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师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从师记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9.4 5.3折 55 全新

库存7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跃进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6275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5元

货号31453967

上书时间2024-11-17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副主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评论》《中国文学年鉴》主编,兼任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会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著有《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秦汉文学编年史》《门阀士族与文学总集》《中古文学文献学》等专著、《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秦汉文学论丛》《文学史的张力》等论文集。

目录
引言001

上编

“跃进”时代萌生的文学梦想003

黄湖的记忆015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023

从师记037

记忆中的水木清华080

好诗不过近人情

——谈谈文学和文学研究所110

下编

《王伯祥日记》中的俞平伯先生191

记汪蔚林先生二三事203

“小室无忧”

——记古籍版本学家魏隐儒先生218

来谕惓惓,亲如促叙

——记复旦大学王继权老师237

斯人已逝,德音未远

——傅璇琮先生印象256

致辞一束

积厚流光,触类旁通

——纪念王伯祥先生诞辰130周年273

专精与宏通的境界

——纪念吴世昌先生281

双棔书房的学术天地

——纪念吴晓铃先生285

裴斐先生的傲骨与逸情289

附录

求其友声三十年

——由一场学术讲演说起292

内容摘要
《从师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刘跃进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上编六篇,以作者个人成长经历为线索,说到知青生活、求学经历、两代人对清华大学文科建设的记忆,以及作者在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的点点滴滴;下编九篇,是对俞平伯、王伯祥、傅璇琮等前辈学者的追忆和纪念;附录一篇,记述了与后辈学人交往的一段经历。
《从师记》是一部记忆之书。作者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又先后师从著名学者姜亮夫、曹道衡等先生攻读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阅历丰富,成就卓著,在新时期的学人中颇具典型性。在本书中,作者以朴素自然的笔墨,记述了数十年来个人求学与从师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
《从师记》也是一部打开学术之门的启蒙之书。作者是古典文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不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还总结了颇多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作者把这些深造有得之言融汇在一个个生动的细节、片段中,使人读之兴味盎然,启发深长。本书为广大读者提供的,“是一个可以触摸的学术境界,一种可以贯通的学术精神,一段可以仿效的学术人生”。

精彩内容
《从师记》(节选)1979年春天,我们开始上现代文学课,从“五四”运动讲到“左联”,一直讲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文学。现当代文学课让我知道了萧也牧和《我们夫妇之间》的故事。老师不无遗憾地感叹说,这部作品被批判后,作家就在文坛销声匿迹。我后来知道,这位作家真名叫吴小武,一直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做编辑,与我住在同一楼。1969年,团中央干部下放到河南信阳潢川县黄湖农场“五七干校”,吴小武第二年就惨死在农场。这段刻骨铭心的往事,让我觉得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有一定风险。
开始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时,我并没有多少兴趣。杨成孚老师、郝志达老师讲先秦两汉文学。杨老师刚从山西大学调来,腿有残疾,年纪不大,看起来很威严。他对作品很熟,拿着一本油印讲义,慢条斯理地讲解《诗经》《楚辞》,很多诗句,脱口而出。讲着讲着,他会突然发问:这本书读过吗?那本书翻过吗?绝大多数同学和我差不多,都没有看过,甚至没有听说过。一次,杨老师说到先秦某一典故,问道:“《墨庄漫录》看过吗?”现在知道,宋人笔记中常有关于先秦两汉文学作品的独到见解,那时当然不知道,纷纷摇头,觉得这么有名的书都没有看过,有点汗颜,只能老老实实地听讲,不敢应付。不过,我虽然敬佩,却不羡慕。因为,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工作。
1979年春天,叶嘉莹先生回国讲学,我们七七级、七八级是叶先生回国讲学的第一批学生。2019年9月10日,南开大学举办庆祝叶嘉莹先生归国执教四十周年大会,我代表老学生发言,大意如下:四十年前的春天,叶先生来南开执教,我是先生的第一批学生。
查日记,叶先生在南开的第一讲是1979年4月24日,在第一阶梯教室。老人家用自己的诗句“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作为开场白,一下子就把我们全都吸引过去。那天,先生整整讲了一天。那周有两个半天自习课,也都用来讲课。此后,先生白天讲诗,晚上讲词,讲《古诗十九首》,讲曹操的诗,讲陶渊明的诗,讲晚唐五代词。讲座一直安排到6月14日。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堂课,学生们都听得如痴如醉,不肯下课,直到熄灯号响起。“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叶先生的诗句形象地记录了当时上课的场景。叶先生的课,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此后,我便成了叶先生的忠实粉丝。先生到北京讲课,只要我知道,就一定要去旁听。我在清华大学讲授古典诗词,也模仿叶先生的讲课风格。先生的重要著作,自是案头常备,也是常读常新。今天,我能有机会当面向叶先生表达敬仰和爱戴之情,非常激动,非常荣幸。先生对我的教诲,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第一句话是叶先生的课在蓦然回首之间就改变了我的学术选择。1979年5月3日,叶先生讲王国维《人间词话》,讲到词的三重境界,引申到人生的三重境界,对我影响极大。我们这些高考恢复后首批进入大学中文系的人,大多来自农村、兵营、厂矿,有着比较丰富的人生阅历,也多怀抱着文学的梦想。对我而言,当作家梦不再的时候,很自然地,就转向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研究。听了叶先生的课,我才知道古典文学原来这么美,完全颠覆了此前对古代文学课程刻板、政治化的印象。“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叶先生点燃了我的古典文学研究梦想,是叶先生引导我去追寻古典文学世界中的“那人”,迄今整整四十年。
第二句话是叶先生让我们理解了文学的力量在于兴发感动。她引赵翼的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一个文学工作者,对人生、对社会要有丰富的体验、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叶先生《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将杜甫的创作放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站在历史的高度给予理解,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杜甫创作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时代,离不开人民,更离不开崇高的思想境界。这些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第三句话是叶先生的言传身教让我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在于生生不息的追求。叶先生说,忍耐寂寞也是人生的一大考验。她常引顾随先生的话教育我们:“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哀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先生一生,备尝苦难,但对祖国、对文学的热爱,始终如一。1979年6月14日,先生暂时告别南开大学,要到北京大学去讲座。那天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我的日记这样写道:“两个月来,叶先生渊博的知识、诗人的气质、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严谨求是的治学态度,都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叶先生不仅仅向我们传授中国古典诗词的知识,更是向我们传递一种人生哲理和向上的力量。她说,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真诚则是追求真理的重要途径。做人做事要真诚,学习钻研要真诚。真诚是做人的重要标准,古代这样,今天也是如此。”那天,我的日记还记录了叶先生的一首词:“虽别离,经万里,梦魂通。书生报国心事,吾辈共初衷。天地几回翻覆,终见故国春好,百卉竞芳丛。何幸当斯世,莫放此生空。”今天读来,依然感动。近一个世纪以来,老人家用生命书写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那种真挚、深情的爱,是叶先生传授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期以来,我们的古代文学研究比较僵化,多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叶先生的讲座,如春风化雨,让我对古典文学之美有了一种全新的感知。
……大三时,系里安排我们这届同学做学年论文,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指导老师。罗宗强老师是达老的研究生,刚从赣南师范学院调回南开大学,在《南开学报》当编辑。他的《李杜论略》刚刚出版,我读后特别佩服,就选择了罗老师作为我的指导老师。
一般情况下,指导老师总是先问想写什么,然后具体指导。罗老师与众不同。他没有让我们自选题目,而是根据我们的兴趣先到他家补课。我和曲宗生、李瑞山、王绯、王黎雅五人选罗老师做指导教师。曲宗生对诗歌美感情有独钟,李瑞山特别喜欢鲁迅的《野草》,我受南开大学老师的影响,比较喜欢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为此,罗老师专门为我安排了《文心雕龙》辅导。他从《神思》篇讲起,大概讲了四五篇,主要是点拨式的讲授,引导我读经典。
《文心雕龙·神思》篇描绘文学创作的构思过程,细致入微,令人神往,我的学年论文就以《神思》篇作为研究对象。我对鲁迅的作品比较熟悉,想从鲁迅的小说《幸福的家庭》说起,谈构思问题。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穷书生总想写一部小说叫《幸福的家庭》,他就想象幸福的家庭该怎么写。结果一到写作,就传来他老婆的声音:“劈柴都用完了,今天买了些。前一回还是十斤两吊四,今天就要两吊六。我想给他两吊五,好不好?”还有孩子的哭声:“走出外间,开了风门,闻得一阵煤油气。孩子就躺倒在门的右边,脸向着地,一见他,便‘哇’的哭出来了。”老是这种家庭琐事,《幸福的家庭》没写成。我就想通过这个故事,试图把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联系起来,谈谈创作构思问题。寒假期间,我全力以赴撰写论文,一气呵成,比较顺畅,自我感觉还不错。新学期开学,我就兴冲冲地递交了论文初稿,等待老师的表扬。
过了大约一周,罗老师把我叫到家里,出乎意料地批评了我一顿。第一,罗老师说我态度不认真,字迹潦草,还有很多错字。下次交稿,必须认真誊抄,一丝不苟。第二,对古代经典作品,一定要认真研读,准确理解,然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三,写文章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有明确的主题、严密的逻辑。我本来期待着表扬,却招致批评,羞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事后回味老师的批评,觉得句句在理。经过反复思考,我把学年论文题目确定为讨论“虚静说”,推翻了原来的思路,认真修改了一遍。罗老师肯定了选题,说:“你的思想很活跃,有新意,注意到了他人未注意到的一个问题。文字也流畅。”又说:“虚静能不能包括神思论题的全部?能否把神思所涉及的问题都归在虚静的论题下论述?如想从虚静论神思,似应论虚静在神思中的意义,不应以虚静取代神思。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我释刘勰,而不是刘勰释我。”罗老师把论文退还给我,要求我用正楷再抄写一遍,特别指出,从事学术论文的写作,最重要的是认真的态度、严谨的精神。这篇论文前前后后改了五稿,以为可以定稿了,没有想到罗老师在第五稿上又逐字逐句作了很多修改,在给予肯定的同时,仍然指出了一些问题,要求我在正式上交系里之前,再作修订、誊抄。初稿上万字,经过反复修改推敲,删除可有可无的字词,最后还剩下五千字。我在给罗老师交上第六稿的时候,附上了一段话:“当我把这份稿子交给您的时候,我心情是很不安的。本来还有一些问题想向您请教,可是,我实在不忍心再占用您宝贵的时间了。两个多月来,您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审阅我的稿子,甚至逐字逐句地修改它,我受到了极大的教育。我以前从未写过这类文章,所以开始我也没有经过慎重思考,草草动笔,更不能原谅自己的是,我居然还把这样的废品拿给您看,浪费了您那么多宝贵的时间。至今想来,后万分。记得您看完我的草稿后,向我讲了许多道理,于是我决心重新认真完成这次学年论文的写作。从初稿到最后一稿,前后六易其稿。在写作过程中,深深感到自己的基础实在薄弱,也很苦恼。论文虽然完成,自己却不满意。知道在短时间内想在学业上有很大的进步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您的指点下,两个月以来的写作,我却得到一个最大的收获,那就是,我必须先要端正自己的治学态度。”4月的某一天,罗老师把我们五人召集到一起,做了学年论文写作小结。那天,他还为我们几个人讲唐诗,仰望盛唐星空,理解盛唐气象。罗老师指导我们读书,特别注意历史节点、重要事件。譬如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当时作家都在哪里?他们对那场巨变持什么样的态度?哪些作品有所反映?这就需要研究者对他们的作品作精细的编年考证,把不同作家的活动放在同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比较,看出他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态度,体会出作品所反映出的深刻意蕴。这一席话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后来撰写作家年谱,编纂文学编年史,就与罗老师的这段指导有关。我做沈约年谱时,向罗老师请教。罗老师来信说:“论文选题,我以为很好,特别是事迹编年,实在是功德无量的事。我常常想,许多作品,离开具体环境、心境,是很难了解真实含义的。事迹编年在这里就显示出重要性了。不过,如果在编年中不仅注意一人一事,而注意一些牵连到许多作家的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各人的地位、处境、心境,均了然心中,则那事迹编年,自会繁简得体,于后来研究者有用。”罗先生时时强调要“注意一些牵连到许多作家的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各人的地位、处境、心境”等问题,就是告诫我不要陷入烦琐的资料中,要因小见大。那天,他动情地对我们说:“我已是快五十岁的人了,与你们不是深交,可我是真心想把自己所知道的都告诉你们。”接着,罗老师针对我们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具体地分析了写作方面的问题。他说我这次学年论文进步很大。文章分为三大部分,逻辑线索清晰,每段说什么,很明确。当然也不是十全十美,文章深度不够,比如对老庄的“虚静”说和刘勰的“虚静”说的关系分析不够。这当然与学力有关。学年论文做到这一步,已是相当满意了。他还说,我的论文的最大长处是选择的角度很好,甚至出乎他的意料。他给的成绩是优。
那年春夏之交,中文系组织第一届学生学术论文讨论会,罗老师推荐李瑞山、曲宗生和我的论文参加。罗老师写了如下推荐意见:“本文从一个较新的角度阐述了《文心雕龙·神思》篇,言之成理,推理亦较为严密,文字简洁。建议参加学生论文报告会。”那年6月6日,系里举办论文颁奖大会,一等奖五人,二等奖十人。李瑞山的《〈野草〉的精神特质与美学风格》获得一等奖,曲宗生《谈诗美》和我的《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读〈文心雕龙·神思〉篇札记》,并获二等奖。那年11月,获奖论文结集成册。这是我的文章第一次变成铅字,赏心悦目,获得极大鼓励。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