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风物(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6.7
4.6折
¥
5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赵珩
出版社文化艺术
ISBN9787503965012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0296704
上书时间2024-10-3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辑一 月华秋水夜闻歌——文人与戏
莼鲈盐豉的诱惑——文人与吃
儒林杏林亦相通——文人与医药
博物君子今何在——文人与收藏
辑二 书斋案头的精致——说文房
润墨濡毫是砚田——说砚
天工人作两相得——说印章
话说《轴头》
温馨的彩笺
尺书鲤素的落寞——有感于书牍时代的消逝
椟中万象
从手帕到napkin
徐来小箑清风——说扇
烧尽沉檀手自添——说香炉
烛光灯影的记忆——说灯烛
银烛秋光冷画屏——说屏风
月光花影的空间——说廊
彩绳斜挂绿杨烟——说秋千
关山行旅——兼说行囊、路菜与伞
辑三 常忆庭花次第开
莫使芳姿同众色——春节的案头清供
春在闲情雅趣中
厂甸旧事
消失的香蜡铺
辛夷蝉蜕总关情——北京《毛猴儿》
金鼓铿锵盘中戏——北京鬃人儿
京城小器作
《荫三泰》木器行
精彩内容
月华秋水夜闻歌——文人与戏元代杂剧的兴盛,大抵是基于散曲形式的繁荣。历来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元杂剧的创作与文人的参与,是因为元代在相当一段时期中废除科举,使文人失去了仕进的机会而怡情于杂剧的创作。其实这种说法也有其片面性,并不能反映出元代文人的整体状况,金元诗词也并没有因散曲形式的出现而沉寂,只是到了元代,散曲、杂剧才以一种新的形式生面别开。正如王国维所说,“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戏剧将历史与文学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向平民阶层呈现,成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同时也是文人将自己的思想、性灵和情感融人其中的自我表达。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纪君祥、马致远等人的戏曲创作被后人赋予那么多现实主义意义、
反抗精神和人民性,等等,恐怕也是他们在创作之际始料未及的。
明清传奇应该说更多地渗入了文人的唯美主义追求,传奇作者的文化层次与社会地位也较之元代更为复杂。明代从未阻塞过文人通过科举晋身仕途的道路,传奇也照样日渐繁荣,文人的参与比元代更为广泛。除了戏曲文学之外,在音律和声腔方面也有了更多的介入,尤其是16世纪以来昆腔的形成,使得传奇在戏曲舞台上有了更为完美的表现。应该说,明中叶以来的戏曲即有雅与俗之分,并不是到了乾隆时期花部兴起和雅部衰落才出现的这种分野。杂剧和传奇中的相当一部分是表现历史故事和市民生活的,唐宋以来的历史小说和话本成了戏曲创作的重要源泉,这一类戏曲为更多的市民阶层所
接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台教化”。老百姓将戏曲故事看成是生活和历史的再现。清代焦循在《花部农谭》中就记述了当时一般百姓观剧后对剧情热烈讨论,十天半月还议论不休的情景,而他们在评判身边事情的时候,往往也引用戏中的人物和事例作为依据。
另一类戏曲则是文人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的自我表达,细腻的打磨,精心的建构,使一部戏曲创作成为深邃典雅的艺术精品,再加上昆腔韵律和节
奏,成为更加文人化的作品。尽管如此,这两种不完全相同的审美标准也有其相通之处。昆曲的三大传奇——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都是久演不衰的剧目。乾隆中叶以前,所谓“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戏曲家喻户晓,在市井闾巷中传唱不衰,也正是这种相通的体现。
中国文人与戏曲有着极深的渊源,明代中叶以后,官僚士大夫之家多蓄养戏班,顾曲、度曲乃至进行传奇创作和晓习音律已成为士大夫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即使不是专业的戏曲作家,也会有几部传奇作品传世。如明末清初的阮大铖、吴伟业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