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害怕(王小妮集1988-2015)(精)/标准诗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害怕(王小妮集1988-2015)(精)/标准诗丛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1.9 6.6折 48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小妮

出版社作家

ISBN9787506391054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867730

上书时间2024-10-28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害怕(王小妮集1988-2015)》是女诗人王小妮斟酌后的自选集,以诗歌为主,辅以文论、随笔,全面展现诗人创作成熟期至今风貌。
本书作为“标准诗丛”第三辑之一种,装帧风格在延续前两辑基础上,根据本辑作品特点,进一步升级,真正实现可阅读性与可典藏性相结合。

作者简介
王小妮,1955年生于长春市,曾随父母下乡和作为知青前后插队7年。1978年春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后做电影厂编辑。1985年迁居深圳,2005年起在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任教。曾出版诗歌、随笔、小说作品集多部。作品包括《1966年》《月光》《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世界何以辽阔》等。

目录
A 短诗选
  1980年代短诗
  不认识的就不想再认识了
  不要把你想的告诉别人
  一走路,我就觉得我还算
  死了的人就不再有朋友
  我看不见自己的光
  睡着了的宫殿是辉煌的紫色
  歌手在十二月倒下
  有人悲怆地过生日
  我守候着你想哭泣的时候
  你变绿后,我就什么也不写了
  不要帮我,让我自己乱
  给走到很远的另一朋友写信
  我爱看香烟排列的形状
  应该做一个制造者
  我走不进你的梦里
  让这个人快乐吧
  通过写字告别世界
  你站在那个冷地方
  那样想,然后这样想
  晴朗漫长的下午怎么过
  紧闭家门
  半个我正在疼痛
  不反驳的人
  失眠以后
  不能让空气出现孩子味
  注视伤口到极大
  许许多多的梨子
  水的世界
  黑暗又是一本哲学
  当你撞上死亡
  二十六日不送朋友去印第安纳
  夏天的姿势
  手拿菠萝的人
  很纵深的房子
  一个话题
  骤然震响的音乐
  九月所见
  窜动如无数猛兽的河
  白马正像鸽子一样经过
  女人们一团乱云过马路
  色彩斑斓的田野像鹰飞起来
  月光
  绞刑
  执灯人
  在十九楼天台上
  乌云密布压到了地
  去上课的路上
  菠萝熟了
  凌晨蛙叫
  仇恨
  被卡住的感觉
  刺秦夜
  致另一个世界
  致雷雨
  致蹲下去看鱼的人
  致大广坝的木棉花
  致正在建造的木船
  致阴沉的11月9号
  致强劲的早雾
  致光荣了的诗人邵春光
  致投在教室天花板上的银河
  致京郊的烟囱
  致比蓝更蓝
  致新年
  致感觉
  致朗读者纳沙
  致灰霾
  致凌晨
  致鸡蛋花
  致不认识的鸟
  致黄昏的黄鼠狼
  致竹子间的风
  致接电话的
B 组诗或长诗
  看望朋友
  穿越别人的宫殿
  白纸的内部
  重新做一个诗人
  会见一个没有了眼睛的歌手
  和爸爸说话
  十枝水莲
  我看见大风雪
  在重庆醉酒
  太阳真好
  早上或者黄昏
  害怕
C 随笔选
  鸭绿江的另一边
  柏林没有墙了
  我们的背景
  盐池记
  甘南的藏人
  两种隔绝
  一个人的难受
  2012年上课记选二
  特殊岁月里的童话和证言
  《1966年》的背景故事
  小说集《1966年》前言
  再去武陟记
  我看到的香港大学

内容摘要
 《害怕(王小妮集1988-2015)》是“标准诗丛”第三辑之一种。全书遴选著名诗人王小妮不同时期
代表作品,共分三卷,短诗选、组诗或长诗、随笔选各一卷。两卷诗收录诗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如《不认识的就不想再认识了》、《不要把你想的告诉别人》、《绞刑》、《执灯人》、《去上课的路上》;随笔选则选了最具代表性的《柏林没有墙了》、《我们的背景》、《2012年上课记选二》等等。
精当的选本,与内容相膺的装帧形式,都让本书成为阅读王小妮的首要之选,也让本书成为现代汉语诗歌的必然典藏。

精彩内容
 再去武陟记武陟不陌生,十几年前来过。
上次去很从容,是跟在郑州打工的武陟人小王回家,走的不是架起来的高速公路,自己开车随走随停。河南乡下人口密集,人均土地少,村庄和村庄间几乎连绵了。见到抱着刚收的芝麻秸秆奔回家的小脚老
太太。认识了架在屋中间,即将拆掉烧火的织布机,它是这家女主人的父亲早年亲手给她打的陪嫁。经过乡村教堂,正遇上扑通一声跪下去的一片妇女们,现在我书架上还立着她们送的一本硬皮赞美诗,简朴,带土腥加香油味,是她们自己筹钱印的。桐树下一排一丝不挂的孩子,见到生人愣着仰脸望,嘴里吃的什
么呢,一定是无比的香。
我喜欢去乡村,对武陟的印象深,正是因为遇到了他们。
更早的时候,上世纪90年代曾经到过和武陟同属焦作市的孟州,记忆最深的是王屋山正在修山门,有座黄土堆的“愚公故居”。还去了黄河古道的一片麦田,黄土里不少陶片,带路的人说,这地方随便脚下踢一踢都能出文物,他捡到个石片送我,说这块就是石斧。大家都来看,说河南真是了不得。离开的时候,迎面过来长龙似的割麦机队伍,这机器比想象的高,浑身漆得油绿,每个肩膀上一面小红旗,轰轰地麦子熟了。
河南,河南是什么地方。战场,大河,麦浪,帝王墓葬,黄土一层又一层给它们一一盖住。
相比前两次,这次去武陟只有大半天时间,去了武陟的嘉应观。史料说,河南武陟嘉应观是清皇帝雍正为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特地拨款修建的。据说当年是参照故宫的样子,由御用匠人监工建造,说明它的形制在当时是顶级的。可史料也说,它还叫黄河龙王庙。这两个名字的实际内涵相差太远。如果皇上和龙王级别差不多,皇家和民间之差,就是天上和地下。进观前,指引者先提醒说,现在我们走的是给皇上备的专用台阶。那百姓们专属的卑贱通道应该在哪一侧。
观里有些孩子和妇女,看得出是当地人,粗壮硕密树枝的末梢垂着无数祈福的红布条,早脏了,在风里流苏一样荡着,古树们正要兴奋地发出新芽。有座居中的建筑在维修中,高架子上的画工忙着重新描色,红蓝绿都是最饱满激烈的颜色。
我一个人向后面的大殿走,正碰见一个老太太拉她孙子进大殿,孙子大约有五岁。穿得够厚哦,一老
一少身上都鼓鼓的,脸也红润,一看就是终于不缺吃也不缺穿了,也看得出是千得粗活吃得辛苦的人。
老太太拉孙子进殿,孙子后退说:怕。
他们一起回头发现了我,都有点不好意思。我不再往前走,请他们先。
他们一前一后进去,都是缓慢地骗腿儿跨过高门槛进去,老太太又回头看我,然后对孙子说:跪,快跪。孙子在那不矮的台子上趴一下,下来了,好像那是张小床。
老太太还说跪,往下按孙子,孙子挣开往外钻,这回快,一骗腿儿出来了,还是外面好,不很清亮,但是算是有日光。老太太也骗腿儿出来,他们又不好意思地看我笑。假如没有我在场,这场景或者是他们祖孙两个都跪下去,朝那迎着门的高大神像磕头。是我把他们给打断了,希望没阻断他们心里的念想。
后来就要回郑州了,时间安排就是上午出来下午返回。院子里更多的孩子在大树下跑,有人在敲钟,一下一下不着急。我问,灵吗?有个四十岁左右的妇人说:咦,二月二龙王庙那香火,可旺。看来武陟当地人并没把这个有皇家背景的观当成唯一的龙王庙,他们还另有自己的龙王庙。书上说,北魏时候的古洛阳城就有寺庙一千多座,人们需要避祸祈福,不然,他心里的怨愤不平去对哪个说。当年,听武陟A/]~t讲她村子里很多的事,一户人家看不上外村嫁过来的年轻媳妇,打骂,最后虐待死了,吹吹打打下葬后才通知娘家。我问,娘家不报官。她说,咦,死了就死了,报官不是更丢人。
两次来武陟,隔了十几年,看着嘉应观里的当地人,和当年区别不大,夏天的女人们还会是收麦子收芝麻收落花生,孩子们热了照样一丝不挂。书本上讲的什么皇家建筑风格,什么愚公老头祖祖孙孙挖山的寓言,都不是真正过生活的人关心的,先要吃饱穿暖再求平安求富贵,别的就没了。谁都有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的时候,百姓的优势是,他还能扑通一声跪下许愿号啕,皇上遇上就没辙了,他遇难就是大难,没人帮他熬过去,悲哀。
2014年春P346-34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