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税收遇见苏东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税收遇见苏东坡》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67.3 7.6折 89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石庆华

出版社中国税务出版社

ISBN9787567811348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9元

货号31358692

上书时间2024-11-15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石庆华,安徽安庆人,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税务系,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供职于江苏省税务系统。工作之余,留心搜集赋税在传统文化里各种形式的反映,努力探究赋税对历代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赋税文化的整理与解读,欲尽一己之力为赋税打开另外一扇窗口。曾出版随笔集《税林广记》。


目录
一 万斛泉源 石佛山下/祖父苏序/千人耕种万人食/养蚕织绢/苏母经商/布衣苏洵/宋人的“税感”/冗兵与岁贡/吏治之痛 二 建言与偶遇 进士名次/上书成都知府/蜀乱之由/薄赋养民/偶遇郭纶/敬仰范仲淹/有功不见赏/东津税场/梦回嘉州 三 进策论税 五十篇策论/轻赋税/较赋役/省费用/民为邦本/最高规格的考试/苏轼直言/苏辙妄语/结果两异/怀念宋仁宗 四 初官凤翔 李氏园叹苛税/清理积欠/修订衙前规章/有功于凤酒/办差与思治/与章悖定交 五 反对变法 风起云涌/青苗法/投机与抗争/募役法/均输法/农田水利法/连续上书/富国还是富民 六 诗讽新法 两浙盐法/盐事星火急/结识贾耘老/湖州田妇叹/官今要钱不要米/卖牛纳税/审理盐贩/三月食无盐/过眼青钱转手空/诗论青苗法 七 市易与商税 市易与商税/天下第一税务/国门之税/宜秋门查税/郑侠征税安上门/市利钱/免行钱/献图与罢相/车上有布/市易之殇 八 主政密州 灭蝗祈雨/量蠲秋税/奏免小商盐税/抵制手实法/保甲与催税/方田均税法/吏能浅薄/密州三曲/诗人之义 九 税痛黄州民 乌台诗案/满地鞭篓痕/县吏夜催租/寂寞沙洲冷/脱却破裤/水中照见催租瘢/鱼蛮子/尊主泽民/张黄渔父诗/渔税的免与征/黄鄂救婴/宋时身丁税/治标与治本 …… 十 征税及东坡 十一 买扑与包税 十二 熙丰三税官 十三 钱塘六百日 十四 治税扬州 十五 党争之困境 十六 买田纳税 十七 四学士监税 十八 岭南功业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以“赋税”“治税”为核心,梳理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反映苏轼对他所处时代赋税状况的所知所感,以及他作为官员治理税收的所作所为,让读者对苏轼的赋税思想、治税作为,宋代的税收治理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此外,和苏轼关系极其密切的弟弟苏辙、朋友王定国和唐垧,以及苏门四学士等,都曾先后被贬任监税官,他们的诗文也反映了宋代征收赋税的真实场景。因此,本书也少量收录了苏轼亲友的优秀诗文,以便读者从更多角度了解宋代赋税文化。

精彩内容
  《当税收遇见苏东坡》:   按当时的制度,制科考试人三等即按进士第一的级别授予官职,苏轼很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判官。大理评事是掌管刑狱的京官,正八品;签书判官是州府幕职,掌管文书,苏轼这次授官是以京官身份充州府签判,比起前次所授的河南福昌县主簿来,职位显著提升了。   而苏辙此时的处境则十分尴尬,他在策论里无所顾忌地批评仁宗皇帝朝政之失、宫掖之秘,引发轩然大波,大臣们就苏辙是否入等争论激烈。初考官胡宿认为,苏辙引历代昏君来比拟盛世英主仁宗,是大不敬,极力要求罢黜苏辙;复试官司马光和范镇则认为苏辙于四人之中言辞最为直率恳切,有爱君忧国之心,不可不收,应列为第四等;考官蔡襄说,自己身为三司使,不能劝诫皇帝节约花费,已经很惭愧了,哪敢对苏辙的策论有所怨言。宰相韩琦虽然欣赏苏辙的才华,但此时看到苏辙把仁宗皇帝骂得如此不堪,还说“宰相不可用”,心中不乐,认为苏辙狂妄自大,主张罢黜,但仁宗坚决不同意:“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谓我何!”于是苏辙人第四等。   苏辙既人等,朝廷任命他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正九品),和前次所任主簿平级,并没有升迁,而且王安石认为苏辙袒护宰相,专攻皇帝,不肯为他撰写制词。直到一年后的嘉祐七年(1062年)秋,任命他为商州军事推官的诏命才下,苏辙对朝廷大臣容不下他的直言进谏深感失望,以留京照顾父亲为由辞不赴任,还未进入仕途即遭挫折,可谓“折戟沉沙铁未销”。   嘉祐七年十月,苏轼在长安参加陕西解试试务,他在病中得知苏辙辞官不赴商州之任的消息,连忙寄诗三首对弟弟给予安慰。他知道这次授官太低,弟弟很委屈,但又不赞成他负气辞官,“辞官不出意谁知,敢向清时怨位卑”,但事已至此,只能勉励说“策曾忤世人嫌汝,易可忘忧家有师”,既然策论得罪了朝臣,退居在家研究易经著书立说,还有现成的老师指导。“唯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安慰他暂时不顺之时隐居京城,藏身于如海的人潮中,以期蓄势再发。   后来苏辙次韵诗说“妄语自知当见弃”“科第空收颌底髭”,说自己早就料到朝廷容不得直言,必被贬黜,制科考试空忙一场。《御试制科策》对苏辙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当时饱受舆论煎熬,担惊受怕,“一鼓足气,至是消磨尽矣”,而且导致这位青年才俊“自是流落凡二十余年”,此后二十多年时间内,不是担任幕职,就是被贬为监税官,直至神宗去世前不久,才被任命为绩溪县令。   尽管苏辙有些郁闷,但兄弟俩同时参加御试制科考试,连名并中,连欧阳修都赞叹是开国百年来前所未有的盛事,御试结束后仁宗回到后宫,高兴地对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当年苏轼二十六岁,苏辙才二十三岁,他们都应该庆幸遇到一个最识才、最仁慈的君主。   世人一般认为苏轼锋芒毕露,苏辙谨慎内敛。苏洵就是这么看两个儿子的,在苏轼十岁左右时,苏洵曾撰文《名二子说》,对两个儿子取名用意作出说明。他说“轼”在马车上处于最显要位置,“吾惧汝之不外饰也”,他担心苏轼锋芒过于外露,提醒苏轼要善于掩饰和保护自己;苏洵对苏辙比较放心,因为认为无论车子功过,都和车辙无关,“善处乎祸福之间也”。与三苏关系十分密切的张方平也评论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但从这篇御试策论看出,其实苏辙年轻时也是一个言辞激烈、不知深浅的愤青。苏轼的制科策论文采飞扬,结构明朗,但持论平平,没有苏辙策论有气势;苏轼言辞委婉泛泛而谈,苏辙咄咄逼人直指皇帝,苏辙政治主张之激进、性格之刚烈程度甚至都超过了苏轼,元祐年间他任谏官执政时体现得更加明显。   但有一点兄弟二人是一致的,就是都有着浓厚的民本意识,对当时“三冗”带来的沉重赋税深表忧虑,对重税给百姓造成的苦难深表同情,都建议皇帝节约不必要的耗费,减轻百姓赋税负担。兄弟二人虽然阅世未深,但都胸怀忠君报国之志,都有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宋仁宗看重的就是这一点。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