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传
  • 苏轼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苏轼传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2.9 5.6折 59 全新

库存4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水照 崔铭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47403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元

货号30651753

上书时间2024-11-01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满波折,但其为人豪迈,思想通达,人格独具魅力,倍受后人景仰。本书以苏轼诗词为基础,将其政治作为、文学创作和人生志趣融为一炉,细腻而生动地展现了苏轼丰富多彩的生命历程。
期待读过本书的朋友,在了解苏轼一生经历的同时,也能欣赏到苏轼。

目录
引言  物华地灵铸伟才
第一章  奋厉当世雄鹰出
  欧阳修的热情奖掖,使苏轼一时之间名满天下
  时隔三年,第二次远游,苏轼依然豪情万丈
  怀远驿中,风雨之夕,苏轼兄弟相对而坐,握手盟约
  怀着致君尧舜的火热理想,苏轼踏上征途
  下车伊始,苏轼便勤谨踏实地开展工作
  来到处处藏宝的凤翔,酷爱文物的苏轼恰似鱼儿得水
  抱着远大理想走上仕途的苏轼,时时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
  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
第二章  世事惟艰力难任
  宋朝统治者因势利导的必然选择,同时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神宗锐意求治,富国强兵,雷厉风行的王安石受命执政
  神宗与王安石,冲破一切障碍向前走,却犯下一个战略性错误
  苏轼无条件地站到了反变法派的一边
  在王安石眼中,苏轼不过一介书生,但苏轼却拥有巨大的舆论声势
  在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鼓舞下,苏轼为他所认定的真理进行倔强的争执
  每逢休假日,文同总是邀请苏轼一道写字作画
  文同“字画病”的话头启发了苏轼的灵感
  苏轼与变法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了
  苏轼深感人心险恶,再也不愿在这是非之地待下去了
  七月,苏轼携带一家大小乘船离京
  苏轼一路上意兴阑珊,深深沉浸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之中
第三章  德泽雅韵满余杭
  苏轼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
  每到赏花观潮之日,杭州城里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层出不穷的游宴活动中,苏轼留下无数浪漫的故事
  苏轼经常漫步名山古刹,与许多高僧结为至交,寻得心灵的安憩与慰藉
  杭州三年,苏轼尽心尽力,为民造福
  面对人民的苦难,苏轼无法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尽管对现实深感不满,苏轼却不能不在现实中履行他的通判职责
  来到向往已久的宜兴,一种亲切、安宁、恬适的感觉在苏轼心头升起
  送别陈襄,苏轼满怀离情,写下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词作
  现存苏轼词集表明,他从通判杭州开始填词
  苏轼此时的词作虽与传统词作没有本质差别,但已表现出新的倾向
  苏轼启程离杭,杨绘、张先、陈舜俞等同船远送
第四章  惟有悯农心尚在
  抵达密州任所,苏轼开始调查蝗灾受害情况
  身为一郡之守,苏轼认为有责任挺身而出,为民请命
  和在杭州相比,密州的生活艰苦了许多,也寂寞了许多
  重读《庄子》,苏轼豁然开朗,开始重新面对并接纳密州的生活
  苏轼的词的创作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
  带着遗憾,带着依恋,苏轼离开密州,奔赴新任
  苏轼身披蓑衣,脚穿草鞋,亲自指挥并参与抗洪抢险的战斗
  稍事休整之后,苏轼又未雨绸缪地筹划着加固防水工程
  石潭之行的所见所闻,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令人神往
  这一时期,苏轼的业余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逍遥写意
  似真似幻的梦境,使苏轼想起了许多许多
  不仅徐州本地的文人争相与苏轼交往,外地的士人也纷纷向他靠拢
  三月,朝廷令下,苏轼移任湖州知州

内容摘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艺术上的全才和天才。苏轼的一生
,起起伏伏,充满波折。他晚年曾以“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他对自己长期贬谪生涯的自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其诙谐的个性和坦荡的胸怀。苏轼通达时入居中枢,为帝王师,为文坛领袖;落魄则屡遭迁贬,以致万里投荒,潦倒无依。这本传记以苏轼传世作品为依据,结合对宋代历史文化的分析,忠实而生动地叙写苏轼的人生轨迹、
政治作为、文学创作,以及他领悟人生的思想升华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精彩内容
第一章奋厉当世雄鹰出嘉佑元年(1056)三月的一天,风和日丽,湛蓝的天空上舒卷着朵朵柔软的白云。这一天,对于二十一岁的苏轼
,实在是极不平常的日子,他将和弟弟苏辙一道告别母亲,告别亲友乡邻,跟随父亲第一次远离家乡,前往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参加进士考试。送别的亲友热切地说着
祝福的话,年轻的苏轼满脸荡漾着笑意,他的心却早已飞向了远方。
欧阳修的热情奖掖,使苏轼一时之间名满天下父子三人启程北往,来到嘉陵江畔的阆中(今四川阆中),自阆中走上褒斜谷(今陕西勉县北)曲折陡峭的古栈道,然后翻过秦岭,进入关中。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的著名诗篇《蜀道难》中,曾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崇山峻岭的包围下,蜀地通往中原的道路艰险异常,令飞鸟敛翅,猿猴发愁。攀行于这样的道途,一路的艰辛危难,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初出茅庐的苏氏兄弟,正当壮志满怀,始终兴致勃勃,不知疲倦,一边赶路,一边还抽时间游览名胜、欣赏古迹。当他们到达汴京时,已是石榴花开满枝头的五月。刚刚洗去旅途的风尘,还来不及领略一下京城的旖旎风光,兄弟俩就在父亲的督促下投入了紧张的复习备考之中。
八月,苏轼与苏辙在开封府考进士,首战告捷,双双获选。按照宋朝的规定,府试以后还要经过中央礼部(负责礼仪、祭享、贡举等事)的考试和皇帝的殿试。所以,兄弟
俩不敢松懈,继续闭门攻读。
第二年正月,礼部侍郎(礼部的最高长官)、翰林侍读学士(给皇帝讲书的侍从官)欧阳修受命担任礼部考试的主考官。当时文坛盛行内容空虚、矫揉造作、奇诡艰涩的文风,欧阳修对此深恶痛绝,发起诗文革新运动,与一批志同道合、才识远大的文人共同革除这种文坛积弊。由于当时科举考试是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而主考官对于文章的裁判,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所以,树立试场评文的新标准,是变更文风的关键。这次负责礼部考试,欧阳修便下定决心,冲破一切阻力,利用科考的机会,推动诗文革新运动,以便刷新文风。他告诫阅卷的同僚,应试文章必须言之有物,平易流畅,至于险怪奇涩、空洞浮华的文章,一律不予录取。
苏轼兄弟在父亲的教导下,自幼作文,即从师法先秦两汉的古文和韩愈、柳宗元的文章人手,注重内容的充实和感情的真挚,文风质朴,文笔自然流畅,没有受到时风的影响,这次应考,可说是适当其时。
礼部考试那天,苏氏兄弟天不亮就起床,自备干粮,匆匆赶往考场。当时考试,纪律十分严明,考生进入考场,各自关闭在斗室之内,不到考完不准出场。每间斗室,都配有皇宫侍卫严加看守。
无哗战士衔枚(枚,古代行军时为防止喧哗,让士兵衔在口中的竹棒或木片)勇,下笔春蚕食叶声。(欧阳修《礼
部贡院阅进士试》)密静的考场上听不到一点点喧闹,只有笔尖触在纸上发出的沙沙声响,仿佛春蚕食叶,又仿佛行军的战士衔枚急走。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