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变革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2.3
5.6折
¥
5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清华管理评论》编辑部
出版社企业管理
ISBN9787516429020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1895072
上书时间2024-10-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清华管理评论》杂志创刊于2011年,自创刊起,就秉持“思想引导变革”的办刊宗旨。这一宗旨并不是将思想置于实践之上,而是提示着思想之于实践的重要性:对推动变革发生的伟大思想抱有殷切的期待,同时,对驱动、塑造当下实践的思想保持清醒的认知。
目录
1 共益企业——使命驱动的第四代组织管理模式 阳镇 尹西明 陈劲 1
2 如何免缴管理税?自组织的实践 张勉 21
3 组织韧性的机制与过程 马浩 41
4 数字时代的“高韧性”组织:人单合一 王钦 51
5 虑深通敏 与时偕行——三台组织架构如何应对危机 李平 孙黎 邹波 薄清文 61
6 启动双元组织的危机叙事方法 鲍勇剑 袁文龙 Oleksiy Osiyevskyy 71
7 生态型组织:物联网时代的管理新范式 曹仰锋 95
8 天生具备,还是后天培养? ——组织中的即兴能力开发 何辉 肖慧芹 119
9 平台组织:热潮中的反思 井润田 赵宇楠 135
10 网络时代的组织学习之道 王雪莉 145
11 平台组织:迎接全员创新的时代 陈威如 徐玮伶 157
12 组织再认识:组织,还是组织过程 冯云霞 徐一凡 175
内容摘要
企业在新技术、新需求的推动下不断寻求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组织是关键一环。组织管理的成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命运。组织是企业实现愿景、落地战略的基石,也是企业应对变动、寻求变化的平衡器,更是企业驶入新领域、迈向未来的动力。
自创刊以来,《清华管理评论》就将“组织”作为一个特别关注的专题,持续策划相关主题、刊发相关文章。《清华管理评论》创刊以来的这十余年,可以说商业社会最为复杂多变的十年,也即人们频频提起“VUCA时代”。这样一个变动不居的商业环境,使得无论是组织架构、组织形式还是组织能力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余年来,《清华管理评论》刊发了大量文章描述、记录了这一变化,有的文章以经典的组织变革理论分析新变化,以“不变的本质”理清“变的表象”;有的文章基于新变化,发展了经典理论,使之具有更广的适应性;有的文章从新变化中总结、提炼了新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新的实践策略和行动指引。
限于篇幅,编者选择了关于“组织变革”的若干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这些文章涵盖了上述几个方面内容,文章思想上的前沿性使之与实效性而非时效性相关,翔实的案例与通俗的语言表达让文章更易为读者接受和理解。
精彩内容
组织韧性的机制与过程组织韧性的构建和功用,最终体现在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外部情势与内部动态进行的审慎精准的监控与预判,对理性和常识的尊崇,基于智慧和专长的即兴发挥,不同应对措施的创造性组合,既发挥自己特长而又兼收并蓄、善于合作,以及组织常态的迅捷恢复与组织能力的整体提升。
面对灾难、危机、动荡、熔断等高度不确定和不可控的生存逆境,有些企业反应僵硬,动作变形,要么轰然坍塌,要么元气殆尽;有些企业则张弛有度,应对从容,基本完好无损,甚或实力劲增。大部分企业则是随波逐流,摇摆不定,在惊恐中试错,在从众中折腾。到底什么因素影响和决定不同企业命途之异同?可能是企业的实力和应对,可能是逆境的情势和类型。企业的应对之道与情境有幸匹配,则企业可能逢凶化吉,绝地重生。若企业完全无法适应情境,便只能感慨时运不济、造化无情。
从概率上看,运气之外,至少有一种特定的组织意识和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应对逆境。这种意识和能力通常被称为“组织韧性”(OrganizationalResilience):基于组织自身的运营实力和日常准备,通过灵活敏捷和强劲果敢的应对过程,去规避、抵制、化解和吸收逆境事件带来的冲击,并且在逆境事件发生后迅速有效地恢复组织常态,甚或提升自身对未来类似事件的应对能力。组织韧性,是一种主动自发而警觉审慎的生存意识,也是一种对外部环境积极应对和调整的组织能力和运作过程,通常体现在逆境事件之后的快速复原和继续前行的结果和状态之中。为了避免重复定义和循环论证之嫌,本文的界定和考察将聚焦于组织韧性的运作机制和动态过程,并阐释其相关的战略含义和管理启发。
需要强调的是,组织韧性是一种组织常态,贯穿于一个组织的日常运营之中。对一般组织而言,只有在各类突发逆境事件之中,组织韧性的功用才会凸显,能够帮助组织比对手更好地渡过难关。而有些组织,需要长期生存于逆境之中,比如医院急诊室、救火团队、防暴警察等。对这些组织而言,逆境生存乃是常态,组织韧性自然是其日常生存和正常运作之必须。这就意味着此类组织遇到的危机事件更加严重,通常关乎生死,遇到危机事件的频率高,组织恢复常态需要的周期更短,面对的挑战更加严峻,对组织成员的职业技能、心理素质和专业协作有着更加严苛的要求。
如果进一步拓展,本文对组织韧性的定义既包括常规组织遭遇重大突发性逆境事件之后迅速恢复常态的能力,也包括长期在逆境中生存时能够相对从容有效地应对逆境和调整的能力。因此,本文的分析框架强调组织韧性的常态及其在日常运营中的连续性和反复迭代的特性。当然,为分析方便简明,笔者选用单个特定逆境事件为分析单元来阐述组织韧性的作用过程。对于一个具体的突发性逆境事件的应对,可以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分别考察。
显然,一个组织的运营既有实际的行动系统本身,也有在行动过程中体现的认知与思考和学习与提高。前者专注于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后者在于审视解决问题方法之优劣以及改进空间和可能性。本文构建一个双环框架,同时在行动与应对链条和认知与学习链条两个方面来勾勒组织韧性的前序成因、要素构成、运作机制与效果功用,强调的是行动(ACT)的质量以及与行动相关的有效学习与改进。
逆境来临之前的意识与准备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具体的危机和灾难,抑或机会与利好,我们通常无法准确预知。但提前谋划和准备,至少会在某种程度上使我们在预判和应对实际事件的过程中多了一些机敏与从容。一个企业的组织韧性,从逆境来临之前的常态看,首先来自企业自身的警觉和应对能力的积攒与夯实。从企业的行动与应对的链条看,企业的组织韧性体现在三种具体能力上。
第一,对突发性逆境事件的监控、捕捉以及相对强于竞争对手的预判能力。对环境的常规性和系统性的监控与检测,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系统性和独特性的机会与威胁。任何与常态或常识不同的趋势或变化,可能昭示的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或可怕的灾难,也可能是不痛不痒的一时环境噪声。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外在变化,并预判其未来的走势,是企业组织韧性的前端必须。预警预判比较精准的企业在逆境到来之前就已经开始逐步应对逆境。逆境到来之后,反倒不需要大张旗鼓。
第二,增强实力,构建防火墙。应对危机的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可靠的物质基础就是皮糙肉厚,实力超强。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死的骆驼自然比马更有耐久力,能够更好地抵御和抗衡生存逆境。微软、苹果和谷歌等企业账上趴着的上千亿美元现金,既是效率上的某种浪费,也是组织韧性的必然代价。微软若干年前就声称,他们离破产总有18个月。也就是说,如果他们战略决策完全错误,账上的现金至少能够保证他们存活18个月。这段时间内,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和改进,从而保证生存与提升。这与动辄高杠杆孤注一掷、铤而走险的企业形成鲜明对比。
企业不仅应该在呼风唤雨的高光时刻踌躇满志,也应该在长期发展中顺利应对注定遇到的沟壑坎坷,重新振作。除了现金,企业还要有足够的其他类型的资源储备,以应不时之需,尤其是人才发展和组织能力等内部实力,以及良好的信誉、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与共生关系。
第三,组织韧性强大的企业通常具有对逆境的敏感性,它们可以迅速地感知和捕捉外在的威胁,提前启动预警和应对方案,从而减少损失和伤害,保存自身的实力和核心业务,使之不会受到过度影响或者毁灭性的打击。确切地说,从预警方案的角度看,组织韧性的提升往往来自日常的模拟性训练。就像火灾或者地震演习一样,对于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较大的逆境事件,一个组织要有选择地进行模拟性应对。这样才能提高实战中的应急能力。
有了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实际可操作的预案,一旦逆境苗头出现,企业就可及早启动预案,及时应对。比如,投资者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就已经调整资产组合,从激进的倾向转向稳健的态势。再比如,敏感地意识到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之趋势,在政府严厉的“环保减排政策”出台之前,企业已然积极主动地提前达到新标、合乎规范,这便是主动应对的典范。
当然,企业必须具有清醒的意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企业既不能故步自封,沉溺于现有的范式与辉煌,也不能没有自己的定位与坚守,一天到晚忙碌于到处跟风模仿抑或潜心于随手捞浮财。也就是说,与事前的行动准备息息相关的是学习链条的构建和应用。
首先,企业要具有开放的意识和积极的心态,在思想意识和认知层面上重视逆境到来之前的自身准备。既不盲目自信地认为自己能够轻松化解任何威胁,百病不侵,也不能完全听任外在事态的发展,企盼船到桥头自然直,要切实有效地在力所能及的基本功和应对实力方面提前下笨功夫。其次,是对于环境监控和内部扫描在意识里和态度上的重视和审慎。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才可能脚踏实地地去构建和使用预警系统。最后,积极的心态和审慎的态度最终要体现在对于逆境事件在认知层面上的把握,能够及时准确地判断(至少是优于竞争对手的判断)和果敢决策,从而主动有序地启动应对预案。
逆境之中的应对机制与过程对于逆境到来之后的应对,企业的决策者既要基于自己的实力和预警方案按部就班地实施尝试,也要应用自己的决策智慧和专业能力临机处置和即兴发挥。具体的应对措施和方法至少有三种基本思路:规避与隔离,抵制与反击,化解与吸收。
第一,规避与隔离,是避免与逆境直接接触的战略性选择,旨在与逆境事件本身绝缘。此类应对措施既取决于企业事前的战略定位,也取决于它在逆境中可以瞬时调整的可能性和灵活性。比如,一家企业不仅要力争了解各种逆境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也要在各项业务中熟悉自己生态系统内不同选手的定位和偏好,以及其他生态系统内(如国外或者临近行业)可能随时进入自己生态系统的选手的期望与诉求。这样,企业可以及时剥离与即将受到冲击的业务相关的资产,转入相对安全的业务或者地理区域,或者有选择地迅速与某些选手形成战略联盟(如获取特定资质或者豁免权),从而避开某种特定的威胁(如政策性惩罚或者灭顶之灾)。
第二,抵制与反击,是依靠自身实力和运作技巧抗拒和抵御来自外部的威胁和打击。这也是相对主动的一种应对措施,希望拒敌于门外,从而保证自己的核心活动不受逆境的影响。比如,一家企业可以动用各方资源与关系,去影响和改变那些给自己或者全行业带来逆境的政府政策,也可以通过合作者和第三方去逆转对自身不利的传言和媒体报道,还可以通过诉讼和媒体宣传自证清白。显然,这些措施的奏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事前准备及其在商界以及社区等关系网络中的地位、名声和资源。
第三,化解与吸收,尽量弱化逆境事件带来的威胁和伤害,将其分化瓦解,并且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尽量消化吸收,争取把危害降到最低。这主要是相对被动而又无奈的应对措施。比如,一项特定政策的出台,或者是以某种名头“鼓励”大家捐款,或者是对某种介于违规边界的行为进行重罚。此时,企业需要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选拔和调配,考虑到底暂时牺牲哪个部门或群体,从而确保整体的生存和未来的复苏。
与上述行动与应对链条相对应的认知与学习链条中,此时的挑战在于思绪开放和拿捏有度。首先,最重要的学习挑战,是发现新的元素和环节。最主要的是新的逆境类型和威胁方式,以及新的应对思路和措施组合,而不仅是检验原先的经验和秘诀。其次,是要保持一定的思考定力和客观冷静。越是逆境时刻,越要尊崇常识,不能用恐惧绑架或替代理性。要客观地把握事情的本质,不仅是拘泥于自己从情感上期冀的某种假设与臆想。最后,基于常识和经验,兼及新鲜的刺激,决策者要善于即兴发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需要个人智慧、职业素养、专业判断,也有赖于组织成员间的互相信任与真诚沟通。
而且,事前的组织设计原则和文化氛围会对组织的学习能力和行为应对产生深远影响。清晰的规则如强大的集权命令体系,在自由竞争中强者胜出,或者专家意见主导等都可能有助于反应的效率,虽然它们的适应情境有所不同。模糊的规则通常导致反应僵硬机械、松散无序,抑或犹豫不决,摇摆不定。还有,在应对外部逆境的同时,能够较好地避免和化解自身内部的潜在危机,也是组织韧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逆境过后的结果与状态
逆境过后,水落石出。有些企业丝毫无损,如虎添翼;有些企业站起身来,奋然前行;有些企业谢天谢地,心有余悸;有些企业苟延残喘,战战兢兢。不同的状态,源自不同的自身实力和应对措施。
第一,轻伤或者基本上无伤无损,也许是应对逆境的最佳结果状态。如果在事中能够有效规避与隔离,抑或抵制与反击,企业大抵可以实现这种理想状态。这种状态的实现最终靠的是足够的实力。而行动应对的关键主要在于不犯低级错误,不至于无端地打烂一手好牌。
第二,恢复和重构,是组织韧性的最为直观和最为核心的表现。经过相对被动的化解和吸收,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受伤受损,需要尽快地恢复逆境到来之前的运作水准和反应能力。应对比较成功的企业通常迅速恢复实力或者重新构建自己的能力。相反,应对失败的结果很可能是偃旗息鼓,扫地出局。
第三,增强与提高。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无论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与学习,还是通过对优秀企业的观摩与仿效,一家企业可以通过应对逆境来补齐自己的短板,完善自己的反应措施,从而提升应对未来逆境事件的总体能力。也许,最为可贵的不是增强同一种现有能力,而是在新的领域内得以提升。
从组织认知和组织学习的链条来看,既要反馈,也要前瞻;既要固化,也要更新;既要总结,也要推广。首先,要善于捕捉新的经验和被证明较为有效的新鲜应对方法,而不仅是拘泥于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从而避免“核心刚性”和“应激僵硬”带来的弊端。比如,网络时代的危机化解可能与传统时代的危机公关迥然不同。其次,还要继续珍视和强化自身优势,认清哪些核心能力是组织韧性的可靠基础和主打项目,并对其进行保护和增强。最后,一家企业要把应对逆境看成一项长期工作,不能仅看作毕其功于一役的阶段性应对。虽然,就事论事地专注于当下的应对是必要的,但采取前瞻性的视角和跨时段的思考会使企业更加有效地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逆境事件。在组织中构建忧患意识,貌似悲观被动,实际上是积极主动,是增强组织韧性在认知与学习方面的必修课。
小结我们通常希望逆境很快过去并且永远不再发生。世间乱象,通常不随人愿。俗话说,不经风雨,怎见彩虹?问题是,彩虹过后,仍然会有风雨。人生莫测,世事难料。突发性逆境事件总是会发生。任何组织都必须面对逆境的威胁和侵扰,无论是难以料定的突发性事件,还是极端恶劣多变的日常生存环境,提升自己的实力无疑是最为保险和可靠的应对基础,是组织韧性的核心要素。组织韧性的构建和功用,最终体现在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外部情势与内部动态进行的审慎精准的监控与预判,对理性和常识的尊崇,基于智慧和专长的即兴发挥,不同应对措施的创造性组合,既发挥自己特长而又兼收并蓄、善于合作,以及组织常态的迅速恢复与组织能力的整体提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