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管理思想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5.2
4.5折
¥
7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楚红丽|
出版社中国经济
ISBN9787513678018
出版时间2024-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32170053
上书时间2024-11-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楚红丽,管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学视野中的学校领导与管理、中华传统文化与教育管理哲学、中国传统教育管理学、东西方领导哲学与学校管理实务、家庭与社会教育管理、中国式学校营销与品牌管理等。
出版多部专著与教材:《学校营销:赢得竞争的定位与推广》《教育经济学基础》《教育行业服务营销与品牌管理》《校长如何营造育人文化》《中国教育管理哲学》《国学视界中的学校领导与管理》《教育领导的艺术:解脱烦恼与安定身心》等。
目录
第一章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之“理”:天人合一
第二章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之“理”:德礼合一
第三章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之“理”:心性合一
第四章 中国式教育管理:为善为公为安
内容摘要
本书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之“理”出发,讲述了适用于家庭教育管理、学校教育管理、社会教育管理的通用道理,包括“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之天人合一之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之德礼之治,以及“修心炼性明心见性”之心性之治等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古圣先贤对本体的回归,是对万事万物本源的本质性认识,是对管理真相和规律的印证和总结,这些管理之理更是让社会风气变得更加淳朴、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道理,所以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之理来梳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管理的底层逻辑是相当适切和妥当的,对国内相关研究者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全书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之“理”,系统梳理了中国式教育管理为善为公为安的底层逻辑。
精彩内容
编写说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我国发展面临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多。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有利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因此,深入研究阐释“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大部署,深入阐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重大原则,准确解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重点任务,深入阐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所著的“中国经济新发展阶段”丛书是国内第一套以“中国经济新发展阶段”为主题的丛书,本套丛书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新动力、更高水平开放,深入研究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力,以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问题,对于我国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等重大举措具有参考作用。该套丛书是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其延续选题《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研究》已获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本书也是该丛书系列的延续选题,也已获得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这两个选题分别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两大方面,即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讲话精神,系统研究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趋势、新特征,锚定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目标,明确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重点和路径选择,并聚焦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中小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数据安全治理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提出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完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支持体系的相关建议。
本书内容翔实、结构合理、成果丰富,具有较强的战略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研究参考价值。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研究前言前言
当前,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趋势越发明显。一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入产业深耕、赋能发展的新阶段。先进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等应用日趋广泛,产业数字化进一步提速,数字技术应用从企业采购、销售、售后服务等通用外包业务转向研发、制造等行业专属流程环节,促进制造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流程、企业管理,乃至用户关系都呈现出智能化趋势。二是工业互联网成为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大规模敏捷柔性制造和个性化定制日益成为主流制造范式,生产组织和社会分工向网络化、扁平化、平台化转型,催生一批驱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三是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助推制造业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通过精准测量和采集能耗、碳排放等实时数据,制造业企业可以实现精准预测需求、设备远程监测和能耗管理,逐步降低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原料、能源等损耗及减少碳排放,在降本增效中更加有效地落实节能减排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
紧紧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我国制造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方面已取得长足发展。一是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23年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622%、796%。153家全球灯塔工厂中,位于中国的灯塔工厂达到62家,超过总量的40%。二是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培育的有影响力的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超过340家,其中遴选跨行业跨领域平台50家,且已经全面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平台连接工业设备超过9600万台(套)国务院新闻办国新办举行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EB/OL\\](2024-01-19)\\[2024-03-31\\]http//wwwsciogovcn/2024/33202/indexhtml,服务工业企业数量超过160万家,全国面向特定行业和特点场景的工业APP数量突破65万个。“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纵深推进,建设项目超过1万个,覆盖20多个重点行业。三是中小制造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速推进。《2021年中小企业数字化指数报告》显示,制造业等中小企业综合数字化程度更高,处于第一梯队。四是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已建成开通5G基站3377万个,总量占全球超过60%,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05亿户,5G应用案例超过94万个,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184亿户,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5亿户家庭的能力。五是数字化促进制造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例如,华为云贵州数据中心在满负荷运行情况下,每年可节省电力10亿度,减少碳排放81万吨国务院新闻办国新办举行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EB/OL\\](2024-01-19)\\[2024-03-31\\]http//wwwsciogovcn/2024/33202/indexhtml。
但也应看到,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面临不少短板和现实困难。一是芯片、传感器、工业软件等关键“卡脖子”技术问题依然突出。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核心工业软件自主可控能力不强,在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等中间品制造方面依然短板突出,制造企业对关键技术和工艺数据缺少足够积累。二是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相比于采购销售等通用环节,制造企业研发生产等专业环节数字化初始投入大、投资专用性强、转换成本高,投资收益并不十分明确,回收周期可能较长。目前,很多传统制造企业仍在使用传统的业务条线化管理模式,大量传统机械化和自动化装备数字化改造难度大、工业软硬件装备供给能力不足,工业系统平台接口形式多样、标准不统一,对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不够,再加上工业装备自动化改造投入资金大、效果不明显,使得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有些企业还担心核心数据存在泄露风险,特别是中小企业仍面临“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等难题。调查显示,2021年有90%的企业发生过数据泄露事件,企业平均每起数据泄露事件成本高达424万美元。三是开展数字化转型缺乏有效的生态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试错成本较高,投资失败风险较大,增加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费用投入不一定会带来数字化转型成效的明显提升。此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效缺乏科学客观的衡量“标尺”,缺少横向对标的条件及机制。中小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通常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资金投入捉襟见肘的困扰,还普遍缺乏数字化转型领域的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缺少互补性技术和互补性资源,促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制度环境也有待完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十四五”时期,我国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将呈加速融合趋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软件自主可控进程加快。面对外部科技封锁和贸易限制,建设制造强国、加快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自立自强能力显得尤为迫切且必要。一是加快数字科技的高水平自立自强。重点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力度,提高工业软件、智能制造设备等关键部件的自主供给能力,建设智慧智能供应链,促进网络协同制造,提升产业链韧性和供应链竞争力。二是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围绕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兴融合型技术领域,面向制造行业需求,打造可用性强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培育一批“灯塔工厂”“智慧工厂”和产业园区。三是持续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聚焦设备互联互通、数据创新应用、设备平台安全等关键领域,布局一批数字化示范标杆项目,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或有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加快“5G+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广。四是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组织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实施中型制造企业智能化示范工程,为中小企业提供成本低、见效快、实用性强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广一批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五是强化新型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深入实施5G等新技术行业应用“十百千”工程,加快重点行业5G全连接工厂建设,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云网协同发展。
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亟须从财政、金融、产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逐步形成一套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完善对制造业数字化技改创新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财税对制造业数字化技术改造的奖补和减免力度。用好留抵退税制度支持数字化技术改造投入,支持企业用足工业转型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类政策性基金。扩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政府采购,鼓励市场主体广泛参与,提高投资效率和技术先进性,形成政府与企业共促数字化转型的合力。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以产业投资基金或引导基金、债权融资等方式,支持制造企业加快“上云用数赋智”。鼓励创新投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以及商业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以股权、债权及其组合等多种方式满足制造企业设备更新升级、软件系统开发、技术改造等投融资需求。支持金融机构提供知识产权和数据资产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服务,探索建立基于生产数据的征信系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是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安全行动。强化分类标准引领,加快制定工业网络协议、数字工业装备外联接口、工业控制器协议、工业仪器仪表数据、工业软件数据开放共享等国家统一标准,推动工业设备标准互联互通,推动工业设备接口互认、协议兼容。制定分类指导的扶持性产业政策,完善智能制造国家标准体系,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和数据开放共享。制定统一的工业大数据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和数据开放共享,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护体系。
四是加强数字化技能培训和人才培养。推进数字化转型领域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人才示范基地和人才培训平台建设,进一步改进数字人才培养培训方式,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推动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的智能制造学科建设,建设一批产教深度融合的数字经济教学和实践基地。搭建数字化终身学习教育平台,开展数字技能与素养全民科普活动,及时发布数字化新职业标准,引导教育培训系统培养市场需要的数字化技能人才,利用数字技术赋能高质量充分就业,引导平台企业发挥对就业增收的促进作用。
五是探索建立数字化转型支持政策评估机制。帮助制造企业科学评估数字化发展现状,引导其制定合理化的转型方案,依法依规维护市场秩序,打击数字化方案供需市场中的欺诈或寻租行为。着力培育专业数字化评估咨询中介机构,探索建立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行专业诊断,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估量查,助力解决行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六是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机制和安全监管体系。在国家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下,推进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和市场化流通交易,开展数据确权体系研究,完善数据确权、登记、交易、定价等制度安排,提升数据流通的配套服务能力,加快构建工业数据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体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