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都市漫游(东亚视域下的鲁迅言说)(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9.8
5.1折
¥
58
全新
库存17件
作者藤井省三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37328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30865359
上书时间2024-11-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本书以鲁迅一生中的重要经历城市为线索,勾勒在在日本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家鲁迅的文学的一生。作者从个人体验出发,运用比较文学的视野,对鲁迅以及鲁迅作品的阅读与传播进行了接受美学的重新阐释。其中,着重突出鲁迅“东亚都市漫游者”的形象,包括从传统城镇绍兴“出走”,到南京、东京、仙台、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鲁迅一直在选择,他的文学个性和气质也与这一系列都市密切相关。是一本史料详实、研究扎实又不乏新意的鲁迅研究著作。
作者简介
藤井省三:1952年生于日本。现任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文学部教授。日本学术会议常务会员(2005年10月1日—2014年9月30日)、会员(2014年10月1日—现在),日本中国学会理事。主要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电影。主要研究成果:《鲁迅事典》、《鲁迅〈故乡〉的读书史——近代中国文学的空间》(有董炳月汉译)、《村上春树心中的中国》(有张明敏汉译)、《中国语圈文学史》(有贺昌盛汉译)、《鲁迅与日本文学――从漱石、鸥外到清张、春树》、《以中国电影来阅读中国现代一百年》(有叶雨汉译《隔空观影》)。
目录
中文版序
序言
第一章 我与鲁迅
一、我的鲁迅体验
二、《故乡》之旅
三、邓小平时代的绍兴
四、现代东亚与鲁迅
第二章 觉醒与出走——绍兴、南京时期
一、生兹江南古城
二、保姆与绘本
三、父亲的病与传统批判
四、告别故乡
第三章 充满刺激的留学体验——东京、仙台时期
一、留学“帝都”
二、时间与空间差异的消失
三、置身“读书社会”
四、仙台学医
五、文学运动的正式启航
第四章 从官员学者到新文学家——北京时期
一、从杭州、绍兴到北京
二、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大学
三、文学革命与五四运动
四、从官员学者到新文学家
五、“彷徨”时期
六、“赎罪”哲学的求索
第五章 恋爱、电影及绯闻——上海时期(上)
一、北伐战争与辗转厦门、广州
二、免遭查禁的《两地书》
三、共和国的发展与老上海的繁荣
四、文化市场的高速成长
第六章 左翼文坛旗手——上海时期(下)
一、面对独裁的无畏批判
二、与内山完造邂逅
三、自由谈:与审查的博弈
四、抵抗日本侵略
第七章 日本与鲁迅
一、鲁迅与大江健三郎
二、世界最早的鲁迅介绍
三、文库版《鲁迅选集》与《大鲁迅全集》
四、中文教科书与鲁迅
五、太宰治《惜别》与竹内好《鲁迅》
六、多元化的鲁迅研究
七、鲁迅文学的日译
第八章 东亚与鲁迅
一、共同的现代经典
二创造性改编:香港与鲁迅
三、民主化前后:台湾与鲁迅
四、“狮城”的特性:新加坡与鲁迅
五、脉脉相承的“鲁迅阅读”传统:朝鲜、韩国与鲁迅
第九章 鲁迅与现代中国
内容摘要
在现当代的中国、日本乃至东亚,鲁迅几成“国民文学”。藤井省三从个人体验出发,在东亚文学史的脉络中阅读和阐释鲁迅。
一方面,聚焦鲁迅的都市“漫游”。南京、东京、仙台、北京、上海,鲁迅终生在都市空间中辗转。作者以跨文化视点,关注二十世纪初东亚注目欧美新潮、孜孜以求建设近代国民国家的大时代背景与鲁迅个人实践的内在一致性。把握鲁迅的文学实践与现代中国时代母题的契合,从鲁迅透视近现代中国。
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都市“漫游”视角,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探究鲁迅的日本乃至东亚接受。东亚的历史使命引导了东亚的思想和文化的方向,而鲁迅作品是其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部分。这本研究东亚“现代经典”的著作,是从域外看中国的出色范本。
主编推荐
由鲁迅读懂现代中国
竹内好、丸山昇、伊藤虎丸之后,日本鲁迅研究第三代学者藤井省三力作
热衷好莱坞电影丨热心译介外国美术丨与审查制度博弈
一个摩登的、在大都市间徘徊的别样鲁迅
这是一本很好特别的鲁迅评传和研究著作。作者将鲁迅放在绍兴、南京、东京、仙台、北京、厦门、广州、上海这些都市空间中,刻画了一个沉浸于都市文化的刺激体验中的“都市漫游者”形象。他一生都在城市文化空间中辗转、移动——为何鲁迅从故乡绍兴出走,前往南京乃至赴日留学?为何鲁迅没能在仙台修完学业而去了东京?为何鲁迅在厦门、广州待的时间都很短,反而去了“魔都”上海并且在此定居直到去世?这些选择与他对大都市的向往和青睐紧密相关。所以鲁迅终生对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情有独钟,致力于版画、美术的译介,同时用作品与国民党审查展开博弈,推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展和深入。
精彩内容
一、我的鲁迅体验与鲁迅《故乡》邂逅我与鲁迅的初次相遇,还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是1963年,即举办东京奥运会的前一年。我家住在东京大田区马达的一条20世纪50年代中叶修建的住宅街上,房子周围有很多空地,小学三年级之前,我每天都会在空地里玩棒球。但到了四年级,那个棒球少年却开始每天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看书了。因为周围的空地都开始造房子,不再有地方可以打棒球了。接着,都营地铁①浅草线也延伸过来,将马込与东京都的中心连接到了一起。
就在我从一个棒球少年摇身变为读书少年的时候,我遇到了鲁迅的小说《故乡》o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
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
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
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丧失的物语时隔二十年,“我”重回故乡,却发现记忆中的美丽故乡如今已变成一片落寞的故土,于是禁不住悲凉起来。
小说的叙事者“我”重归故乡,也是因为家道中落,要卖掉老房,带上母亲和侄儿告别故乡,前往异地开始新的生
活。出现在“我”面前的儿时的小伙伴闰土,因为贫困,早已成为一个木偶般迟缓木讷的农民;那个年轻时贤淑美丽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也变成一个庸俗厚颜的中年妇人……这就是《故乡》的内容梗概。
这篇关于“丧失”的物语,给我这个因奥运会带来的建设高潮而失去空地的棒球少年以莫大感动。于是,暑假的读书作业我便选择了鲁迅的《故乡》。正是这篇小说第一次告诉我,成熟总是伴随着丧失。
后来,我又在中学国语教科书里与《故乡》重逢,到了60年代末期,日本发生高中校园纷争,我看到毛泽东推赞鲁迅为“中国革命的圣人”,于是开始阅读岩波文库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以及筑摩书房出版的三卷本《鲁
迅作品集》。在竹内好鲁迅观的影响下,我对鲁迅作品特有的浓重暗色产生了强烈共鸣。同样是在1970年,和我一
样出生于1952年的歌手藤圭子咏唱“十五、十六和十七/我的人生多暗淡”“圭子的梦啊,在夜里绽放”,那一年她获得了日本歌谣大奖。我想,在青春时代,对暗淡而非明快更有共鸣的,一定不止我一个人。不过无论如何,引导我去关注“暗”的思想的,确乎是竹内好的鲁迅研究。
凝视民族与自我的暗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