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潘守永,1966年生于山东枣庄。人类学家,法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人类学与博物馆学)、博士生导师,兼任民族学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人类学评论》编委、文化考古研究所所长、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长。
目录
序
第一部分 新博物馆学:使命与视野
第1章 绪论:新博物馆学的方法与视野
一、李院士的“告诫”:忌在多个领域同时发力
二、场域、制度与学术选择:博物馆人类学在中国
三、民族志方法:新博物馆学和博物馆人类学的视野
四、新博物馆学:兼容方法与视野
第2章 新博物馆学:迈向人的博物馆学
一、迈向人的博物馆学:人的研究作为认识博物馆的方法与路径
二、叙事博物馆学:人的研究的社会维度与质性方法
三、博物馆的诗学与政治学
四、博物馆与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参与
五、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
六、文化表征、文化亲昵与博物馆“交互地带”
七、博物馆“交互地带”理念的发展
八、新博物馆学视野下的物质文化研究
九、博物馆民族志与多模态博物馆学
第3章 新博物馆学的视域与博物馆职能拓展
一、博物馆的新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二、博物馆应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
第4章 当代博物馆学研究的“五观”:新博物馆学的定位
一、博物馆的历史主义话语
二、博物馆:词源学与谱系学研究
三、作为一种文本和媒介的博物馆
四、博物馆中的自然叙事:人类学、民族学与自然史
五、多元文化主义、批判反思理论及国家主义的反思
六、“五观”之外的余论
第二部分 新博物馆学的理论关怀
第5章 批判遗产研究与批判博物馆学
一、批判(性)遗产研究与中国语境
二、“批判(性)遗产研究”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学术革命
三、博物馆学与遗产研究中批判性理论构建的思想基础
四、批判博物馆学没有未来?
第6章 新博物馆学视野下的博物馆教育
一、博物馆教育者身份与角色的变化和转换
二、博物馆教育者的未来:从边缘到中心?
三、博物馆教育实现的前提:看待学习的不同观点
第7章 博物馆的日常实践研究:组织人类学的视角
一、博物馆作为日常工作和生活
二、理解工作和岗位职责:北京名人故居博物馆群的研究案例
三、由组织到人和由人来认识组织
第三部分 新博物馆学实践策略
第8章 生态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
一、全球化视野下的生态博物馆运动
二、镜像理论: “博物馆作为镜子”
三、中国第一批生态博物馆建设(1995—2014)
第9章 第三代生态(社区)博物馆的探索
一、第三代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安吉模式
二、生态博物馆在中国“实践探索”的简要回顾与思考
三、安吉生态博物馆群的定位:家园守望与寻求诗意的栖居空间
内容摘要
深耕30年学术成果汇聚,北京、上海、广西、贵州……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实践经验。
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认识博物馆?博物馆工作人员如何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
生态博物馆如何可持续发展?怎样平衡生态博物馆和旅游业的关系?博物馆、美术馆如何促进乡村振兴?……这本书,会给你答案。
精彩内容
本书是当代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总结,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讲好中国的博物馆故事,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博物馆人类学理论作品。本书序言已经邀请到国际博物馆学界的两位著名学者撰写:洪堡大学麦夏兰教授、加州伯克利大学格雷本教授。全书共11章,有8章内容已在国内外以中英文论文的形式发表过,有良好的影响,1章为在新华网讲座的整理稿,其余为生态博物馆规划案例,包括安吉生态博物馆、太行三村生态博物馆、松阳乡村(生态)博物馆等。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