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与中华传统/中国礼乐文化丛书
  • 孝与中华传统/中国礼乐文化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孝与中华传统/中国礼乐文化丛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7.7 4.9折 36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正宏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76731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6元

货号31002394

上书时间2024-11-15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正宏,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版本目录学、比较文献学、美术文献与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东亚汉籍版本学初探》《史记精读》《沈周年谱》《诗画合璧史丛考》《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等。

目录
第一章  孝的历史
1  追根寻源:孝与祖先崇拜  
2  情系两端:“奉养”与“追孝”  
3  东方风景:举孝廉制度和对不孝的惩处  
4  经史并誉:《孝经》和历代正史中的《孝友传》

第二章  二十四孝故事的纂集与流行
1  启蒙的教科书:从《孝诗》到《二十四孝诗选》  
2  包罗万象的孝:晚明的《二十四孝日记故事》  
3  看得见的先贤:清朝及以后的几种《二十四孝图》  

第三章  图说二十四孝
1  孝感动天:一个远古的神话  
2  亲尝汤药:世俗天子世俗情  
3  啮指心痛:山那边的牵挂  
4  单衣顺母:苦恼的选择  
5  为亲负米:圣徒背起了道德  
6  鹿乳奉亲:夷儿披上了兽衣  
7  戏彩娱亲:假作真时真亦假  
8  maishen葬父:《天仙配》序幕  
9  为母埋儿:荒唐的逻辑  
10  涌泉跃鲤:浪漫的演绎  
11  拾椹供亲:甘苦寸心知  
12  刻木事亲:偶像带来的悲剧  
13  怀桔遗亲:拳拳赤子心  
14  行佣供母:兵荒马乱里的无奈  
15  扇枕温衾:忠臣的昨天  
16  闻雷泣墓:天若有情天亦老  
17  恣蚊饱血:愚儿痴行录  
18  卧冰求鲤:竭尽心智的奉献  
19  扼虎救亲:人·兽·情  
20  哭竹生笋:本无感应的故事  
21  尝粪忧心:医学之外的解释  
22  乳姑不怠:为人之妇的职责  
23  弃官寻母:非关功名的远行  
24  涤亲溺器:一件小事  一种象征  

第四章  对二十四孝的四种阐释
1  伦理学的阐释:纲常支柱下的人性纠葛  
2  社会学的阐释:家族均衡间的人文景观  
3  史学的阐释:穷荒岁月里的人生境遇  
4  文学的阐释:世情宝鉴中的人心折射

附录  从孝子图、孝义图到二十四孝图

后记

内容摘要
孝是仁的根源,又是仁的实践,因此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本书聚焦“‘孝’与中华传统”这一主题,对“孝”从学理上进行追根溯源,并对“二十四孝”故事进行具体阐释与辨析,透过故事中的小情小景与小孝行,揭示出其背后的大仁大义与大道德。中国的孝道教育沿着由至亲到远人,由个人到国家的发展进程,不断扩充,最终达到博爱的目的。

主编推荐
讲究“孝”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特征,而且是中国人很鲜明的国民性。中国的孝道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道德高尚的目标是拥有“仁”。孝是仁的根源,又是仁的实践,所以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

精彩内容
孝的历史1追根寻源:孝与祖先崇拜中国的汉字,是极有意味的文字。就拿“老”这个字来说,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它写作“”,是个龙钟
的老人拄着根拐杖。到了稍后的青铜器铭文上,这老人又时常把拐杖扔在一边,换上个后生小子背着他,于是汉字里便多了个“”字,就是“孝”。
“孝”字最常用的意思,照中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的说法,是“善父母为孝”。这话译成现代汉语,便是:“待父母好就是孝。”至于怎么个好法,青铜器铭文上那个背着老人腰也直不起来的儿子,便是榜样。
但是“善父母”的解释,似乎还不是“孝”字最初的意思。
在甲骨文里,“老”字跟“考”字有时是写成同一形状的,而“考”字后来专指死去的父辈祖辈,所以那行孝的后生小子身上背着的,也可能是自己已死的祖宗,因而“孝”字的意思,又似乎与对祖先的崇拜相关联。
口说无凭,我们不妨去看看先秦的文献典籍里,最早写有“孝”字的那些篇章段落,是怎样地与先民的祖宗相牵扯。
《诗经·小雅》的《谷风之什》里,有一首《楚茨》,是描写西周贵族祭祀祖先的盛大场面的。其中讲到丰收之后贵族们用洁净的牛羊肉供奉祭庙里的祖宗神位时,有如下亦真
亦幻的一幕: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浪漫的文辞,说的是祖宗们晃晃悠悠地回到人间,接受祭司们献上的供品。而那对祖先有一份难得“孝”心的贵族子孙,因此被告知将有神的赐赏:给他们大福,让他们万寿无疆。当祭礼正式开始时,诗中又写道:工祝致告,徂赉孝孙:苾芬孝祀,神嗜饮食。
那是说司仪宣布祭礼开始举行,祖宗便把福音传给主祭的贵族子孙:以“孝”为宗旨的祭祀充满了芬芳,神就喜欢饮食
这种馨香。
同书的《周颂》里,又有一首《闵予小子》,是周成王告祭他祖父周文王、父亲周武王的诗歌,其中写到动情处,有“於
乎皇考!永世克孝”的感叹句,“皇考”自然是指成王已故的父祖,而那一辈子都要尽的“孝”是指什么呢?想来大约就是《楚茨》里“孝孙”们举行“孝祀”来表示的那份对祖先的崇敬之心吧。
值得注意的是,《诗经》三百零五篇,有十一篇里出现了“孝”字。这十一篇都属于《雅》《颂》的范围,又均诞生于西周那个辉煌的时代,而它们的性质,则大都是祭祀祖先与为贵族祝福的歌辞。这与西周青铜器上镌刻的诸如“用享孝于文且(祖)”“其用享用孝于皇祖帝考”等等众多句式相似
而又含有“孝”字的段落,正好相互印证,反映了殷商时代所
没有的、出现于西周的“孝”的观念,最初更多地是用来表示子孙对祖先的一种崇拜意识的。
“孝”在西周时代自然也有用作“待父母好”之类的意思的。比如殷商被西周灭掉以后,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受命去殷商故都管理前朝遗民,曾作过一个题为《酒诰》的报告,其中就告诫殷民要“用孝养厥父母”,而莫学他们的末代君王纣贪杯奢侈(《尚书·酒诰》)。《诗经·小雅》的《六月》篇里,讲到周宣王时有一回举行庆祝战争胜利的宴会,应邀参
加的来宾中,有一位名叫张仲的,又以“孝友”而著名——“孝”是“善父母”,“友”是“善兄弟”,《尔雅》对此这样解释。
但从文献记载的总体看,“孝”在当时表示对在世父母的奉养,远不如表示对祖先崇拜追思那么多见。这种情况直到东周春秋时代才有所改观,在《左传》和儒家经典《论语》里,对生身父母的“孝”与对列祖列宗的“孝”,不分轩轾,同样受到了当时人的推崇——孔子对于“孝”的最简洁的解释便是“无违”二字;而当学生樊迟问“无违”二字怎样讲时,他就从生死两端作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孝这种观念最初产生时更多地与祖先崇拜相关联,是有其现实的背景的。尽管从逻辑上讲血缘关系的远近决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但在上古蒙昧时代,具有人格意味的祖宗神由于被视为是保祐氏族繁衍不绝的救星,其地位远比氏族成员的生身父母要高——更何况在相当一段时期
内,存在着氏族成员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西周时代社会组织方面逐步出现了家族个别化的趋势,但政治组织方面仍遗留了氏族制的不少内容,因此为了维护贵族统治的形式,强调部落同宗民众在血缘上的联系,保存被统治者对祖宗神的敬畏,就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孝”的观念——首先表示对同宗祖先的崇敬——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这以后随着个体家庭的诞生,单单强调对已逝同宗祖先的崇敬已不能维持人心的稳定,于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又标举出那本于人的天性的子女对父母之爱,上接流传已久的对祖先崇拜心理,由此形成一整套“孝”的伦理,影响了一
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