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结缘:论小说六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8.8
5.0折
¥
58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金理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83432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31610177
上书时间2024-11-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金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从兰社到<现代>》《青春梦与文学记忆》等;编有《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中国当代文学60年》、TheBookofShanghai等。
目录
风雨如晦,澄江静如练:叶弥论
舍身迎向不知所踪的旅程:鲁敏论
小说之心:田耳论
有风自南:葛亮论
尘世落在身上:张忌论
内在辩难与“青春底诗”:郑小驴论
跋
内容摘要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好的文学研究者当是这样一位“听风者”,以作家作品为媒介,而时代的黄钟大吕,人心的浅吟低唱,皆能声声入耳。
金理坦言,作家论是其个人极为钟爱的写作方式,“仿佛与友人促膝长谈,但又并非刻意寻觅与经营,好比各种不期而至的风自行运送而来”,他以求在通读、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容不迫地研讨叶弥、鲁敏、田耳、葛亮、张忌、郑小驴六位活跃于中国当代文坛的作家。
书名副题袭自赵园先生的名作,以此向这位作者素来敬重的前辈致敬,努力做到“文字间的洁癖、纸背后对历史与人心的洞察”。
精彩内容
《风雨如晦,澄江静如练:叶弥论》读者和一位作家的书相伴成长,真是有趣而又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初读的时候喜不自禁,感觉收获良多;等到自己年纪长了,人生阅历丰富了,再去读这位作家,还是读得津津有味,书中的阐释空间似乎陪伴着你在延展、充沛……这是奇妙的机缘。
很幸运,这些年,我一直在读叶弥。
与“弟弟”重逢《成长如蜕》(1997)1安设了两条线索:一方面是“弟弟”和周围环境的对抗、冲突;另一方面是众人合力的一场围捕。这场战争绝非势均力敌,“弟弟”孤立无援,而围捕者人数众多,这些人以不同的面貌、态度出现:父亲代表家庭中专横的君王,与“弟弟”构成激烈冲突;叙事者“我”/姐姐,是“弟弟”身边一个理性的观察者,出以和风细雨的说服;还有钟千媚,当年青梅竹马的邻家女、朝凶狠的男人头上掷玉米花的“天蓝色”小天使,后来变得“残酷而冷静”,变得“世俗而实际”;“弟弟”周围一帮狐朋狗友则是反衬,把臂走过共同的一段路,但朋友们早就“觉醒”,与“弟弟”分道扬镳……这些不同面貌、态度出现的人或群体,立场却惊人一致,他们代表着现实的铁律、统治着我们生活的逻辑法则和必然性,聚合成一股至高无上而又秩序井然的力量,从容不迫地拆解一个人青春期的热情、梦想、躁动和叛逆。正如李敬泽所言,这是一场无声的围捕,结局很“圆满”:弟弟“成长了,令人信服”。不同的猎杀者从不同的方向—家庭亲情、爱情、友谊等—张开弥天大网,将“弟弟”严严实实地捕获了。
“父与子”是经典的文学母题。但是在《成长如蜕》中,即便把父亲看作世俗生活、强权意志的代表,读者也肯定会发现,在父亲人生中的某一时刻,他也曾是“弟弟”。看见“弟弟”“整天津津有味地做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父亲不免想起自己做“看门老头”时那段“一生中最自在的日子”。然而此后父亲必须出面否定、干涉“弟弟”的悠闲,也许此刻父亲会想到小时候在暗夜中被自己的父亲一脚从楼梯上踢下来的经历,两相对比,自然产生一种恼怒:傻小子你根本不明白,你的悠闲是我作为父亲牺牲了自己、以自己的“粗糙”来换取的。父亲不惜站在污泥浊水中扛住“黑暗的闸门”,但岸上鞋不沾水,诗意而“悠闲”的“弟弟”总得从依附状态中走出来。这是父亲出面干涉的心理根源之一。考虑父与子形象的合一性,还不妨注意《成长如蜕》中这样几个细节:当众叛亲离之后,“弟弟”开始报复他的朋友,“愤愤然地在朋友面前炫耀起财富。他开着轿车撞来撞去,他一身的名牌,腕上戴着瑞士牌全金表。他上朋友家里去的时候带着贵重的礼物,总能让朋友的妻子想入非非而不满现状”,这样做的时候他“很舒服”。而小说叙述者在这个时刻提醒我们:父亲当年的大柳庄之行,所谓“布施”,也是一种报复,以伤害他人自尊心的方式来满足自己曾经失落的自尊心,当时“弟弟”非常不满,信誓旦旦告诉父亲:“不,我决不会像你这样污辱他们。”还有,当“弟弟”最后受骗于钟千里而被拘留时,“他夜不能寐,通宵达旦地醒着。他想起了父亲曾经也是这样在监狱里坐着,通宵达旦,没有尊严”。对于父子两人来说,这一共同的被关押的处境仿佛是一个象征,遭受了一次对自己的信仰产生毁灭性打击的事件,父亲当年太看重和朋友的约定而吃亏,“从这件事过后,我父亲从不相信任何人的口头许诺”。弟弟也是,“弟弟彻底解脱了,他平静而豁达”。自此告别旧我,当他们重获自由之时,将不再按照以前的规则行事。“冥冥之手操纵着弟弟重复我父亲走过的路”,多么可怕的“冥冥之手”,让如此针锋相对的两代人被塑造成一个模样。
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这场围捕是如何一步步实施、经历大大小小的战役。最致命的打击、也是迫使“弟弟”向世俗投降的导火索,无疑来自钟千媚。“弟弟”和千媚青梅竹马的爱情被他涂上了一层罗曼蒂克的朦胧色彩而极为珍视,同时这份爱情也是对钟千媚之父钟老师(精神偶像)完美人格的一种崇拜式移情。这些都雨打风吹去。接下来是朋友的抛弃,在那帮狐朋狗友交流“生存经验”时,“弟弟”感到格格不入。然后是钟千里的欺骗与讹诈,这是最后一场战役,非常奇怪的战役。“弟弟”在进入这场骗局的时候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傻”了。此前“弟弟在工作上勤勉了许多,这令我父亲欣慰”,已经在父亲规划好的道路上前行了一段时间;而且当钟千里向他打电话时,“弟弟不置可否地扯开话题”,最后也没“全情投入”(千里狮子大开口“百万元”,但“弟弟”拿去了三万,留了后路)。也就是说,在这场骗局的一开始,“弟弟”已经约莫预知到了结局,他在对付、进入这场骗局的时候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冷静和坦然。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弟弟”此刻已经“分身”为“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已经向这个现实世界投降了,但另一个自我还残存着一丝侥幸(“也许钟千里还能给我一些久违的友谊,姑且就尝试这最后一次吧”)。这场骗局,既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可能是一根救命的稻草。“弟弟”是抱着观望、最后一试的态度去赴会的。而且“弟弟”也知道这将成为一个转折点,我们可以揣摩“弟弟”此行的目的:对于在千里身上发现久违的友谊,“弟弟”其实也没抱多大指望;更重要的是,希望以这次行动来安排给自己一个仪式,所以临行前特意给阿福上坟,既是祭拜亡友,也是告别过去的自己,岂止是告别呢,简直是埋葬旧我。所以,“两个自我”的关系是:一个自我在作最后的抗战(有限度的抗战,毫无先前的自信,甚至战斗号角吹响的那一刻已经想见了溃败的结局,多么悲壮的抗战),另一个自我在赏鉴这幕“自杀”的仪式,看着以前的自己慢慢死去,给自己一块墓碑,一个理由—所有的人都没有办法再提供给“我”温暖、提供给“我”求证理想生存的依据与可能;能够提供的人又早已长眠地下。没有其他选择了……这个世界仿佛一个陀螺,必须不停转动才不致倒下,而转动就此成了本质,再不带有任何其他目的。而“弟弟”曾有过的信念是“让天下的人都幸福”。准确地说,已经没有人去在意什么是幸福,而只有成功者,或失败者。所谓“失败”实则就是无法适应那种不停的转动,而“弟弟”就是这样一个被不停转动的世界所碾碎的失败者。“没有人心痛:/那改变明天的已为今天所改变”(穆旦:《裂纹》)……在这之后,“弟弟”顺应了时代,顺应了世俗生活,结束流浪,终于回到了父亲为他设计的人生道路,回到了人们所期望的“正常的”生活轨道。当然他还保留了阿福的照片(说句狠心的话,还好阿福短命),对于最后在商场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弟弟”来说,保留着一张阿福的照片到底意味着什么?就像小说中说得那样象征“他的内心还是保持着对美好人性的追求”,抑或是一种借口、抚慰,告诉自己原来也有过纯真年代,由此解脱掉商场中拼争时的心理负担,可以放手去搏?
跋“风”在大地上代代传唱,若远若近、余音不绝。好的文学研究者当是这样一位“听风者”,以作家作品为媒介,而时代的黄钟大吕,人心的浅吟低唱,皆能声声入耳。当然这也只是我预设的理想。不必讳言的是,作家论是我个人极为钟爱的写作方式,仿佛与友人促膝长谈,但又并非刻意寻觅与经营,好比各种不期而至的风自行运送而来,周作人所谓“结缘”“不必于冥冥中去找红绳缚脚”(《结缘豆》)。 书名副题当然袭自赵园先生的名作,我想以此向这位素来敬重的前辈致敬。无论早年《论小说十家》,抑或晚近明清士人研究,无不在通读基本材料的基础上,作从容不迫的论述。而文字间的洁癖、纸背后对历史与人心的洞察,则是我辈心向往之而力不能至的。 至于为什么是这六位?个人偏爱自不能免,编选过程中也一再刻意拣择。我希望这是一本既“拿得出手”又“素面朝天”(抛却工作量考评等功利目的)的小册子。 李伟长兄给予我得偿所愿的良机,隆情厚谊,感铭于心。 2021年4月16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