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简介
自1949年9月25日创刊以来,《文艺报》一直密切关注文艺创作现场,捕捉文艺创作动向,推动出作品出人才,是新中国文艺的重要理论评论阵地。“《文艺报》70周年精选文丛”共7卷12册,分为《时代之思(理论卷)》2册、《文学天际线(文学评论卷)》2册、《艺术经纬(艺术评论卷)》2册、《世界的涛声(外国文学卷)》2册、《彩练当空(作品卷)》2册、《未来永恒(儿童文学评论卷)》1册、《文学之思(对话卷)》1册。收录在文丛中的篇章,凝聚着一代代作家、艺术家和学者对当代文艺的真知灼见,带领读者重温了70年来中国文艺创作及研究的现场,体现着《文艺报》70年来的独特追求。
作者简介
梁鸿鹰,《文艺报》总编辑,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199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硕士。曾在中宣部文艺局、中国作协创研部工作。2014年任《文艺报》总编辑。出版有评论集《守望文学的天空》(2009年)、《文学:向着无尽的可能》(2012年)、《向道与叩问》(2014年)、《写作的理由》(2017年)。有散文及译作若干。
目录
粱鸿鹰:回望如歌岁月开创全新境界——《<文艺报>70周年精选文丛》总序
上
1949年
李季:我是怎样学习民歌的
王朝闻:戏剧中细节描写的一种倾向
1950年
老舍:《龙须沟》的人物
吴作人:谈敦煌艺术
郭兰英讲述瞿希贤记:从山西梆子看传统的中国唱法
王昆:我怎样演《白毛女》
1952年
周扬:改革和发展民族戏曲艺术——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
会上的总结报告
1953年
光未然:沿着戏曲遗产的现实主义轨道前进——关于戏曲的民间传说与历史题材的创作与改编
问题
梅兰芳:纪念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焦菊隐: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的成长——《我的艺术生活》介绍
焕之:向民间音乐学习的几点体会
钟惦棐:《舞台生活四十年》对演员修养的几点提示
郑振铎: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
1954年
丁玲:影片《偷自行车的人》观后
1956年
傅雷: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
张骏祥:舞台艺术纪录片向什么方向发展?
1957年
郑君里:从头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1958年
郁风:读齐白石画稿
1959年
欧阳予倩:话剧、新歌剧与中国戏剧艺术传统
1960年
陈伯吹:从童话创作看美术片
乔羽:耳目一新——谈歌剧《刘三姐》
1961年
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田汉:追悼梅兰芳同志
杨琦:抒情音乐的佳品——谈《洪湖水,浪打浪》
1962年
盖叫天口述彭兆菜记:表演和剧本拉手
1963年
何溶:读华君武漫画
刘厚生:改编是丰富戏曲剧目的一个好办法
1978年
廖静文:嘉陵江畔的一段往事——回忆郭老与悲鸿
1980年
辛建:要敢于写人物的命运——新片《归心似箭》观后
1981年
力群:鲁迅是培养中国新兴版画艺术的母亲
内容摘要
自1949年9月25日创刊以来,《文艺报》一直密切关注文艺创作现场,及时发现问题,发现文艺创作新动向,是新中国文艺的重要理论评论阵地。该文丛共9卷,分理论思潮2卷、文学评论2卷、艺术评论1卷、儿童文学评论1卷、外国文学1卷、作品1卷、对话卷1卷。艺术评论卷精选了《文艺报》70年来刊发的艺术研究及影视、舞台、音乐、美术等各艺术门类的重要评论文章,是对中国70年艺术发展轨迹的系统呈现。
精彩内容
我是怎样学习民歌的李季《文艺报》编者要我写篇学习民歌的经验。民歌,是劳动人民艺术创作的主要
形式之一,是一个浩瀚的大海。以自己的浅学无知和短暂的摸索学习,要来写什么系统的经验和学习心得,这根本难以胜任。加之,由于工作关系,过去自己所接触的只局限于陕北三边一地(对全国范围来说,这仅是一
个很小的角落);目前又是因事来京,一些必需的材料皆不在手边,这里所能写的,只是根据最近六七年来,自己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所摸索到的一些片断体会和零星感想。
我开始学习民歌,最初只是在理论上认识到劳动人民是有艺术创造才能的,民歌是人民文艺的主要宝库之一(这当然是在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所得到的启示)。那时,我尚是一个县、区政府的工作人员,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我之所以说“只是在理论上认识到”,这是因为自己在工作中,也阅读和试写过若干文艺作品,并且,也还具有相当浓厚的那种和我同样出身的人所同具的小资产阶级的自大倾向。虽然学习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虽然自己也没有读过多少文学名著,没有写过什么出色的作品
,但是,对人民的文艺,对民歌,在感情上总是瞧不起的,顽固地认为“只不过就是那么回事”。这之后,不是由于在文艺思想的学习上,而是在政府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件事例,初步地纠正了我对民歌的看法。因为政府错误地处理了一件离婚案件,并且由此引起了一场人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