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清和作品:饮茶小史
  • 静清和作品:饮茶小史
  • 静清和作品:饮茶小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静清和作品:饮茶小史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8.6 4.9折 78 全新

库存1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静清和

出版社九州

ISBN9787522514918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31726086

上书时间2024-10-29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静清和,原名张茂林,出身于中医世家,当代著名茶人,知名茶学者。清和茶道、清和花道的创始人。国内著名的茶席、茶道空间设计师,茶道与茶席美学的推广者、践行者。长期以来,致力于茶道、香道、传统插花、中医、文玩等传统文化的研习。多年来,秉持“静为茶性,清为茶韵,和乃茶魂”的制茶、做茶理念,长期游学茶山,从源头问茶,对茶类、茶史、茶性、茶器等,均有深刻的研究和论述。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科学理念为表达,深入浅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角与观点,深刻影响着国内健康饮茶、茶席设计、茶道美学及其对茶的认识。代表作有《茶味初见》《茶席窥美》《茶路无尽》《茶与茶器》《茶与健康》《饮茶小史》。

目录
秦取巴蜀茗饮始
早取为荼煮羹饮
茗为酪奴轻蔑语
茶渐融合儒道释
人间相学事春茶
煎茶首开风气先
点茶更宜众乐乐
《茶录》奠定宋审美
点茶消亡是必然
瀹泡源从点茶出
撮茶入瓯名撮泡
撮泡法与果子茶
壶泡源自中唐始
张源规范壶泡法
继往开来数《茶疏》
闵茶明末甲天下
酒盏酌客花乳斋
工夫茶始闵老子
松萝制法传武夷
武夷首见工夫茶
龙溪程江传承久
不断完善工夫茶
健康瀹饮是根本
主要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本书为“静清和作品”系列第六册。从上古的原始煮饮,到陆羽改造过的煎茶;从早期民间的斗茶,到经过蔡襄等提炼过的点茶;从市井草莽的点茶、果子茶,演化成为明代以降的撮泡法;它们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次第关联与相互影响?而这些,恰恰也是本书着力挖掘与探究的重点。本书以历代细碎、翔实的史料作支撑,以可靠确凿的前贤琐记、林下闲谈等为依据,力图从两千余年的残存历史脉络、余绪之中,相对准确地还原出那段中国的饮茶历史,使之茶脉赓续,气韵贯通。

精彩内容
秦取巴蜀茗饮始“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唐代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一章,也只是大概推测,茶的饮用,肇始于神农氏,听闻于周鲁公。
饮茶始于神农氏,作为传说尚可,但其历史事实,却无法考证。因为在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并没有任何关于茶的记载。而“闻于周鲁公”,恐怕也是陆羽认知的错误。周鲁公是谁呢?周鲁公是西周时期的周公旦,他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因被封于山东曲阜,故称为周鲁公。茶饮和周鲁公又是怎样关联上的呢?传说《尔雅》一书,为周鲁公所写,而《尔雅?释木第十四》最早记载了“槚,苦荼”。事实上,《尔雅》的成书时间,大约是在战国或两汉之间,故陆羽提出的“闻于周鲁公”,就属于认知上的错误。
不仅如此,陆羽的“齐有晏婴”,以及《茶经?七之事》引《晏子春秋》曰:“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此“茗菜”,在现存的《晏子春秋》各种版本中,都为“苔菜”。而苔菜,是紫堇菜的别名,并非是茶。综合上述内容,排除陆羽误引的“闻于周鲁公”与“茗菜而已”两条文献,基本可以认为:在周朝以及其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仍然无法觅到关于茶饮的确凿的任何文字记载。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顾炎武的判断是基本符合茶饮的历史发展规律的。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纳司马错之策攻蜀,大破蜀军于葭萌关,古蜀国灭亡。不久之后,秦军又灭了巴国,从而实现了“先灭蜀,继灭楚,而得天下”的战略构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由丞相李斯负责,推行“书同文,车同轨”政策,在秦国原有大篆籀文的基础上,对文字进行简化,创立了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来使用,与此同时,也废除了原来六国的文字。只有当全国具备了规范统一的文字,消除了过去六国各自为政的文字混乱状态,关于茶饮的可辨识的文字记载出现,才会在未来成为可能。
秦国征服了巴蜀地区并统一六国之后,巴蜀地区的饮茶习俗,始才具备了向外传播的必要条件。随着秦人东破荆州,南下江陵,饮茶习俗便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地区扩散。两汉时,茶已传至荆楚大地。三国时,江南及江淮一带饮茶之风,已颇具气势。如西晋张孟阳诗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六清,即是古代招待宾客的六种饮品,具体为水﹑浆﹑醴﹑凉﹑医﹑酏。
最早可能出现的茗饮之事,根据顾炎武的推测,大约应在秦朝统一之前的战国末期。而真正有据可考的饮茶记载,则出现在西汉(公元前59年)王褒的《僮约》一文里。其中的“烹荼尽具”“武阳买荼”,则实实在在地证明了,我国的饮茶习俗,至少在西汉的四川彭山业已确凿存在。若再向前追溯,则缺乏翔实可靠的史料支撑。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写道:“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从《僮约》的“牵犬贩鹅,武阳买荼”与“杨氏担荷,往来市聚”,基本可以证实,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四川已经建立了可以自由交易的茶叶市场。西晋傅咸的《司隶教》记载:“闻南市有蜀妪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蜀姥,何哉?”蜀妪能在南市售卖茶粥,则证明在当时的蜀地,饮茶已为寻常百姓事。此茶粥,是否如今天用新鲜茶叶与食物先擂后煮出的擂茶,也未可知。
西汉的司马相如、王褒,还有同时代的扬雄,均为四川人,他们都是茶之重要的记载者与时代见证人。西汉扬雄的《方言》有记:“蜀西南人谓茶曰蔎。”西汉王褒的《僮约》称“烹荼尽具”,东汉至三国时期成书的《桐君采药录》记载:“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晋代郭璞的《尔雅》注说:“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综合西汉至两晋屈指可数的文献记载,大致可以判断,从史前到晋代,此时的饮茶方式,主要为烹饮、煎饮或煮作羹饮等。
为什么两晋之前的茶饮方式,主要为烹饮、煎饮或煮作羹饮呢?首先,是因为当时的饮食器具比较简陋,饮食还是以蒸煮为主。其次,是由当时的饮食习惯所决定的。根据《桐君录》记载:“凡可饮之物,皆多取其叶。”通过现代茶叶的科学研究,我们能够明白,凡是经过煎、煮的茶,往往会浓度较高。如果兼顾到口感的甜美而不苦涩,最恰当的采茶方式,就是应当撷取咖啡碱与茶多酚含量较低的成熟叶片。苦涩,最恰当的采茶方式,就是应当撷取咖啡碱与茶多酚含量较低的成熟叶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