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1.4 4.5折 ¥ 4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编者:靳苗苗|责编:董良敏//吴梦捷
出版社文化艺术
ISBN9787503969072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1283841
上书时间2024-11-04
前 言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一门独立的舞蹈艺术门类,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历程。在一代代舞蹈理论研究者、舞蹈教师及舞蹈演员孜孜不倦的实践、记录与提升下,他们始终不渝地站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精神和审美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了典型化的学术理论体系和科学化的舞蹈教学体系。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从无到有,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进行着自我革新和调整,遵循着根性意识,从民间来,却亦非“原生”风格,终形成了以民间文化为本,提炼民间舞蹈形态规律,展现专业舞蹈审美的艺术化表达。不同时代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始终秉承教育教学的责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思考和编写能够培养出具有扎实民间舞蹈风格技术和极致表现力的舞蹈高等人才的教材。
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建设上,音像教材、文字教材的整理与撰写从未间断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探索更是从未停止。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后,以盛婕、彭松、李正一为首的老一辈舞蹈教育家在各民族地区艺术家的支持下,整理出了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藏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和朝鲜族舞蹈五部教材(内部)。1978年,北京舞蹈学校升格为大学,以许淑英教授为代表的舞蹈教育家将“元素教学”的概念引入课堂,完成了大学教材的基本构架,形成了涵盖五大民族、八个地区舞种的民族民间舞教材框架,即汉族(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鼓子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山东海阳秧歌)、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舞蹈教材。1987年,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正式成立。又经过了十多年的实践积累和记录,《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经过几代教师的打磨和推敲,将五大民族、八个地区的舞蹈教学内容科学系统地呈现给了每一位舞蹈工作者。
傣族和苗族舞蹈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百花园中绚丽多彩的两枝,以风格独特、舞姿多样、节奏丰富、韵律性强等特点,深受广大舞蹈艺术工作者的喜爱。实际上,傣族和苗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编创和表演活动已开展多年。近年来,在国内各大舞蹈比赛中,也能看到许多优秀的傣族、苗族风格的舞蹈作品不断涌现。但是在繁荣中我们也发现了问题,舞台作品的风格趋于单一、教学教材过于简单或者欠缺、地方原汁原味的舞蹈面临失传的危机等,都成为舞蹈艺术工作者所要面对的十分严峻的现实问题。于是,建立有代表性的、科学的、系统的傣族和苗族民间舞蹈教材,让可贵的原生态的舞蹈内容得到进一步整理和提炼,同时让学生得到扎实的风格舞种的基础训练,促进舞台作品风格和内容上的丰富性,就成了舞蹈教育工作者肩上的重担。
民间—课堂—舞台,扎实的民间舞课堂教学永远是田野与舞台之间的桥梁,更是让学生成为演员的阶梯,阶梯越稳固,发展空间也就越广阔。目前,针对傣族舞蹈的教学内容,已有多位专家和老师对其舞蹈形式与内容进行了深入的采集和整理,并形成了专业、规范、颇具风格的舞蹈教材。例如,刘金吾、苏天祥、马文静、段建兰整理的《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丛书·傣族舞蹈》,岳亚明、黄自新编著的《傣族舞蹈教程》,马文静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系列教程中编写的文字与音像教程《傣族舞蹈(女班)》。这些都是云南地区民间舞蹈专家根植于自己生长的土地,倾注深情并且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傣族舞蹈教材,饱含民间艺术家对艺术及教材的独到认识和理解。
傣族是一个依水而居的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民俗文化使傣族舞蹈散发出鲜活的民俗魅力。正如于平先生所说,傣族舞蹈是中国舞蹈生态“五色土”中重要的一抹色彩,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身体训练价值。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傣族舞蹈教学是在2003年开始次实践课程的,聘请岳亚明老师为客座教授,向2002级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表演方向的同学们教授傣族舞蹈的内容。后来又于2006年聘请马文静老师为客座教授,为2004级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表教合一方向和表演方向的学生教授傣族舞蹈,并完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系列教材的傣族舞蹈部分。从2003年开始,傣族舞蹈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表演和教育方向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从此,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基础训练从五大民族、八个地区舞种变为六大民族、九个地区舞种,形成了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舞蹈的教学基本框架。实际而论,到目前为止,傣族舞蹈进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教学课堂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无论是演员的培养还是舞台作品的呈现,均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其文化教学的可行性及身体训练价值的独特性,都是有据可依的。我从2004年开始教授傣族舞蹈基础训练课程,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不断学习、实践、探索着适合本科教育的兼具基础性和表演性的舞蹈教材。其间,我深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采风,向民间艺术家学习傣族舞蹈的风格和形态,同时从傣族舞蹈经典作品中汲取养分,融入自身对傣族舞蹈的理解,注入自己的审美认知,强化艺人风格,追求以情感和心态引领表演状态的组合内容,深入提炼适合高等舞蹈教育的傣族舞蹈教材,以满足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培养精英表演和教学人才的要求。
苗族是一个支系繁多、分布地广的民族,其中尤以贵州的苗族人口数量为庞大,支系多,音乐舞蹈也为丰富。我早接触苗族舞蹈是于学生时代表演的作品——《苗女》,苗族舞蹈质朴、粗犷的风格及“一顺边”的动态美感使我对其产生了好感,并期待更深入地走近它、了解它。此后,我利用苗族舞蹈素材编创了《苗家女》《绣女》《鸭子戏水》《水姑娘》等作品。特别是作品《水姑娘》,让我更进一步地认知了传统的苗族舞蹈,并将自己的创作想法与朴素古拙的苗族舞蹈进行了浪漫的碰撞,通过水的意象展现出我心中的贵州山水文化。这次创作经历拉近了我与苗族的心理距离,随后,我针对贵州苗族聚居区的代表性舞蹈进行动态提取和挖掘,具体以贵州黔东南地区的凯里、台江、雷山、丹寨为采风地点,多次与当地艺人进行访谈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非常多风格浓郁、文化含义丰富的原生态舞蹈,它们都是苗族人民情感和审美意识的身体言说方式,是伴随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艺术宝藏。因此,在这部教材的编写中,我不仅根据训练性的原则在具有代表性的苗族舞蹈中提炼有价值的训练元素,还收集和整理了“踩桥”“反排”“铜鼓”等在民间保存较好并由代表性艺人传授的风格性舞蹈组合,目的是希望能够尽量将苗族舞蹈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展现出来。
贵州和云南德宏都是开门见山的地方,苗族和傣族更是充满神奇与灵气的民族。大山赋予了苗人坚韧、务实的性格,河水赋予了傣人温柔、内敛的个性。我们有理由通过环境了解这个民族所创造的舞蹈。在数次采风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生活在这两片土地上的苗家人和傣家人有着像泥土一样质朴的、淳厚的性情,他们对脚下这块生养他们的土地充满了孩童般单纯的爱,他们有着悠久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又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创造了很丰富的文化。他们的一切都是这片土地给予的,包括歌唱、舞蹈,包括服饰、情感,甚至包括他们的一颦一笑。如果离开这片土地,他们就会少了根基,少了灵气,少了一种特别的生活美。尤其是他们的舞蹈,扎根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以其浓厚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打动着、感动着我们……
本书分为傣族舞蹈和苗族舞蹈两大部分,每个部分分别包含六章和八章内容,完成了从基本形态、基本动作、组合训练、短句训练延伸至综合训练组合的教材架构,遵循代表性、训练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原则。本书结合傣族、苗族民间舞蹈所特有的审美表现形式,从代代因袭的“千年跳一舞、一舞跳千年”的文化现象中传承民族文化意蕴,让学生们真切地感知傣族、苗族舞蹈的生命力。傣族舞蹈部分,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强调形态和神韵的配合,在“三道弯”的形态特征下,多样的手形、典型的舞姿展现出极致的曲线美,再配合动物性的神态模仿,形成了细腻、俊俏、谦和、优美的舞蹈风格。苗族舞蹈部分,我们根据苗族舞蹈“一顺边”的审美特征,总结出上身的“含、腆、摆、甩”,腿部的“颤、拐、端”及舞蹈中固有的基本体态和常用舞姿,并通过不同身体部位的组合训练,准确掌握苗族舞蹈质朴、古拙、粗犷且带有山野味儿的性格特征。
在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相对规范并具有再创造潜质的体系。我们提倡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有一个较自由的空间,例如,根据民族、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及其审美特点进行教学创新;根据需要自主选择、重组教材,使其在教学中体现教师自身的个性特色,同时又具备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业的普遍规范和标准。后,希望本书在借鉴前辈专家经验的基础之上,成为一部相对独立、具有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傣族、苗族舞蹈教程,成为民间艺术向舞台艺术转换的坚实桥梁。
.《中国民族民间舞傣族、苗族舞蹈教程》包括傣族、苗族舞蹈的历史概述、基本形态、基本动律、基本步伐、基本动作、基本舞姿以及训练组合,是对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语汇的加工整理,也是对原生态舞蹈的保护传承。本教材立足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本科教学,通过对原生态舞蹈动作语汇的收集整理,编排成适合于本科教学的训练组合和风格组合,以达到促进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准确把握动作语汇,辅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舞蹈演员的终目的。
《中国民族民间舞傣族、苗族舞蹈教程》立足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本科教学,通过对原生态舞蹈动作语汇的收集整理,编排成适合于本科教学的训练组合和风格组合,以达到促进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准确把握动作语汇,辅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舞蹈演员的终目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