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简介
《至少还有书》是《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总编帕梅拉·保罗的读书记录。帕梅拉拥有一本高中时期开始使用的读书笔记“鲍勃”,记录了她迄今为止读过的图书条目。她择取记录在“鲍勃”中的21本书,讲述了她在人生高光或至暗时刻从书籍中获取的力量,这既是一个人的读书史,也是她个人的成长史。
从《审判》《愤怒的葡萄》《安娜·卡列尼娜》到《弗莱希曼》《饥饿游戏》《时间的皱褶》,书籍永远是她的依靠。是这些书让她懂得享受孤独,变得果敢,不再被世俗绑架,认识人间情感的真挚或粗糙,也勇于接受惊心动魄的冒险。从被动接受指定书目到对不喜欢的书或人说不,对从隔着书本在安全距离感受黑暗到真正认识黑暗,从遁入书籍逃离现实到与书相伴成为自己,是书让她从一个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小读者成长为谨慎的择书者、老道的阅读者。
此书分享了一个人读书的趣味、书给人的滋养和抚慰、荐书的尴尬与共读的乐趣,也提醒我们思考,人为什么读书,而书又在我们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改变了什么。
作者简介
帕梅拉·保罗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总编,《纽约时报》图书栏目负责人,《时代》杂志专栏作家,文章见于《经济学人》《今日心理学》《美丽佳人》等刊物。著有《枕边书》《婚姻与婚姻制度的未来》《色情消费启示录》《做父母》等。
【媒体评论】
一个爱书狂的洞见宝库。——《奥普拉杂志》
对我们这些或多或少将书视为全部的人来说,帕梅拉·保罗的《至少还有书》至关重要。这是一本我生来就该读的书!——美国传奇编辑罗伯特·戈特利布
一段关于书籍的暖心回忆,记录了在成长每一个阶段塑造作者智性的图书。读完你会忍不住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鲍勃”。——《时尚芭莎》
保罗不断思考我们为何读书、如何读书、读什么书以及读书如何帮助我们撰写自己的人生。读者定会被她对书籍超凡力量的诙谐、真挚礼赞吸引。——《出版人周刊》星评
聪明、独到且睿智,这本书不仅回顾了作者与书相伴、受书影响的生活,更揭示了那些至为有趣的故事不仅是纸上文字,更是“发生在读者与书之间的故事”。——科克斯书评
“鲍勃”承载了她的记忆,不仅是关于书的,更是她的私人情感,比如她在读书时所处之地或身边环绕之人。保罗带着温柔、欲望、不安感和一如既往的野心阅读书籍。——《纽约客》
[帕梅拉·保罗]有深度而又开放,有时诙谐得得让人忍俊不禁。《至少还有书》是她生来注定要写的书。——《经济学人》
帕梅拉·保罗在她那本引人入胜的漫游回忆录中回忆起塑造了她自己的叙事的书……其中包括……书中有质朴的宝石,大胆地衡量着这个世界,并挑战读者写下自己的故事——Vogue
一本引人入胜的……有趣的回忆录……这是一封给书的情书——书作为一种媒介,可以连接我们,传递我们,改变我们。——《华盛顿邮报》
这是一次通过一位杰出的书迷的心灵、思想和生活进行的欢快、亲密的探险……《至少还有书》是一本风趣幽默、通俗易懂、文笔优美的书之书。——《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读保罗的书,我开始明白,吸引你的书是如何体现你至为真实的情感、你至为本能的冲动,以及更为深刻的欲望……她把自己读完的书都列了出来,显示出了真正的勇气。——《金融时报》
关于读书的zhongji书籍……深入了解保罗的内心生活,以及她读过的故事如何改变了她自己的故事。睿智又感人,《至少还有书》对任何热爱阅读的人都很有吸引力。——Buzzfeed
从头到尾愉快的阅读体验……非常令人愉悦的笔调会让你乐意花时间去阅读:她精力充沛,内心坚定,时而自嘲,对书籍总是充满热情……在保罗的生活中,情节确实是紧接着书而来的,而不是牵强附会。那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啊。——《旧金山纪事报》
这本回忆录写得聪明、漂亮,讲述了我们与书的关系,以及我们所读的书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生活。今夏每个沙滩包的之物。——PopSugar
引人注目且真实,这些故事是每一个在餐前阅读的女性的梦想,提供了一个生活的视角……wan美的一本书,是给读者和爱书女性的爱情故事!——The Review Broads
《至少还有书》是一本甜蜜而令人陶醉的书,散发着严肃的魅力。活泼迷人的女主人公帕梅拉·保罗准确地捕捉了一生献给书籍的乐趣,以及随之而来的压力、怀疑和不安感,这令她的旅程变得更加激动人心。读这本书是一种纯粹的享受——有趣、睿智、影响深远——但更重要的是,它召唤着我们重新唤出zui好的自我:读书之人。——美国作家玛利亚·桑普
在这本诙谐、睿智、优雅的书中,帕梅拉·保罗用勇气和活力写出了她通往成熟的坎坷之路。她的笔触温柔、有道德、狂妄、怀旧、慷慨,会吸引所有人,除了zui冷酷的读者。《至少还有书》充满了希望和爱,是对好书和美好生活的一种快乐而辛酸的反思。——美国作家安德鲁·所罗门
任何一本能帮助我回忆起读过贝特西-塔西-蒂布系列以及《青年艺术家肖像》的书,都是我喜欢的书。帕梅拉·保罗的《至少还有书》是一本引人入胜、令人愉快的混合书——它是一份推荐阅读清单,是一种个人反思,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我很抱歉我没有写下我读过的所有书(甚至几乎所有书),但我很高兴帕梅拉·保罗写下了。——美国作家梅格·沃丽泽
诙谐、感人、乐观的叙述……关于阅读和书籍的标题比比皆是,这本书却独树一帜。爱书人会珍惜,但令人上瘾的故事叙述和高质量的写作将大大增加它的读者。——《图书馆杂志》(星评)
目录
\\\"序 为何记录?
01 《美丽新世界》│你不该读那本书
02 《纽约的奴隶》│文学生活
03 《审判》│没有结尾的书
04 《第二十二条军规》│永不餍足
05 《诺顿英国文学选集》│指定书目
06 《深入黑暗》│窥视癖
07 《愤怒的葡萄》│读者之间
08 《自我的旅行》│改变一生的书
09 《安娜·卡列尼娜》│女主角
10 《游向柬埔寨》│与叙事者相伴
11 《校园秘史》│独自阅读
12 《生命之书》│一本书伴恋期
13 《魔山》│不同的诠释
14 《脸的告白》│论自助
15 《弗莱希曼》│我不喜欢你的书
16 《大师与玛格丽特》│荐书
17 《饥饿游戏》│无暇读书
18 《时间的皱褶》│与孩子一起读书
19 《噩耗》│赚人眼泪的书
20 《悲惨世界》│为什么读书
21 《朋友中的间谍》│其他作者
后记 读到的生活
致谢\\\"
内容摘要
\\\"《至少还有书》是《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总编帕梅拉·保罗的读书记录。帕梅拉拥有一本高中时期开始使用的读书笔记“鲍勃”,记录了她迄今为止读过的图书条目。她择取记录在“鲍勃”中的21本书,讲述了她在人生高光或至暗时刻从书籍中获取的力量,这既是一个人的读书史,也是她个人的成长史。
从《审判》《愤怒的葡萄》《安娜·卡列尼娜》到《弗莱希曼》《饥饿游戏》《时间的皱褶》,书籍永远是她的依靠。是这些书让她懂得享受孤独,变得果敢,不再被世俗绑架,认识人间情感的真挚或粗糙,也勇于接受惊心动魄的冒险。从被动接受指定书目到对不喜欢的书或人说不,对从隔着书本在安全距离感受黑暗到真正认识黑暗,从遁入书籍逃离现实到与书相伴成为自己,是书让她从一个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小读者成长为谨慎的择书者、老道的阅读者。
此书分享了一个人读书的趣味、书给人的滋养和抚慰、荐书的尴尬与共读的乐趣,也提醒我们思考,人为什么读书,而书又在我们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改变了什么。\\\"
主编推荐
1. 北美出版界盛赞,数十家媒体激赏
· 北美传奇出版人罗伯特·戈特列布盛赞:“我生来就该读的一本书!”
· 《出版人周刊》《图书馆杂志》《科克斯评论》好评推荐、Lithub “zui佳书之书”
· 《华盛顿邮报》《经济学人》《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魅力》 《纽约客》 《大西洋月刊》 《时尚芭莎》《 奥普拉杂志》《旧金山纪事报》 《人物》《名利场》《西雅图日报》、Vogue……数十家媒体“”推荐
· 谷歌演讲特邀专题,Buzzfeed“今夏”,线上零售平台 Warby Parker 、评论网站 Salon 、流行博客 Popsugar、生活方式网站 The Review Broads一致推荐
2. 温情治愈又传奇,笑中带泪的阅读人生
· 从自闭女孩到专栏作家
· 从追星少女到全职妈妈
· 从孤胆背包客到黑手党漏网之鱼
· 从囫囵吞书客到老道择书者
· 从“滞销书作者俱乐部”成员到《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总编辑
3. 阅读盛宴,金句频出,每一个热爱阅读的人都能找到共鸣
· 大型种草书单,上百本经典图书,曾抚慰作者的某一本书,也必将在某一刻治愈你
·关于阅读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你为什么读书?如何择书?如何荐书?如果通过书籍看懂另一个人?为什么喜欢某个版本胜过另一个?为什么喜欢某种题材胜过另一种?无暇读书、堆书如山怎么办?何完每一本书?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序为何记录?
和所有成了家、有了房、生了子、工作复工作的人一样,我总有操不完的心。哪怕天赐良机无事烦心,我也有办法自寻烦恼。若是在一夜无眠之后的凌晨4点16分,事情终于解决了,新的烦恼也会迅速补位。我呢,是个劳心鬼。
经过实践,我已能在大堆潜藏的危险之间高效切换,应付自如。虽然邪祟的影踪防不胜防,想象中的各种灾难随时会吓得我脸色惨白、瑟瑟发抖——升降机莫名其妙地脱轨;眼见孩子在楼梯上摔倒,我赶忙斜过身去,却还是没能及时避开;更别提空中旅行了。
还有老生常谈的紧急事件,一些我们大多数人都曾在脑海中勾勒过的画面:房屋着火。一切付之一炬。除了孩子、伴侣、小宠物之外,我们要在片刻间决定还要抢救什么。如果想免遭遗失文件的麻烦,该抢夺出生证、纳税存根,还是护照呢?有价值的东西和无法替代的东西,该拿哪一种?是抢祖母的戒指,还是为数不多的信件,抑或是电脑?万一等浓烟散去,电脑还能用呢?
我不会为这种事件担心。我知道,我会让它们在脚旁化为灰烬,我会丢下笔记本电脑、相册,甚至——原谅我这么说——还有孩子的艺术作品,因为在这一切之中,只有一样东西需要抢救,它是我的无价之宝:鲍勃。
“鲍勃”不是宠物,也不是泰迪熊玩偶,但它承担了情感价值,自我上学起就伴我左右。鲍勃,一个缺乏想象力的缩写词,它是我的“读书笔记”(Bob,BookofBooks的缩写)。它记载了自1988年,高中二年级的那个夏天以来,我为大量读完或没读完的书所做的笔记。它是我的读书记录。因为,如果不写下来,我(自然)担心会全都忘记。
这本读书笔记绝非稀奇之物。它不是喜马拉雅山脉村落的某个手艺人手工缝制的,也没有装饰浮雕图案。不,它是工厂货,纯灰色,外面套着炭黑色的封面,内里是白色的无划线纸。它是一个土里土气的古董,出自“鼹鼠皮”牌笔记本占领书店柜台之前的岁月,那时的“博客”“剪贴簿”“日志”还没有被当成动词。翻开封面,我尽心读完的每一本书的作者和书名如流水账般罗列其中。在大概读完二十本书之后,我才想起提笔记录,因此,整本笔记始于一个模糊的日期。
2012年,我在《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一篇文章上首次坦然提及“鲍勃”。为了更多地展露自己,我特意在文章中安插了一张“鲍勃”的首页照片,向百万陌生人展示我在深度和智性、短暂的少女时期的执念、故弄玄虚的注释等一切方面做出的最初尝试。我以一种非常公开的方式展露自己的内心,但仔细想想,我其实是在一个安全的维度里在读者朋友间展露自己。在《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美术总监扫描完“鲍勃”的照片之后,我马上把它从七楼的美术部取了回来,神不知鬼不觉地安全带回了家。从此之后,它再也没有离开过我家。
这本读书笔记仍然属于我的私人领地。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日记。它既与我相关,也与我无关。它既是非个人的,也是极具个人意味的。以我的情况来说,它给一个幻想在未来成为作家的人提供了充足的先决条件,比一本真正的日记要强得多。比起我年少时的任何一本日记,“鲍勃”陪伴我的时间都长得多。我现在依旧记日记,原因在于,日记容下了我想忘却的一切——一段段无果的单相思、一次次朋友间的争吵、一场场对大学入学考试的担忧;“鲍勃”则记载了我想记住的事——在遭遇上述一切时,我正读的书。
现今,“鲍勃”已至中年,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最直接的入口,让我可以抵达在生命的特定时刻到过的地方,无论是心理意义上的,还是地理意义上的。它见证了我如何决定去读某一本书。我读过的书,要么让我期待更多相似的心情,要么指引我朝别样的事物奔去:是待在“美国内战”的情景中呢,还是去读一部出色的侦探小说呢?我读过这位作者的书吗?如果读过,是在什么时候?我是出于什么理由离他而去,又是什么将我拉回来?“鲍勃”封存在我记忆中的并非某本书中的某个角色——其中很多已经模糊,它更多是在告诉我,我自己的角色是什么。
每一个条目都能唤起一份记忆,如若不然,那份记忆就会随时间变得模糊,甚至被遗忘。打开“鲍勃”,我就想起躺在法国中部不起眼的小村庄莫里亚克的宿舍里的日子,我在那里参加“美国战地服务团”1的出国项目时,写下了第一个条目:《审判》,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这番记忆召唤出一大堆相关的记忆:观看巴瑞辛尼科夫在百老汇出演《变形记》时的情景,然后是把卡夫卡的平装本带在身边的那个夏天——一整段狂飙突进的岁月后留下的青春残片,从不如忘却之事的迷雾之中再度浮现。
记忆猝不及防地显现,总令我心惊肉跳。昔日的日记,日后读来总像一场场誊抄来的梦境——这是谁写的?那个如此动情/如此钟情于某个男子/对X如痴如醉的人真的是我吗?而书籍标题总是轻而易举、准确无误地呈现我早年间的思想状况,在阅读“鲍勃”的过程中,我想的是:是的,我都记得。我记得那本书的书封、版本以及那些纸页的触感。我经常会感到,浸润在舒适的书籍世界里的时间,要比耗费在恶劣的游乐场世界的多很多,对于像我这样的女孩来说,一本读书笔记是可想到的最珍贵的日记,它展现出一个版本的“我”,我不仅认可这个版本,而且还能切身感受。
经年累月之后,“鲍勃”甚至比一部日记更像私人记录,它不仅仅记录了我的日常存在状态,还记录了横在其根基之上、激发我兴趣、促成我想法的东西。有时我会真实地记起,自己坐在高中二年级时费心思装饰的、贴着猫咪墙纸的房间里的样子,或是坐在高中咖啡馆一张留着残羹冷炙的桌子旁的样子;我还会想起,自己在幻想中与特定人物相见的场景——我们有时在某间客厅里泰然自若地聊天,有时则会如临画中,在英国狂风大作的风景中漫游。
现今,我的生活已被书包围。内嵌型的书架紧挨着日式风格的榻榻米,沿着我的卧室铺开。我之所以买这样的书架,是因为它的边缘非常宽厚,可以更好地托住书籍,方便快速抽取。即便如此,还是有些书籍被堆放到我的床头小桌上。书架的格挡横过墙面,从地板到天花板持续增加。有些书胡乱地堆在门道上方,政治回忆录和文学散文混在一起,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和叙事冒险类的作品互相争夺空间,无论我多么努力地尝试,“企鹅经典”系列丛书从未按照顺序在宽敞的书架上相聚。书籍为了博得我的关注相互争宠。而在房间另一侧的沙发上方,还有一些书籍堆在沿窗户逐次降低的架子上,在我身后虎视眈眈。当我与一本书同床共枕之时,别的书则静待着时机。
书们并未就此罢休。有些书聚在沙发前的咖啡桌上,另一些书——那些要捐给孩子学校的书,那些要送给当地图书馆的书,那些对我的丈夫、母亲、我丈夫在加利福尼亚的家人,以及我三个孩子中的某一个来说有意义的书——则在我的家庭办公室里,根据各自的使命一点点向上堆叠。大手提袋里装满了书,被随意地堆在楼梯边,等待被拖上火车,袋子里的书籍来回更换,有一些将踏上归途,另一些则会留在此地。
在《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办公室里,我的书受到志趣相投的同事的垂涎。那里的书,有的是我感兴趣的,有的是有明确用途的,有的则是因为某个特定的理由而存在着的。我办公桌前的架子上,放着来日要用的参考书,要么是我感兴趣的作者写的,要么是可能为杂志供稿的评论者写的,抑或是已经受到肯定的作者写的。还有的,就是等待被阅读的书、等待被阅读的书、等待被阅读的书,以及假以时日会以各自的方式被我写进“鲍勃”的书。
当我回到家中,重新翻看这本读书笔记时,我看到了下笔时没有察觉的私人叙事。一路走来,我从逃入书籍中到从书中向外抽取精华,从受书启迪到主动去做给我启发的事——我在书中遇到许多这样的事,从希望成为书中的某个角色,到真正成为书中的角色,从阅读书籍到为了书写而与书籍角力。我依旧从阅读中获益。
“鲍勃”和我日渐衰老,想到终有一日会失去它,我越来越焦虑。我踏上旅途时,不再将它带在身边。它现在安稳地待在家中,而我每次打开行李,都会迫不及待地将在飞机上、火车上、会晤间隙阅读的书籍记录进去。每新增一个条目,我都越发觉得被它守护。我能感受到“鲍勃”对我的守护,就如同我对自己的守护一样。
时至今日,“鲍勃”已经记录了很多内容,尽管我曾想过它终会被另一本笔记本所替代,但它依旧是唯一。它其实只用了不到一半,几乎准确地映射出我生命长度中的每一个位置。它依旧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许多页面等待着被填满。经历了近三十年之后,“鲍勃”也显现出了老态。我有时对它不够细心,随后会感到内疚。十年前,我轻率地在整整一百个序列上重复出错,然后又将其中大多数内容划掉。所有条目都是匆匆写出的,我站立着在书目下面画出一条条上下起伏的、不规整的线。纸张暴露着我的不用心对待。纸页上有咖啡渍;封面有些地方染了杂色,有些地方褪了色;封皮已经开裂,一角还露出了下面的木质底。它被放在书桌上方的专设书架上,那不起眼的、磨损了的书脊上未标注任何信息,守护着我和它的私密世界。
如果没有“鲍勃”,我会感到缺失——某些东西从我的生命、从我生命的记录中遗失了。就像一本书没有读完,我生命的故事也没有了意义。如果没有“鲍勃”,我不知会去往何方,如果它不在这里,我也会不知身在何处。“鲍勃”记载的是他人写下的故事,这份记录却属于我。如果世上有哪本书能够讲述我的故事,那就是这一本。\\\"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