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小儿女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3.6
6.9折
¥
49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汪曾祺|责编:刘伟
出版社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74010
出版时间2022-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31575933
上书时间2024-10-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目 录
一代才人未尽才
裘盛戎二三事…003
我的老师沈从文…005
艺坛逸事…024
名优之死
——纪念裘盛戎…030
看《小翠》,忆老薛…034
一代才人未尽才
——怀念裘盛戎同志…036
老舍先生…044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050
金岳霖先生…060
淡泊的消逝
——悼吾师沈从文先生…066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怀念沈从文老师…068
吴雨僧先生二三事…080
赵树理同志二三事
——《早茶笔记》之四…84
李琪同志印象…90
修髯飘飘
——记西南联大的几位教授…93
遥寄爱荷华
——怀念聂华苓和保罗·安格尔…99
未尽才
——故人偶记…108
怀念德熙…113
地质系同学…116
裘盛戎二三事…121
晚翠园曲会…126
哲人其萎
——悼端木蕻良同志…137
梨园古道…141
潘天寿的倔脾气…146
谭富英佚事…149
才子赵树理…152
唐立厂先生…156
闻一多先生上课…160
林斤澜!哈哈哈哈………163
梦见沈从文先生…167
世间小儿女
理发师…171
蔡德惠…177
书《寂寞》后…181
怀念一个朝鲜驾驶员同志…186
从国防战士到文艺战士
——记王凤鸣…194
公共汽车…202
下水道和孩子…208
星期天…211
关于“路永修快板抄”…215
四僧…220
悬空的人
——美国家书…224
退役老兵不“退役”…229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232
和尚
——《早茶笔记》之三…236
闹市闲民…242
二愣子…245
一辈古人…248
晚年
——人寰速写之一…257
傻子
——人寰速写之二…260
大妈们
——人寰速写之三…263
老董…268
月亮…273
师恩母爱
——怀念王文英老师…275
关于于会泳…282
“诗人”韩复榘…286
铁凝印象…288
家人闲坐 灯火可亲
多年父子成兄弟…295
我的家
——自传体系列散文《逝水》之二…300
我的祖父祖母
——自传体系列散文《逝水》之三…313
我的父亲
——自传体系列散文《逝水》之四…322
我的母亲
——自传体系列散文《逝水》之五…331
大莲姐姐
——自传体系列散文《逝水》之六…336
内容摘要
六十二篇忆旧怀人文字,十六幅汪曾祺手绘画作皆为世间小儿女一代才人未尽才汪曾祺笔下的才人雅士、闹市闲民、父子家人一本书读懂一辈故人的志趣与情怀
金句集锦一、沈先生是那种“用手来思索”的人。他用笔写下的东西比用口讲出的要清楚得多,也深刻得多。
二、美使他惊奇,使他悲哀,使他沉醉。
三、金岳霖是个通人情、有学问的妙人,也是一个怪人。
四、喜剧的灵魂,是生活,是真实。
五、老舍先生爱才,对有才华的青年,常常在各种场合称道,“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六、赵树理同志的稿子写得很干净清楚,几乎不改一个字。
七、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多好的知识分子呀!
八、老舍先生在一次大家检查思想的生活会上说:“我在市文联只‘怕’两个人,一个是端木,一个是汪曾祺。”九、我的孩子长大了要开公共汽车,我没有意见。
十、这是一个活庄子。
内容介绍本书精选汪曾祺作品中的怀人写人散文,分为三辑:一代才人未尽才,世间小儿女,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从西南联大时期的同学、教授,直到后来遇到的名家名角老舍、赵树理、端木蕻良、裘盛戎等,以及普普通通的闹市闲民、傻子、二愣子、大妈们、和尚、父子家人等,体现了汪曾祺一以贯之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人间送小温”的现实主义特色。
书中人物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却都写得生动淳朴,别有一番情趣与韵味。正如汪曾祺所言:“我只能写我所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或者如姜白石所说‘世间小儿女’。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们,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现他们。”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世间小儿女,苦乐自风流。
精彩内容
修髯飘飘①——记西南联大的几位教授在留胡子的教授里,年龄最长,胡子也最旺盛的,大概要算戴修瓒先生。我在校时,戴先生已有六十多岁。戴先生是法律系的。听说他在北洋政府时期曾任最高法院(那时应该叫做大理院)的大法官,因为对段祺瑞之所为不满,一怒辞职,到大学教书。戴先生身体很好。他身材不高,但很敦实,面色红润,两眼有光。他蓄着满腮胡子,已经近乎全白,但是通气透风,根根发亮。我没有听过戴先生的课,只在教室外经过时,听到过他讲课的声音,真是底气充足,声若洪钟。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稳健的步履、飘动的银髯,想到他从执政府拂袖而去,总会生出一种敬意。戴先生是湘西人,湘西人大都很倔。
很多人都知道闻一多先生是留胡子的。报刊上发表他的照片,大都有胡子。那张流传很广的木刻像(记得是个姓夏的木刻家所刻),闻先生口噙烟斗,回头凝视,目光炯炯,而又深沉,是很传神的。这张木刻像上,闻先生是有胡子的。但是闻先生原来并未留胡子,他的胡子是抗战爆发那一天留起来的。当时发誓: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闻先生原来并不热衷于政治。他潜心治学,用功甚笃。他的治学,考证精严,而又极富想象。他是个诗人学者,一个艺术家。他的讲课很有号召力,许多工学院的学生会从拓东路(工学院在昆明东南角的拓东路)步行穿过全城,来听闻先生的课。闻先生讲课,真是“神采奕奕”。他很会讲课(有的教授很有学问,但不会讲课),能把本来是很枯燥的考证,讲得层次分明,引人入胜,逻辑性很强,而又文词生动。他讲话很有节奏,顿挫铿锵,有“穿透力”,如同第一流的演员。他教过我们楚辞、唐诗、古代神话。好几篇文章说过,闻先生讲楚辞,第一句话是:“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是这样的。我上闻先生的楚辞课,他就是这样开头的。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放在一起讲。我记得他讲李贺诗,同时讲了法国的点画派(pointism),这样的中西比较的研究方法,当时运用的人还很少。他讲古代神话,在黑板上钉满了用毛边纸墨笔手摹的大幅伏羲女娲的石刻画像(这本身是珍贵的艺术品)。昆中北院的大教室里各院系学生坐得满满的,鸦雀无声。听这样的课,真是超高级的艺术享受。
闻先生个性很强,处处可以看出。他用的笔记本是特制的,毛边纸,红格,宽一尺,高一尺有半,天头约高四寸,是离京时带出来的。他上课就带了这样的笔记,外面用一块蓝布包着。闻先生写笔记用的是正楷,一笔不苟,字兼欧柳字体稍长。他爱用秃笔。用的笔都是从别人笔筒中搜来的废笔。秃笔写蝇头小字,字字都像刻出来的,真是见功夫。他原是学画的。他和几位教授带领一群学生从北京步行到长沙,一路上画了许多铅笔速写(多半是风景)。他的铅笔速写另具一格,他以中国的书法入铅笔画,笔触肯定,有金石味。他治印,朱白布置很讲究,奏刀有力。连他的吃菜口味也是这样,口重。在蒙自住了半年,深以食堂菜淡为苦。
闻先生的胡子不是络腮胡子,只下巴下长髯一绺,但上髭浓黑,衬出他的轮廓分明,稍稍扁阔的嘴唇,显得潇洒而又坚毅。
闻先生后来走下“楼”来(他在蒙自,整天钻在图书馆楼上,同事曾戏称之为“何妨一下楼主人”),拍案而起,献身民主运动,原因很多,我只想说,这和他的刚强的个性是很有关系的。一是一,二是二,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心口如一,义无反顾。闻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无半点渣滓的、完整的、真实的浪漫主义者。他的人格,是一首诗。
能为闻先生塑像的理想人物,是罗丹。可惜罗丹早就死了。
在西南联大旧址,现在的西南师范学院的校园中有闻先生的全身石像,长髯飘飘,很有神采。
闻先生遇难时,已经剃了胡子(抗战已经胜利)。我建议在闻先生牺牲的西仓坡另立一个胸像(现在有一块碑),最好是铜像。这个胸像可以没有胡子。
冯友兰先生面色苍黑,头发黑,胡子也黑。他是个高度近视眼,戴一副黑边眼镜,眼镜片很厚,迎面看去,只见一圈又一圈,看不清他的眼睛是什么样子。他常年穿着黑色的马褂,夹着一个包袱,里面装着他的讲稿。这包袱的颜色是杏黄的,上面还印着八卦五毒。这本是云南人包小孩子用的包被(襁褓),不知道冯先生怎么会随手拿来包讲稿了。有时,身后还跟着一条狗。这条狗不知道是不是宗璞的小说里所写的鲁鲁,看它是纯白的,而且四条腿很短,大概就是的。
我在联大时,冯先生的《贞元三书》(《新原人》、《新道学》、《新世训》)都已经出版,我看过,已经没有印象,只有总序里的一句话却至今记得:“今当贞下起元之时,好学深思之士,乌能已于言哉。”冯先生的治哲学,是要经世致用的,和金岳霖、沈有鼎等先生只是当作一门纯学术来研究不一样。
唐兰(立厂)先生的胡子不是有意留起来的,而是“自然”长长了的。唐先生很少理发,据说一年只理两次。他的头发有点鬈曲,满头带鬈的乌发,从后面看,像石狮子(狻猊)脑袋。头发长了,胡子也就长了。胡子,也有点鬈,但不利害,没有到成为虬髯公的地步。他理了发,头发短了,胡子也剃掉了,好像换了一个人。
唐先生治文字学,教“说文解字”,我没有选过这门课。但他有一年忽然开了词选,这是必修课。原来教词选的教授请假,他就自告奋勇来教了。他教词选,基本上不怎么讲。有时甚至只是打起无锡腔,曼声吟诵(其实是唱)了一遍:“双鬓隔香红啊,玉钗头上凤……”——“好,真好!”这首词就算讲完了。班上学生词选课的最大收获,大概就是学会了唐先生吟词的腔调。似乎这样吟唱一遍,这首词也就懂了。这不是夸张,因为唐先生吟诵得很有感情,很陶醉,这首词的好处也就表达出来了。诗词本不宜多讲。讲多了,就容易把这首诗词讲死。像现在电视台的《唐诗撷英》就讲得太多了。一首七言绝句,哪有那么多的话好说呢。
不应该把胡子留起来,却留起来的,是生物系教授赵以炳。他要算西南联大教授中最年轻的,至少是最年轻的之一。当时他大概只有三十来岁。三十来岁而当了教授,可谓少年得志。赵先生长得很漂亮,但这种漂亮不是奶油小生或电影明星那样漂亮得浅薄无聊,他还是一个教授,一个学者,很有书卷气,很潇洒,或如北京人所说:很“帅”。在我所认识的教授中,当得起“风度翩翩”四个字的,唯赵先生一人。然而他却留了胡子。他为什么要留胡子呢?这有个故事。他只身在联大教书,夫人不在身边,蓄须是为了明志,让夫人放心,保证不会三心二意。他的夫人我们当然没有见过,但想象起来一定也是一位美人。没想到,他的下巴下一把黑黑的胡子更增加了他的风度,使男学生羡慕,女学生倾心。然而没有听说过赵先生另外有什么罗曼史。
赵先生是生理学专家,专门研究刺猬。我离开联大后,就没有再见过赵先生,听说他后来的遭遇很坎坷,详情不得而知。
可以,甚至应该把胡子留起来而不留的,是吴宓(雨僧)先生。吴先生的胡子很密,而且长得很快,经常刮,刮得两颊都是铁青的。有一位外语系的助教形容吴先生胡子生长之快,说吴先生的胡子,两边永远不能一样,刮了左边,再刮右边的时候,左边的就又长出来了。吴先生相貌奇古,自号“雨僧”,有几分像。
吴先生的结局很惨。“文化大革命”中穷困潦倒(每月只发生活费30元),最后孤寂地死在家乡。
或问:你为什么要写这些胡子教授?没有什么,偶然想起而已。为什么要想起?这怎么说呢,只能说:这样的教授现在已经不多了。
注释①本篇原载1991年4月7日、14日《中国教育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