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通史
  • 中国通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通史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9.3 5.0折 59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吕思勉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1274

出版时间2018-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30061667

上书时间2024-11-15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极为枯燥。及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历史学家顾颉刚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通史了,没有之一。之所以说写得好,一是全书可以说是简史,条理清晰,言简意赅,重要的事情都说得很清楚,没有让人看不明白的地方;二是观点独特,敢于质疑,书中对于很多历史上已经有了统一定性、评价的人物和史实都给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三是史料丰富,任何评价都必有史料支撑,说得清的就是说得清,说不清的坚决不鲁莽评价。——豆瓣网友无疆\\"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家贫,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研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作为我国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其史学专著《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中国近代史》等,均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目录
"《中国通史》导读/001
第一编 绪 论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014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017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020
第四章 中国史时期的划分/023
第二编 上古史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028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031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034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038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042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045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048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052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055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058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064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067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070
第三编 中古史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076
第二章 秦汉之际/080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085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088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092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096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100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104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108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113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117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121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125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128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136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140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143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146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149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153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156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160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164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168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174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177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181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185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189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193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197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201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204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208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212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222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225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229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234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238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241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245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249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253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256
第四编 近代史
第一章 明清之际/262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267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270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275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279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283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289
第八章 鸦片战争/293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军之役/298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304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308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312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317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328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337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341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345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349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354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358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362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367
第五编  现代史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378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381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384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388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393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396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400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405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409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413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423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426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429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433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437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440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444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448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452
第六编  结 论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456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459
"

内容摘要
"本书是著名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代表著作,以时间为主轴,梳理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在史实的选择、史实的组合、历史整体的构建、叙事情节的设计等方面都独具一格,从史实出发、突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大关节的历史分期,是当时中国史研究中的创新性见解,对以后的通史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书中的一些精彩议论与观点,吸收了社会学、人类学等新知识,开创了通史写作的新纪元。全书脉络清晰,逻辑性极强,不仅可以满足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兴替的需求,更有助于读者对社会变迁的宏观把握。
蒋爱花博士带着我们一起读《中国通史》,了解史学大师吕思勉其人其作品,梳理《中国通史》的亮点与价值,帮助我们迅速把握《中国通史》的精髓,形成独特认知。
"

精彩内容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
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绝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唯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触,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败的。
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
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绝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所以从前的人说:“史也者,记事者也。”这话自然不错。然而细想起来,却又有毛病。因为事情多着呢!一天的新闻纸,已经看不胜看了。然而所记的,不过是社会上所有的事的千万分之一。现在的历史,又不过是新闻纸的千万分之一。然则历史能记着什么事情呢?须知道:社会上的事情,固然记不胜记,却也不必尽记。我所以成其为我,自然和从前的事情,是有关系的;从前和我有关系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为我的。我何尝都记得?然而我亦并未自忘其为我。然则社会已往的事情,亦用不着尽记;只须记得使社会成为现在的社会的事情,就够了。然则从前的历史,所记的事,能否尽合这个标准呢?
怕不能吧?因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况社会的全体?然则从前历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里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说:其病,是由于不知社会的重要。唯不知社会的重要,所以专注重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专描写英雄、记述政治和战役之类。殊不知特殊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普通社会上的。有怎样的社会,才发生怎样的事情;而这事情既发生之后,又要影响到社会,而使之政变。特殊的人物和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所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会,察其对于社会的结果。否则一切都成空中楼阁了。
从前的人不知道注意于社会,这也无怪其然。因为社会的变迁,是无迹象可见的。正和太阳影子的移动,无一息之停,人却永远不会觉得一样。于是寻常的人就发生一种误解。以为古今许多大人物,所做的事业不同,而其所根据的社会则一。像演剧一般,剧情屡变,演员屡换,而舞台则总是相同。于是以为现在艰难的时局,只要有古代的某某出来,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为只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执陈方以药新病。殊不知道舞台是死的,社会是活物。
所以现在的研究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现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民族和种族不同。种族论肤色,论骨骼,其同异一望可知,然历时稍久,就可以渐趋混合;民族则论语言,论信仰,论风俗,虽然无形可见,然而其为力甚大。同者虽分而必求合,异者虽合而必求分。所以一个伟大的民族,其形成甚难;而民族的大小和民族性的坚强与否,可以决定国家的盛衰。
一国的民族,不宜过于单纯,亦不宜过于复杂。过于复杂,则统治为难;过于单纯,则停滞不进。我们中国,过去之中,曾吸合许多异族。因为时时和异族接触,所以能互相淬砺,采人之长,以补我之短;开化虽早,而光景常新。又因固有的文化极其优越,所以其同化力甚大,虽屡经改变,而仍不失其本来。经过极长久的时间,养成极坚强的民族性,而形成极伟大的民族。
各民族的起源发达,以及互相接触、渐次同化,自然要待后文才能详论。现在且先做一个鸟瞰。
中华最初建国的主人翁,自然是汉族。汉族是从什么地方迁徙到中国来的呢?现在还不甚明白。既入中国以后,则是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粤江流域渐次发展的。古代的三苗国,所君临的是九黎之族,而其国君则是姜姓。这大约是汉族开拓长江流域最早的。到春秋时代的楚,而益形进化。同时,沿海一带,有一种断发文身的人,古人称之为越。吴、越的先世,都和此族人杂居。后来秦开广东、广西、福建为郡县,所取的亦是此族人之地。西南一带有濮族。西北一带有氐、羌。西南的开拓,从战国时的楚起,至汉开西南夷而告成。西北一带的开拓,是秦国的功劳。战国时,秦西并羌戎,南取巴、蜀,而现今的甘肃和四川,都大略开辟。
在黄河流域,仍有山戎和狁,和汉族杂居。
狁,亦称为胡,就是后世的匈奴。山戎,大约是东胡之祖。战国时代,黄河流域,和热、察、绥之地,都已开辟。此两族在塞外的,西为匈奴,东为东胡。东胡为匈奴所破,又分为乌桓和鲜卑。胡、羯、鲜卑、氐、羌,汉时有一部分入居中国。短时间不能同化,遂酿成五胡之乱。经过两晋南北朝,才泯然无迹。
隋唐以后,北方新兴的民族为突厥。回纥,现在通称为回族。西南方新兴的民族为吐蕃,现在通称为藏族。东北则满族肇兴,金、元、清三代,都是满族的分支。于是现在的蒙古高原,本为回族所据者,变为蒙古人的根据地,回族则转入新疆。西南一带,苗、越、濮诸族的地方,亦日益开辟。
总而言之:中华的立国,是以汉族为中心。或以政治的力量,统治他族;或以文化的力量,感化他族。即或有时,汉族的政治势力不竞,暂为他族所征服,而以其文化程度之高,异族亦必遵从其治法。经过若干时间,即仍与汉族相同化。现在满、蒙、回、藏和西南诸族,虽未能和汉族完全同化,而亦不相冲突。虽然各族都有其语文,而在政治上、社交上通用最广的,自然是汉语和汉文。宗教则佛教盛行于蒙、藏,回教盛行于回族。满族和西南诸族,亦各有其固有的信仰。汉族则最尊崇孔子。孔子之教,注重于人伦日用之间,以至于治国平天下的方略,不具迷信的色彩。所以数千年来,各种宗教在中国杂然并行,而从没有争教之祸。我国民族的能团结,确不是偶然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