称”,这是不同于侠文化史中的以立名以荣誉作为目的的侠的,鲁迅在此与侠文化内部的侠也划清了界限;另有一个侠——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