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学与明治维新
  • 儒学与明治维新
  • 儒学与明治维新
  • 儒学与明治维新
  • 儒学与明治维新
  • 儒学与明治维新
  • 儒学与明治维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儒学与明治维新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8.8 5.0折 58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小岛毅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9464233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31452651

上书时间2024-11-11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小岛毅,1962年生,日本东京大学人文社
会系研究科教授,主攻中国思想史,尤其
是宋代朱子学。近年锐意于公众史学,尝
试从东亚视角和中日交流角度来讲述日本的历史,相关代表作包括《近代日本の陽明学》《父が子に語る日本史》《父が子に語る近現代史》《儒教の歴史》等。



目录
简  目
前 言  1
1 支撑明治维新的思想
朱子学、阳明学在日本的接受与幕末维新:学史为鉴  7
源自中国的志士思想  15
江户时代对儒教的接受:以冈山为例  23
保科正之及其同志:江户儒学的黎明  44
2 朱子学传入日本
日本朱子学的形成:从文化交涉学的角度探讨  55
日本对朱子学、阳明学的接受  66
五山文化研究导论  85
梦窗疏石私论:超越怨亲差别  106
3 东亚之中的日本
日本古代史之省思:从东亚角度探讨  131
日本与中国  137
从丰臣政权出兵朝鲜考察日本外交的狭路  141
所谓东北亚交流圈:从王权论的角度探讨  161
中华的历史观:以春秋学为中心  179
后 记  202
出版后记  204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部简洁明快、观点新颖的日本儒学小史,按主题收录了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小岛毅面向公众的多篇普及类文章。作者从思想史、政治史和文化交流史等角度,阐述了中国唐宋以来的儒学对日本中世、近世产生的深刻影响,指出明治维新得以成功开展的历史前提,正是儒学精神所提供的重要思想资源。

主编推荐

中国的儒家思想不仅塑造了古代日本,也为日本开启代之路 从儒学角度,打开理解日本历史的新思路: 日本与儒学有怎样的因缘? 中国的儒学在日本历史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在日本迈代的道路中,朱子学和阳明学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出自《春秋》的“尊王攘夷”,为何成为日本维新志士们的口号? 从历史角度,客观公正反思日本外交政策: 千年来在与中国的交往中,日本为何前恭而后倨? 因为对中日交流的历史缺乏认知而对中国抱有感,岂不是夜郎自大、仰天而唾?



精彩内容
前言
明治维新是什么呢?
对于生活在日本的我们,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最流行的标准答案,大概是“为了挣脱古代以来的旧体制、建立西式近代国家而做出的一系列变革”。有国民作家之誉的司马辽太郎在《坂上之云》(1968—1972年连载于《产经新闻》)等作品中,也表述过如此看法。当时正值“明治百年”,自民党政府(佐藤荣作内阁)还组织过一系列歌颂明治维新的盛大活动。
但真是这样一回事吗?
近年,学界内出现了如下的种种见解,并逐渐形成共识:“学校制度能在明治时代顺利普及,得益自江户时代所奠定的基础”(辻本雅史)、“江户时代研究学问的环境和方法,成为维新志士政治评论的土壤”(前田勉)、“明治时代以来儒教渗透至全社会”(渡边浩)、“明治维新是一系列机缘巧合下成功的革命”(三谷博)、“江户幕府中已有具备西式外交手腕的优秀人才”(真壁仁)、“就长崎的兰学而言,当时对西洋近代科学的吸收已达高水平”(广濑隆)等。至于“江户时代已现近代思想之萌芽”,早自丸山真男已有所主张,近期则有苅部直为之揄扬。此外,一些非难萨长藩阀政府的自以为是、解构“明治维新”这尊人为制造的偶像的一般书籍,也在陆续出版。
本书在赞同这些观点的同时,将以稍微不同的角度来考察明治维新:时期上并不限于江户时代,而是往更古老的年代追溯,以梳理儒教在日本历史上的角色。诞生在这座列岛的政治组织(从前的教科书称作“大和朝廷”,现在的教科书则称作“ヤマト政权”a),在以“日本”为号、缔造一个独当一面的国家时,所参照的是作为世界中心的邻国唐朝。通过效法唐的政治秩序、社会组织,日本在8世纪初大体完成了所谓“律令国家”的建设。而教科书中未曾明言的是,让中国设计出律令制度的理念,正是儒教思想。日本人与儒教的因缘,首先始于对国家体制的接受。
此后,中国的儒教随着宋学(朱子学正是其中一派)的登场而发生了变化。儒教在继续作为政治、社会之根本的同时,变得日益重视个人的人格修养。13世纪由宋传入日本的禅宗,引入朱子学的知识,将其当作僧侣教养的一部分。17世纪的江户时代,朱子学从禅宗寺院独立出来,紧接着在儒教之中也出现了批判朱子学的思潮。到19世纪,由于教育设施(藩学等)的设立,儒教教义的内容在武士之间广泛渗透,使他们孕育出改革国政的大志。此为明治维新的思想资源。
笔者所使用的思想资源,其语义是“在酝酿某种思想时所使用到的材料”。就此而言,它与“起源”和“影响”等词意趣迥异。毕竟从语感上讲,前者是以上游向下游的运动来比喻时间上由前到后的必然发展;后者则是指在既有事物上附上外来之物。至于“思想资源”则并非如此,是指该思想在形成过程中不可欠缺的质料。
职是之故,笔者无意主张“明治维新是基于儒教教义的政变”。明治维新从名义上讲是根据日本自古以来的神道而施行的王政复古,而就其实质而言,则是效法西方列强而推行的国家建设。可是在纵观自遣唐使以来中国文化输入日本的历史后,笔者不免感到,明治维新“做的是同样的事”。乃至当下的社会,也是受“世界标准”(globalstandard)这个奇怪词语的左右而在发生转变的,这不禁令人想起我们昔日走过的老路。
总之,通读本书之后,读者诸君对儒教的认识和对明治维新的看法倘能略有改变,笔者将不胜荣幸。
1、支撑明治维新的思想朱子学、阳明学在日本的接受与幕末维新:学史为鉴朱子学和阳明学,都是在中国诞生的儒教流派。
以活跃于公元前6—前5世纪的孔子为始祖的儒家思想,经过和墨家、道家、法家诸学派的对立、论争,在公元前1世纪到1世纪期间,逐渐巩固了其作为汉帝国御用学问的地位。基于被称为“经书”的神圣典籍,以及被称为“纬书”的新出文本群,一门具备思想体系的学问——儒教成立了。接下来,在经历儒教内部的对立(主要是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之间围绕经书文本产生的对立)后,到7世纪的唐初,朝廷颁布了《五经正义》这部标准注释集,试图实现教义的一统。
重视“仁义”的朱子学的诞生
虽说如此,随着唐帝国实力的衰退(或者说与其实力成反比的是),思想界再次活跃起来,在儒教教义方面也出现新的见解,领导者之一是著名文人韩愈。韩愈推崇孟子,认为他是孔子的正统继承人。韩愈还认为到当时为止的儒教偏向于外在的礼,为此强调要重视内在的部分,要重新评价孟子所提倡的仁义。
到韩愈身后三百年的11世纪后期,这一趋势日益显著。此时已是赵宋的天下,著名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作为多才多艺的文化人而闻名于世的苏轼,都曾引领一时潮流,不过最终则是程颢、程颐兄弟一派的学说成为主流,这一脉下嗣后还有朱熹出现。他与孔子、孟子等人并肩,得到“朱子”这一敬称,朱子学即成于其手。
“理”与“气”相结合的世界观
朱子学认为,构成世界成立之原理是“理”(日语中“原理”一词也受其影响)。理本身没有形态。而世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本于理、将理内在化后才得以成立的。构成这些存在物的是阴阳五行的各种组合,而其核心则是“气”。气是中国自古就有的概念,但朱子学的意义在于,将气与理结合起来组织论述,描绘出精致的世界图景。
朱子学还认为,人类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气的汇集,而理为其内在。至于理的具体内容,则包含对双亲的孝、对君主的忠这些伦理上的道德准则。它们的存在与自然法则一样,并非出于个人意志的规定。根据朱子学的解释,某人会不孝、不忠,是因为他在邪气(欲望等)的妨碍下,看不清从而偏离了内在于自身的本来之理。
因此,就思想史而言,朱子学的特点在于比汉代儒教更加重视个人内在的修养。虽然汉代儒教绝非轻视这一方面,但朱子学者正是如此看待前者的,特别批评前者对纬书的利用,认为这是脱离孔孟本意的邪道。在经典解释方面,朱子学者极力清除纬书来源的解释,同时鲜明地倾向于诉诸读者本身的主体性。程氏兄弟盟友张载所主张的“为万世开太平”的气概,以及据说是张氏之师、堪称王安石前辈的改革者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精神,共同构成了这些学者思想的核心。他们就是出身于士大夫阶层,以科举(选拔高级官僚的考试)为目标,充满经世之志的一群人。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