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成全解论语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4.5
5.0折
¥
49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张其成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91709
出版时间2017-06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9元
货号31574655
上书时间2024-11-1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第一元典,也是儒学的奠基之作,这部作品满怀人文精神和人伦哲理,为我们展开一幅充满人性光辉的图景。而孔子则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张其成全解论语》是张其成先生多年讲解《论语》的心得体会。作者认为,《论语》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体现了孔子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骨气和担当,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有志于国学的读者,开启中华民族智慧的大门,进而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发。学习国学就是修心的过程,期盼人人都能拥有幸福和谐的人生。
作者简介
张其成,有名国学专家,养生专家,非遗“张一帖”医家第十五代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专家。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学课程特邀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人民政协讲坛特聘教授,靠前易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专委会理事长,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靠前儒学联合会理事。
目录
导 语 / 001
关怀天下的学问 / 001
半部《论语》治天下 / 003
我缘何发愿全解《论语》 / 006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 007
《论语》是什么时候谁写的 / 016
关于《论语》的版本传承 / 017
关于《论语》的历代注疏 / 019
《论语》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 020
《论语》的核心思想 / 021
《论语》与思想史背景 / 021
《论语》与伦理思想 / 024
《论语》与教育思想 / 027
《论语》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 028
《论语》的人生启示 / 030
事业从“五伦”做起 / 030
为政以“德行”为先 / 033
处世以“中庸”为准 / 035
学而第1 / 038
为政第二 / 059
八佾第三 / 079
里仁第四 / 098
公冶长第五 / 114
雍也第六 / 133
述而第七 / 151
泰伯第八 / 173
子罕第九 / 187
乡党第十 / 210
先进第十一 / 226
颜渊第十二 / 246
子路第十三 / 263
宪问第十四 / 282
卫灵公第十五 / 309
季氏第十六 / 329
阳货第十七 / 339
微子第十八 / 355
子张第十九 / 365
尧曰第二十 / 378
后 记 / 388\"
内容摘要
本书是国学专家、易学专家张其成教授唯一一部全方位解读《论语》的书,凝聚了他十余年研究《论语》、感悟《论语》的心得体会。本书以立足于原典、关怀当下的视角,逐字逐句、深入浅出地解读《论语》,通过本书可以鲜活地感悟孔子博大精深的智慧,古为今用,从中找到自己心灵的家园和立身处世的智慧。这是一本人人都爱看、都看得懂,并能学以致用的《论语》通俗读本。
读《论语》,可以领略圣人的胸怀与志向!
读《论语》,可以参悟“一以贯之”的天人之道!
读《论语》,可以臻入内圣外王的至高境界!
精彩内容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如果抛弃了仁,那还怎么成就名声呢?“恶”就是何、哪里、怎么的意思。孔子和老子在这里又不同,老子是无名、无极
、无功、无利、无为,而孔子说过“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他担忧的是自己死了以后没有名声。孔子主张成名,老子要无名,矛盾吗?有句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很多人说孔子是积极的,老子是消极的,这种观点不对,仔细看来,两个人说的是一
回事的两个阶段。“名”实际上是一种约束力,孔子说“成名”是“必也正名乎”,不像现在的人为了出名什么事都敢做。孔子是要正名、正名分,求的是一
种正名,具有一种约束力,君子出名了,就必须按照君子的标准来做,传道就要知道、行道、践道,儒家的意思是自己要做到,一定要身体力行,这是儒家最
基本的原则。所以求名有其积极的意义,因为求的是正名。老子又说无名,其实无名就是最大的名,道家认为人最渺小,要跟天地融为一体才能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追求“无名”就是要与道融为一体。“正名”与“无名”讲的都是修道的事。有人打了一个比方,儒家、道家、佛家好比公共汽车,儒家第一站下车,道家第二站下车,佛家在终点站下车,这个比喻有道理,但也
不太确切,其实儒家下车的第一站,也是人生的终点站了。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无”通“勿”。做一个君子,千万不要在“终食之间”违背了仁。“终食之间”就是匆忙之间,忙乱中就违背了仁。“终食”的本意就是一顿饭,吃完一顿饭的时间。君子千万不要在一顿饭的时间离开
仁德,片刻之间都不能违背仁德。“造次”就是匆忙之间,在匆忙之间也一定要“于是”,“是”就是“这”,在这里就是指“仁”,在匆忙之间也要守住仁
,在颠沛流离中也要守住仁,片刻都不能离开。
顺便翻看一下第十三篇《子路》篇,有一句话非常有名,《子路》篇的第九章也讲到了富贵:“子适
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里也讲了富的问题,孔子不是不讲富。“子适卫”,孔子到卫这个地方。“冉有仆”,冉有跟从他。孔子说:“庶矣哉!”人口很多啊!冉有说:“既庶矣,又何加焉?”人口已经能够很多了,进一步该怎么做呢?孔子说:“富之。
”使之富裕。战国时判断一个国家有没有实力的标准,首先就是看人口多不多,先要求数量,然后求质量。人口已经很多了,还要做什么事呢?孔子告诉他,你要让他们富裕。然后冉有又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如果已经富裕了,那下一步又该怎么做呢?孔子说:“教之。”就是要教化老百姓。
治理一个企业常常也是一样,第一步的发展要员工多,员工多了之后,下一步要“富之”,让员工收入提高,那样员工肯定很喜欢这个企业。但是,接下来你会发现,人的欲望是很难满足的,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不端的事情,所以再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教之”,要教育员工。一个企业要可持续地发展,比使员工富裕还重要的就是要教育他们。如何教育呢?就是用儒家的精神来教育,教育员工精神上要贵。如果一
个人没有道义,那么富与贵就像浮云,是不值得去追求的。
《大学》中有几句话:“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仁者的财是用来使身体发达的,现代人却是“年轻的时候用身体换钱,年老的时候用钱换身体”,结果换不回来了。
“仁者以财发身”,身不仅仅是指身体,还指精神。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修改了四次:第一次的时候,说生理健康,生理上没病叫健康;第二次的时候加上了心理健康,后来发现只是身心健康还不够;第三次的时候加上了“适应社会的能力良好”,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健康;第四次的时候,发现还不够,一个人虽然能适应社会,但是他“缺德”也不行,所以又加上了“道德健康”。WHO对健康下的定义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道德健康。所以“身”至少包括了形体、精神两大方面。
P102-10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