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妮?克莱因儿童心理学――儿童分析的故事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6
6.2折
¥
5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冀晖译;[英]梅兰妮·克莱因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93228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31143947
上书时间2024-11-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1882—1960)英国有名儿童心理学家,儿童精神分析研究先驱,被认可为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很有贡献的心理学家,有“客体关系之母”美誉。克莱因的精神分析工作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拓展,同时她也以独特的研究与观点对弗洛伊德理论的适用范畴进行了拓展,并以其极具性的思考分析系统影响了精神分析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学领域,她抢先发售探索到理解婴儿早期心理行为的途径,并将精神分析关注的重点从“驱力”转到“关系”上,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提出的客体关系理论影响甚至改变了心理学,至今她的许多思想已经纳入主流精神分析思维,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甚至发展出“后克莱因派”,可见其著述的影响力之大。梅兰妮•克莱因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代表作有《嫉羡与感恩》《爱、罪疚与修复》《儿童精神分析》《儿童分析的故事》《梅兰妮•克莱因的七堂精神分析课》。
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次面谈(周一)
第二次面谈(周二)
第三次面谈(周三)
第四次面谈(周四)
第五次面谈(周五)
第六次面谈(周六)
第七次面谈(周一)
第八次面谈(周二)
第九次面谈(周三)
第十次面谈(周四)
第十一次面谈(周五)
第十二次面谈(周六)
第十三次面谈(周一)
第十四次面谈(周二)
第十五次面谈(周三)
第十六次面谈(周四)
第十七次面谈(周五)
第十八次面谈(周六)
第十九次面谈(周一)
第二十次面谈(周二)
第二十一次面谈(周三)
第二十二次面谈(周四)
第二十三次面谈(周五)
第二十四次面谈(周六)
第二十五次面谈(周一)
第二十六次面谈(周二)
第二十七次面谈(周三)
第二十八次面谈(周四)
第二十九次面谈(周五)
第三十次面谈(周四)
第三十一次面谈(周五)
第三十二次面谈(周六)
第三十三次面谈(周日)
第三十四次面谈(周一)
第三十五次面谈(周二)
第三十六次面谈(周三)
第三十七次面谈(周四)
第三十八次面谈(周五)
第三十九次面谈(周六)
第四十次面谈(周四)
第四十一次面谈(周三)
第四十二次面谈(周四)
第四十三次面谈(周五)
第四十四次面谈(周六)
第四十五次面谈(周日)
第四十六次面谈(周一)
第四十七次面谈(周二)
第四十八次面谈(周三)
第四十九次面谈(周四)
第五十次面谈(周五)
第五十一次面谈(周六)
第五十二次面谈(周日)
第五十三次面谈(周一)
第五十四次面谈(周二)
第五十五次面谈(周三)
第五十六次面谈(周四)
第五十七次面谈(周五)
第五十八次面谈(周六)
第五十九次面谈(周日)
第六十次面谈(周一)
第六十一次面谈(周二)
第六十二次面谈(周三)
第六十三次面谈(周四)
第六十四次面谈(周五)
第六十五次面谈(周六)
第六十六次面谈(周一)
第六十七次面谈(周二)
第六十八次面谈(周三)
第六十九次面谈(周四)
第七十次面谈(周五)
第七十一次面谈(周六)
第七十二次面谈(周一)
第七十三次面谈(周二)
第七十四次面谈(周三)
第七十五次面谈(周四)
第七十六次面谈(周五)
第七十七次面谈(周六)
第七十八次面谈(周一)
第七十九次面谈(周二)
第八十次面谈(周三)
第八十一次面谈(周二)
第八十二次面谈(周五)
第八十三次面谈(周六)
第八十四次面谈(周一)
第八十五次面谈(周二)
第八十六次面谈(周三)
第八十七次面谈(周四)
第八十八次面谈(周五)
第八十九次面谈(周六)
第九十次面谈(周一)
第九十一次面谈(周二)
第九十二次面谈(周三)
第九十三次(最后一次)面谈(周四)
结语
内容摘要
《儿童分析的故事》一书是克莱因的经典心理学著作。在克莱因的精神分析著作中占有特殊地位,可以说是深具创造性的一部作品,是探究儿童精神分析技巧不可多得的必备书籍。在本书中作者通过记述与分析一名十岁男孩长达四个月的心理咨询历程,并对儿童的画作、游戏、语言联想和梦境进行分析来把我儿童的心理。本书还如实展现了克莱因的分析技巧,至今仍然非常实用和有效,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中必备的工具书之一。本书说明了她在分析当时的理论概念,并尽可能忠实地呈现实务工作与理论观点。文中更揭露了许多崭新的想法,克莱因的这部最后著作,可以说是深具创造性的一部代表作,更是探究儿童精神分析技巧不可多得的书籍。
主编推荐
梅兰妮•克莱因是20世纪很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她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梅兰妮•克莱因是儿童精神分析研究先驱,有“客体关系之母”美誉;有爱才有罪疚感,有罪疚感才会修复爱与情感,唯有真正懂得情感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