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录和补遗(卷)(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附录和补遗(卷)(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85.6 5.4折 158 全新

库存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阿图尔·叔本华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55909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58元

货号30481783

上书时间2024-11-01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他的思想对近代的学术界、思想文化界影响极深。
大叔出生于德意志但泽(今波兰格坦斯克)一个显赫的富商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其父逝世后留下了一笔不菲的遗产,保证了他一生衣食无忧。尽管如此,大叔的一生却很不得志:他曾有过几次爱恋,但却终生未婚,也没有子女,只有一条卷毛狗伴其左右,并就此孤独终老;他虽然有很好的物质条件专心从事著述,但却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与他同时代的哲学家都出奇一致地对他的思想绝口不提,以致其学术思想直到他去世的前几年才获得承认。换言之,如大叔般睿智之人,也忍受了长达六十多年的沉寂,才得以奠定自己的名声——因为他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天赋使命。
与其他哲学家相比,大叔的不同之处在于——早在青年时期便已经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他说:“真理是我唯一的指路星辰。”他只写出他认定为真理的东西,其他一切完全被置之度外。大叔也是一个强烈意识到自己使命的人,他曾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早岁之时,便随时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并整理成著作。1813年,大叔发表著作《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迄今仍是认识论的名篇,年方25岁。1818年,大叔发表了核心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时年才30岁。该书层层深入、首尾呼应地系统论述了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和伦理学,构成了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也直接奠定了哲学大厦之基。但很不幸的是,首版印刷的500册几乎无人问津。接下来,毫不气馁的大叔陆续发表《论自然中的意志》(1836年)、《论意志的自由》(1839年)、《论道德的基础》(1840年)等著作,从而完成了对其哲学大厦的局部扩充和装修之功。毫无意外地,这些著作出版后也都一一遇冷,没有引起什么回应。在这之后,大叔又花了六年时间,把之前积累的散论文稿进行了梳理和增删,并冠以《附录和补遗》之名,于1851年出版,时年已63岁。鉴于之前那些作品的滞销,出版商对大叔这部封笔之作只印了区区750册,且只支付10册赠书,稿酬为零。然而,正是这部著作得到了英国评论家约翰·奥森弗德的赞赏,大叔的哲学才墙内开花墙外香:从此一举成名,并给他带来了世界性声誉——大叔的话也终于得以应验:“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为它长久存在。

目录
前言
观念论和实在论简史
哲学史散论
论大学的哲学
论命运
论见到鬼魂及与此相关的东西
人生的智慧

内容摘要
本书是叔本华24年来对自己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人生观的继续思考和补充。

精彩内容
 把笛卡尔视为现代哲学之父是合理的,首先和大概是因为笛卡尔通过教育人们要运用自己的头脑而让理性独立站了起来,而在笛卡尔之前,代替理性行使功能的一直是《圣经》和亚里士多德;但在特定和狭隘的意义上而言,则是因为笛卡尔首先让人们意识到了这一个难题——自此以后,所有的哲学思考就都主要围绕这个难题。这也就是观念论和实在论的难题,亦即在我们的知识中,到底哪些成分是客观的,哪些成分是主观的?因此,有哪些东西是属于与我们有别的事物,哪些东西又是属于我们自己?也
就是说,在我们的头脑里面,图像的产生并不是基于内在的、随意的或说是联想的原因,而是基于外在的原因。这些图像是唯一让我们直接认知的东西,是给出之物。这些图像与那些完全分开的、独立于我们存在的,并且在某些方面是这些图像的原因的事物,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真的可以肯定这样的事物是存在的吗?在这种情形下,这些图像给了我们有关这些事物的本质的信息和说明吗?这就是上述的难题,因这难题的缘故,自两百年来,哲学家的主要工作就是用一条正确划出的切割线,纯粹地分开观
念的东西,亦即只属于我们的认知的东西,与现实的,亦即独立于观念而存在的东西,并确定这两者的关系。
的确,不管是古老的哲学家,还是经院哲学家,都似
乎不曾清晰地意识到这个哲学的原始难题,虽然在普罗提诺的著作中,甚至在《九章集》(第3集,第7书,第10章)中可发现作为观念论,甚至作为时间的观念性学说的这一难题的某些痕迹。普罗提诺在那里教导说,灵魂创造了世界,因为灵魂走出了永恒而在时间中出现了。例如,他说:“对这宇宙而言,除了灵魂以外,别无其他的地方。
”还有:“但我们却不要脱离了灵魂而假设时间,也不要
脱离了存在而假设彼岸的永恒。”——这话其实也就已经说出了康德的时间的观念性学说。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这生命衍生了时间,所以这也意味着时间是与这宇宙一同产生出来的,因为灵魂是与这宇宙一同衍生了这时间”。
但当所需的深思明辨在笛卡尔那里被唤醒了以后,那清晰认识到的和清晰说出来的难题就一直是现代哲学特有的主题。笛卡尔震撼于这样的真理:首先,我们是囿于我们自己的意识之中,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表象。他通过他那著名的“我怀疑,亦即我思考,故我存在”的观点,想要强调主观(主体)意识中唯一确切的东西(与此对照的是那大有疑问的所有其他一切),并表达了这_伟大的真理:唯一真正的和无条件给出的就是自我意识。仔细审视之下,笛卡尔的著名命题就等同于我所出发的这一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两者唯一的区别就是:笛卡尔的命题强调主体的直接性,而我的命题强调的则是客体的间接性。
两个命题从两面表达了同样的东西,是相互的另一面。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我在《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的序言所说的,也就是惯性法则与因果法则的关系。(《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分为两篇学士院的有奖征文,由叔本华博士撰写。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841,第24页;莱比锡,1860,第2版,第24页。)自那以后,笛卡尔的命题当然就被人无数次地重复,但人们只是感觉到了这命题的重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