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上下)/伍尔夫作品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5
6.4折
¥
69.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65535
出版时间2020-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9.8元
货号30996589
上书时间2024-11-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出版商,20世纪伟大的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文学先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著名文人团体“布鲁姆茨伯里派”的组织者。她革新英语语言,摒弃传统小说结构,尝试用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描绘人们心底的潜意识。BBC曾推选出“100部塑造了我们世界的小说”书单,其代表作《到灯塔去》《达洛维夫人》《奥兰多》等就位列其中。
目录
1880 年001
1891 年119
1907 年175
1908 年199
1910 年221
1911 年265
1913 年297
1914 年311
1917 年389
1918 年421
现在427
内容摘要
《岁月》是伍尔夫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帕吉特一家跨越了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50余年的历史。尽管覆盖了这么长的时间,这本书关注的却是各个人物的个人生活的某个侧面历史事件作为背景隐约出现,帕吉特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成为外部世界的缩影,贯穿了作者对生存、生命意义的思考。与伍尔夫实验性的意识流小说不同,这本书更接近传统现实主义,虽然并没有明显连贯的情节,以对话和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主,作者通过人物和事件而产生的思考和感悟,却让读者能产生共鸣。
主编推荐
1.10部传世力作,抢先发售结集《伍尔夫作品集》丛书。2.伍尔夫生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伍尔夫所有小说的合集,同时开创了女性成长小说的新范式。3.依据多个版本互相参校。4.20世纪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与女性主义文学先锋,也是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知名文学组织“布鲁姆茨伯里派”的组织者之一。
精彩内容
1880年这是一个阴晴难测的春天。天气永远在变,蓝色、
紫色的云在大地上方飘移。
乡村里,农民们望着田地,忧虑不安;在伦敦,人们抬头望着天空,雨伞开了又关。不过四月的天气本就如此。怀特莱斯商场和海陆军商店里,成千上万的店员们一
边说着这句话,一边把捆扎整齐的包裹递到柜台另一边身穿荷叶边连衣裙的女士们手里。伦敦西区前不见头的顾客们,到东区市中心后不见尾的商人们排着长队,在人行道上整齐地行进着,就像源源不断的大篷车队——至少在那些想停下来寄封信,或是看一眼皮卡迪利大街上的俱乐部橱窗的人们看来就是如此。四轮马车、四轮轻便马车、二轮出租马车,车流不止不歇,因为社交季才刚刚开始。在安静些的街道上,街头乐手们不时吹起音笛,有气无力的,大多是忧郁的调子。从海德公园的树丛,从圣詹姆斯公园,传来麻雀的唧唧喳喳声,还有画眉鸟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求
爱曲,断断续续的,与乐曲声两相呼应,或可谓是滑稽模仿。广场上的鸽子在树梢上蹿动,震落了一两根断枝,一边咕咕唱着摇篮曲,一
次次被打断。又一次次从头来过。到了下午,在大理石拱门和阿普斯利宅邸,身着
五颜六色、带着裙撑的长裙的女士们,和穿长礼服、持
手杖、别着康乃馨的先生们,把大门口挤得水泄不通。
公主④来了,她经过时众人举帽致敬。在住宅区长长的林荫道上,戴帽穿着围裙的年轻女仆们正在地下室里备茶。从地下室经弯弯曲曲的楼梯上楼,银茶壶被放到了桌上;年轻姑娘们、老姑娘们,一双双给伯蒙德赛区和霍克斯顿区的那些疮疹止过血的手,这时小心翼翼地量出一勺、两勺、三勺、四勺茶叶。太阳落山时,上百万盏小煤气灯,形状就像孔雀
羽毛上的眼睛,在玻璃罩子里绽放,然而人行道上还是留下了一片片连绵的黑暗。
灯光和落日的余晖,同样地映照在圆池塘和九曲湖②平静的水面上。外出就餐的人们,坐在轻便出租马车上缓缓地驶过大桥,可以趁机欣赏一番迷人的远景。月亮终于升起,光亮如钱币,虽偶尔因被一缕缕薄云遮掩而变得模糊,却熠熠生辉,散发着宁静、庄严,又或许可谓是全然的淡漠。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年又一年,岁月就像探照灯的光线,在空中缓缓旋绕,斗转星移。
俱乐部的午宴过后,艾贝尔·帕吉特上校正坐着闲聊。坐在皮质扶手椅里的同伴与他都是同一类的男人,当过兵,当过公务员,如今退了休,又重提起过去在印度、非洲、埃及的笑谈和旧事。随后自然而然地,话题转到了当前。说的是某个职位的任命,某个可能的任命。
三人中年纪最轻、穿着
最整齐的那位先生突然凑上前去。昨天的午餐他是和……说到这,声音低了下去,另两人也朝他凑了过去。艾贝尔上校轻轻一挥手,示意正撤走咖啡杯的仆人退下。
三个花白微秃的脑袋凑在一
处说了好几分钟。然后艾贝尔上校坐回了椅子。埃尔金少校开始讲故事时,所有人都看到那好奇的光芒已经从帕吉特上校的脸上完全消失了。他坐在那儿,亮闪闪的蓝眼睛直瞪着前方,眼睛微眯,似乎东方的光芒仍然在他的眼中闪烁;眼角皱起,似乎里面还沾着灰尘。他心里冒起了什么念头,令他对另外两个人说的话毫无兴趣;事实上,简直就是惹到了他。他站起身,看向窗外楼
下的皮卡迪利大街。雪茄夹在指间,他看着下面的公共马车、二轮出租马车、四轮轻便马车、货车和四轮大马车的车顶。他这副样子仿佛在说,他完完全全与此无关,他再也不愿插手此事。他站着凝望的时候,英俊的红脸膛上满是阴郁。突然他有了个念头,他想问个问题。
于是他转身发问,但伙伴们已经走了。这个小团体解散了。埃尔金正疾步走出门口,布兰德也离开和别人说话去了。帕吉特上校的话到嘴边又闭上了,转回窗边继续俯瞰皮卡迪利大街。拥挤的街道上,每个人似乎都为着
什么目的在奔忙。一个个都急匆匆地赶去赴约。就连轻便马车、遮篷马车里的女士们也正沿皮卡迪利大街奔波,赶去办什么事。人们正回到伦敦,为安度这时节忙碌地准备着。对他而言,没有什么时节,也没什么可忙的。他的太太正在垂死之中,但还没有死。她今天好了些,明天可能病情加重;要来个新护士;一切又会继续下去。他拿起一份报纸,开始一页页翻看。他看到了科隆大教堂西面的一幅图片。他又把报纸扔回了报纸堆。总有一天——指的是他太太死后,这是他的委婉说法——他想,他就离开伦敦,住到乡下去。可还有这房子,还有孩子们,还有……他的脸色变了,变得没那么不满了,却有一丝不坦然、不自在。P1-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