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藏经洞(精)/西域游历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发现藏经洞(精)/西域游历丛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4.8 4.4折 56 全新

库存18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奥雷尔·斯坦因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27180

出版时间2020-0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6元

货号30858651

上书时间2024-10-28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章  千佛洞
  第一节  遗址概述
  第二节  千佛洞的碑刻
  第三节  王道士和藏经洞
第二章  发现藏经洞
  第一节  密室的开启
  第二节  藏经洞里的多种语言文书
  第三节  密室藏经和艺术品的获取
  第四节  后来对藏经洞的调查
第三章  千佛洞的绘画
  第一节  绘画的发现和研究过程
  第二节  绘画的时间和环境
  第三节  画的结构、材料和工艺
  第四节  佛传故事幢幡
  第五节  佛和菩萨
  第六节  天王和金刚
  第七节  成组的神祇
  第八节  佛教净土画
第四章  千佛洞的织物和写卷
  第一节  装饰性织物:起源、用途和工艺
  第二节  织物中的中国风格图案
  第三节  萨珊风格的图案及其仿制品
  第四节  藏经洞中发现的婆罗米文和汉文写卷
  第五节  藏文、粟特文、突厥文写卷
  第六节  一些千佛洞石窟的装饰艺术

内容摘要
 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英籍匈牙利人奥雷尔·斯坦因先后到我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探险考古,并先后出版了这三次探险考古报告:《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这三部著作是斯坦因的代表作,较全面地记述了我国新疆汉唐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以及敦煌石窟宝藏与千佛洞佛教艺术,揭开了该地区古代文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纱。西域游历丛书集斯坦因这三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古资料于一体,对上述考古报告进行整合修订,使大众能更便捷了解其中的经过和成果。丛书共15册,本册出自《西域考古图记》:因地震发现莫高窟藏经洞后,其价值一直不为外界所知。1907年5月,斯坦因利用各种手段,骗取了王道士的信任,骗走了藏经洞里1万多卷经书写本,500多幅绘画,230多捆手稿。

精彩内容
 第一章千佛洞第一节 遗址概述1907年5月15日,我结束了对汉代长城和烽燧遗址的考察,重返敦煌绿洲。对汉代长城烽燧的调查取得了累累硕果,令人感到振奋。自此以后,我便可以全身心地投身到对敦煌石窟寺(千佛洞)的考察中,这同样是一件令人心情愉快的事。千佛洞位于敦煌东南部光秃秃的一座山脚下,是我考察伊始就已确定的目标之一。这年的3月我曾造访于此。尽管来去匆匆,但敦煌石窟的佛教造像和洞窟
壁画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们的艺术价值和考古学价值使我大为折服。五年前,拉乔斯·洛克齐(匈牙利地质学家,1879年曾到过敦煌探险——译者)先生对它们的赞誉之辞毫不为过。对我而言,最有吸引力的还是那个出土
大量古代写卷的密室。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写卷。我抵达千佛洞以后,先是被一
些事务性的琐事耽搁了一阵,后来由于这里一年一度的朝圣活动又迁延了更长的一段时间,成千上万的信徒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涌来,使得我的考察活动不得不推迟。这样,直到5月21日,我才在这里支起了帐篷,开始我的考察工作。
我在千佛洞的考察紧张忙碌地进行了三个星期。在介绍考察经过和收获之前,这里有必要先将这一重要遗址的特征和概况作一介绍。
千佛洞谷位于敦煌东南约10英里的地方,它是疏勒河盆地的一处沙漠山谷。山谷口宽约1.5英里,往里缩成了一条窄窄的峡谷。一条不知名的小河穿过低矮的山峦向北流去。这条小河在很早以前的地质时代就已形成,由较高一些的南山余脉上的山泉汇集而成。山谷西部的山坡上满是流动的沙丘,向西一直延伸到党河,这便是敦煌绿洲的南缘。后来历史上的“沙州”就是得名于此。站在西部新近形成的高大沙丘上,可以俯视千佛洞山谷,从图1的背景中可以看见这些高大的沙丘。山谷的东部也是低矮荒凉的山丘,已经风化的山坡岩面全是光秃秃的。由于冰川的作用,山脚下形成了平整的沙砾地面。
顺着从敦煌过来的马车道进人这宁静的山谷,走了不到1英里,敦煌石窟最北端的一组洞窟(北区洞窟)就呈现在眼前。这里地势仍很开阔,洞窟就开凿在河床西面的悬崖上。山脚的那条小河,因为水分蒸发过多,到达这里时已完全干涸,宽广的河床上只能见到满目的沙砾。只有在偶尔发生的洪水到来时,河床里才有水流。这组凿在阴暗崖面上的黑森森的洞窟,远远望去,鳞次栉比,如同蜂巢一般。洞窟的规模都不是太大,排列有序,向上一直到达高出河床50~60英尺的岩面上。崖面上原本有通向这些洞窟的通道,由于岩面崩塌,现多已荡然无存。山体之所以崩塌,一方面是由于北面吹来的风的风蚀,一方面是由于崖脚洪水的不断冲刷。在距这组石窟近500码的地方,崖面上还孤零零地保留着一截廊道和台阶,显然是当时攀登石窟的设施。第二组石窟的情况与第一组大体相似,它比第一组石窟高出约150码。这两组石窟,一方面由于时间上来不及,另一方面也由于无法攀登,我没能够爬上去作仔细的观察。但有证据表明,它们的开凿年代似乎偏晚。
这些洞窟绝大部分都很小,而且大多没有壁画,看来属于僧人居住的洞窟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些阴暗的洞窟不禁使人联想到西方舍贝斯隐士们穴居的洞穴来。
敦煌石窟的主体部分在南区,其情形与北区的洞窟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沿着逐渐抬升的陡峭山壁绵延了约1000码。图1展示的是其全景,它差不多摄下了敦煌主体石窟的南北宽度。这张照片拍摄地点是河滩对面(东南面)的戈壁上。山脚耕地上的榆木丛挡住了位置较低一些的石窟。不过,就是站到山脚近处,也很难看出这组石窟的总体特点和布局情况。这组石窟为数众多,布局上也显得无章可循。它们的分布事先似乎并没有一个通盘的规划,所
以对它们进行明确的分组很难。
在敦煌石窟陡峭的悬崖上,不间断地排满了洞窟,高高低低,密密麻麻,有时甚至是一个叠着一个。洞窟的数量与其位置的高低并无必然的联系。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敦煌石窟群的最南端和最北端,今天所能见到的洞窟都只有一排。而其他地点的洞窟,如图2所示,则上下往往
多至四五排。只有在Ch.IX窟附近的崖面上(图2),以及两个大型洞窟之间的崖面上(图3),才可以看出洞窟是按层来分布。这两个洞窟里面都有高大的坐佛像,它们自成一体,看不出它们属于哪一排,因为洞窟的规模太大。坐佛像用黏土做成,空腔,高近90英尺。大窟周围开凿了许多明窗,以便采光。
P1-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