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十年沧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九十年沧桑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63.8 6.5折 9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静吾|编者:张宏锦//张宏改//任德东|

出版社群言

ISBN9787519309428

出版时间2024-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32192902

上书时间2024-11-05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静吾(1900—1998),原名张凝,字静吾,河南巩县人,中国著名医学教育家,河南现代医学奠基人之一,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创始人之一,原河南医学院副院长。曾任第一届、第四届河南省政协委员,第五届、第六届河南省政协常委,民盟河南省委第五届、第六届副主委,历任河南省科联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理事等职。张静吾一生致力于医学教育,为河南省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录
一、我的家族
二、我的童年
三、求学时期
四、回国后
五、跻身于医学教育
六、几经周折十年门诊
七、恢复职务后
八、在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建议
九、幸福的晚年
十、几首打油诗
十一、回顾
附录
  一代宗师——忆恩师张静吾院长 张效房
  深切缅怀老院长张静吾教授 吴逸明
  纪念河南现代医学奠基人张静吾先生诞辰120周年 姜鹏
  张静吾在贵州安顺军医学校——摘自张丽安著《张建与军医学校》
  走近张静吾教授——忆河南医学院学习岁月李光辉
  我父亲心目中的张静吾老师 丁一凡
  “世纪老人”话今昔 冯小霓 屈芳
  潭头蒙难记 张宏中
  忆岳父张静吾 任德东
  从父亲的一件珍藏品说起 张宏锦 张宏改
  永远善良美丽的母亲 张宏时 张宏锦 张宏改
  《九十年沧桑》读后 翟平安
  张静吾先生纪念碑文——登载于1998年11月28日《河南日报》李铁城
  张静吾故居
  张静吾年谱 李铁城
  张静吾——摘自《中州名人录》 党春直 邓莹撰稿
  张静吾——摘自《薪火集·河南大学学人传》 张振江
后记

内容摘要
 《九十年沧桑》是张静吾先生的自传,再版后又增添大量照片以及家人、同事、学生的纪念文章。张静吾先生从未放弃医学事业,将自己的知识和热忱投入了神经病学的研究和临床治疗。
80岁高龄时仍积极为医学院的改革、发展提出规划与设想。

精彩内容
 河边垂柳知春早,高山劲松能傲寒。
俯仰万物皆更新,满腹沧桑谁共言。
这四句韵语,是我1984年春季在河边散步时一时感
怀所谓。只缘我身历清王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一生饱经忧患,一直等到晚年打倒“四人帮”后才得以幸度晚年。一
生学习、生活、工作和思想各方面皆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又想到我家晚辈散处四方,其中有的多年甚或数十
年不获一见,家族中现以我年事最高,我有责任把我家往事和我的一生经历择要记述下来,以备晚辈了解。以上是我动笔写回忆录的最初动机。后来,《河南文史资料》编辑部的同志得知此事,与我商量将它发表。我本来想,一生道路坎坷,学问事业两无所成,没有发表的价值。可编辑部的同志一再催索,盛情难却,便将回忆录粗略地加以增删,并结合先前那四句顺口溜取了现在这个题目。
一、我的家族我家祖先原住在黄河北岸温县的西流石村。据说是以水运为业。我叔祖曾到该村续过家谱,现在该村多数仍是姓张的。我家迁过黄河,住在巩县兴仁沟。此沟位于洛河人黄河之口的东边,村口即是洛河东西渡口。至于何时由温迁巩,现在已无法说清楚了。估计约有二百多年了。据说迁巩后仍以水运为业。当时既无火车,更无轮船,水上交通运输主要
是靠木船。据老人谈,当时木船的航线是上自洛阳,下至济南。我家的船是有名的一条大划子,人称为螯划子,言其大也。因业运,家庭逐渐富裕起来,后因管理不善,家教不严,遂致家境中落,兄弟们就分了家。分家后以我曾祖父这一支最穷。
曾祖父有二子,一为我祖父张文彦,一为叔祖父张文光。我祖父可能是个屡试不第的文人,没什么职业,又因家计困难,不得不设法谋生。因此,就在县衙门附近设书摊当代书,代替别人写信、写状子。每日背着小钱褡,早出晚归,以些微收入维持家庭生活。他有一男三女,而耕地只有二三亩,其生计困难可想而知。
(一)我的父母我母姓高,老家在巩县神堤村,后亦迁兴仁沟,家境贫寒,四岁即丧母,无兄弟姊妹,是在其舅父家长大的。因穷,我外祖父未再娶。说也奇怪,我外祖父及我舅爷都是从事水运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也是自然之理,又因工作相同,彼
此就容易认识,就容易结成亲戚。
我母到张家后很能过穷苦生活,养儿育女外,家务操劳,受累受苦,直至我父留日回国后,家境始逐渐好转。在艰苦的岁月中,未闻我母口出怨言,总是勤俭持
家,终日操劳。这样就使我父在外工作无后顾之忧。
我父名张镜铭,号雯若,按族中排辈名张清川。据我回忆,他身体并不强壮,很像旧社会所说的文弱书生
。他是自幼读书,考取了秀
才,后因连丁父母忧不能参
加省会考试。专制时代,尊重孝道,凡丁父母忧者三年不准参加考试。然家计不裕又不能坐待,只好受开封某家之聘,当私塾教师。待至清朝末年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深知非刷新政治图强不可,就仿照日本维新办法,从事培养各种建设人才。
从秀才举人中选拔人才,官费送往日本、保定和北京学习专业知识,用以维新图强。当时,北京和保定已创办了各种学堂,即所谓新学。
这种培养人才办法行之于各省。我县被选送赴日留学者有四人,即王敬芳、张仲友、宋景裕和我父。除我父为秀才外,余皆为举人。我父到日本后人东京文学院师范科。据说这所学校是日本人专为中国留学生办的。
P1-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