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樟宜战俘营(1942-1945)(精)/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
  • 樟宜战俘营(1942-1945)(精)/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
  • 樟宜战俘营(1942-1945)(精)/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樟宜战俘营(1942-1945)(精)/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6.1 6.8折 68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R.P.W.海沃斯|译者:季我努

出版社重庆

ISBN9787229103583

出版时间2015-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409016

上书时间2024-11-04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1942年2月15日,英国驻新加坡的军队向日军投降。由于没有做好处理这么多战俘的准备,日军只能命令战俘们前往樟宜。这里意外地成了日军远东最大的战俘营——樟宜战俘营。这个战俘营为日军占领区提供了大量劳工,成了战俘中转站。虽然这里的管理相对比较宽松,但战俘与日军矛盾和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R.P.W.海沃斯编著季我努编译的《樟宜战俘营(1942-1945)(精)/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内容主要是写二战期间日军远东最大的战俘营——樟宜战俘营发生的一切。

作者简介
季我努学社,以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为职志,以蜚声国际的中国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张宪文先生为荣誉社长,以日本战争罪行研究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抗战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范国平为社长,在大陆与台湾的学术界、出版传媒界拥有会员、顾问近200名,并在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荷兰等国拥有留学生会员近30名。
学社整理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料已超过600万字,绝大多数为填补国内空白之作。 “季我努沙龙”在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城市同步举行,已经成为大陆影响力很大的高端学术讲座。
R.P.W.海沃斯,英国皇家陆军军官学院讲师,二战史研究专家。美国富尔布赖奖金获得者。著有《瑟堡之战》《二战中的欧洲》。

目录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1942-1945年 樟宜战俘营岁月
  关于樟宜战俘营的描述和观念
  本书之目的
  资料来源注释
  樟宜战俘营简介
第一章
  投降与囚禁:1942年2月15日
  新加坡的陷落
  新加坡投降
  囚禁生活的开始
第二章
  战俘生活初适应:1942年3月至8月
  从士兵到战俘
  马来亚战役的余烬
  对囚禁生活的初步适应
  食物与疾病的困扰
  念家之情
  铁丝网内的樟宜:战俘营终成监狱状态
  教育与娱乐
  盟军高级军官离开樟宜
  囚禁感想
第三章
  史拉兰战俘营广场事件
第四章
  樟宜:1942年9月——1943年9月(一)
  “战俘劳工团”的离开
  抵达樟宜
  营内调动
  樟宜的怪异之处
第五章
  樟宜:1942年9月—1943年9月(二)
  对未来的猜测
  健康与饮食:缺乏与对策
  接收邮件、与家庭联系
  日军与战俘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六章
  从缅泰铁路归来:1943年9月至1944年5月
  机场建设
  “内地”劳动队的归来
  日本人行为的变化
  斋藤少将的到来
  移押至樟宜监狱
第七章
  樟宜监狱:1944年5月——1945年9月
  樟宜监狱
  1944年圣诞节
  1945:最后一年
  1945年8月:日本投降
第八章
  结论:低头,但是没有卑躬屈膝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注释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内容摘要
 新加坡樟宜战俘营,是二战期间日军在东南亚地区所建立的最大的战俘营。它是作为日军修建缅泰死亡铁路的中转基地的身份而存在的,关押在这里的战俘被陆续地送去修建缅泰死亡铁路,这里成了他们的中转站。
季我努编译的《樟宜战俘营(1942-1945)(精)/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作者R.P.W.海沃斯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包括收藏于英国伦敦的公共资料办公室和澳大利亚堪培拉的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的大量政府档案,还包括大量战俘撰写的档案资料、回忆录和日记,记录了各国战俘是如何密切团结、有组织地与日本看守抗争的。极端冷漠与残酷的日本看守,食品
与药品的短缺,经常性的打骂与人格侮辱……这个战俘营的苦难兄弟们跨越了国籍和文化的差异,始终以一种团结和有效的组织形式与残酷的日本看守斗智斗勇,争取更为人道的待遇,并取得了成效。妥协与抗争、智慧与勇气、希望与死亡,在这里可以看到战俘们在时刻受到生存威胁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不抛弃、不放弃的“樟宜精神”。

精彩内容
 1942年2月15日,英国殖民地新加坡落入日本之手。这一失败衍生的后果十分严重。日军的胜利预告了英国从远东的最终撤退,并对英国与其殖民地的关系造成了不利影响。参与该战役的日本军官迁政信(MasanobuTsuji)上校写道:新加坡的沦陷确实是亚洲人民命运的转折点。
欧洲在东南亚的统治被日本残酷地终结。随着新加坡的沦陷,英国在远东的主要标志也随之崩塌。这一损失,特别是英国马来半岛殖民地的损失方式以及新加坡的投降自此成为广泛研究和思索的课题。
自1819年斯坦福·莱福士(StamfordRaffles)爵士通过与柔佛(Johore)苏丹签署协议而得到该岛以来,新加坡始终被视为重要的战略和商业前哨。保持
新加坡完整的政治重要性一直以来是帝国优先考虑的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在该地区的地位因1905年英日条约的成功运作而得到保障,从而使英军得以集中于本土和地中海水域。英国决定以与美国更紧密的联系来取代这一联盟,因此不得不为促进远东的安全而多加考虑。
随后的计划转向了打击该地区英国利益最可能的威胁——日本。为了实现这一意图,明显的方案是建立并保持一支舰队,永久驻扎远东。为此首先要有一
个合适的基地。
1921年6月16日,英国内阁原则上通过帝国防卫委员会(cID)的建议,在新加坡建立一个大型海军基地,排除了锡兰、香港和悉尼等选项。然而出于财政考虑、至少近十年不可能有大规模战争的设想以及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建立独立远东舰队的可能性被排除。这些因素的结合构成了“新加坡大舰队”策略。该策略要求在发生国际危机时将大量皇家海军舰船派往新加坡。所用时长被称为“救援前时期”,并于1939年后开始不断重新评估。从1922年至1937年,“救援前”的时间一直维持在70天左右。这一期间就是要求新加坡驻军抵抗进攻的时间长度,因而直接与本岛的最终防卫级别挂钩。寇松勋爵(LordCurzon)领导下的帝国防卫委员会想出了提供充足陆地防卫的最
佳方式。皇家空军就防卫是否应基于空中力量发起了激烈的跨军种竞争,结果有利于海军和陆军,岛上安装了重型火炮。计划制定者仍然认为,马来丛林以及向北通往新加坡的道路是不可突破的。
尽管关于新加坡保卫战有很多神秘和矛盾之处,值得注意的是,海岸炮组只能对海发射,入侵日军的路线就是沿着据称“不可突破”的马来半岛丛林和橡胶林,实际上这早已被准确预测。1925年,新加坡总指挥官上将西奥多·弗雷德(TheodoreFraser)爵士认为日军通过马来半岛入侵的可能性极大。后来,马来半岛总指挥官帕西瓦尔中将撰写了《远东态势评鉴》。m该建议得到时任马来半岛总指挥官威廉·多比(williamDobbie)少将的支持,并于1937年被提交给了参谋长委员会。“这两项战略评估都猜到了日军的最终路线并就预先阻止这一进攻所需的人员和资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然而,有关部门对此并不感兴趣。多比将军还断定,季风期并不能像原来设想的那样阻止海上入侵。他断定,实际上,从10月持续至3月的季风期将是最适合发起入侵的时间,因为这种险恶的气候可能会限制空中力量的运用,但并不足以阻止在近海停泊的运输船上的部队登陆。他日本于1941年12月8日进攻马来半岛,同时对珍珠港、泰国和香港发起进攻。尽管最初皇家空军的空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日本还是在马来半岛北部的哥打巴鲁(KotaBhalu)以及泰国的宋卡(Singora)和北大年(Patani)登陆了。”P19-20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