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觉哉家书
  • 谢觉哉家书
  • 谢觉哉家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谢觉哉家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2.8 3.9折 58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谢觉哉

出版社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807680901

出版时间2015-07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3279665

上书时间2024-10-26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谢觉哉(1884—1971),字焕南,别号觉哉,亦作觉斋。 “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1884年出生,湖南宁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他在中央苏区任内务部长时,主持和参加起草了中国红色革命政权最早的《劳动法》、 《土地法》等法令和条例。1934年参加长征后,历任陕甘宁边区内务部部长、参议会副议长等职,制定与推行了《选举条例》、《宪法草案》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内务部部长等职。曾出版著述《不惑集》、《谢觉哉杂文选》、《一得书》、《学语集锦》等;20世纪80年代整理出版《谢觉哉日记》、《谢觉哉文集》《谢觉哉诗集》等。
谢飞,谢觉哉之子,1942年出生于延安。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副院长、教授,并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导演电影作品包括《我们的田野》、《湘女萧萧》、《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益西卓玛》等,多次荣获国内外电影大奖。

目录
读懂父亲 谢飞
第一辑 致何敦秀夫人、儿女及家乡亲人
一九二〇至一九四〇年代
致王养吾,自宁乡云山(1919年5月2日)
致何敦秀,自长沙(1921年4月16日、28日)
致继母等家人,自长沙(约1922年前后)
致谢式坤,自长沙(1922年9月18日)
致谢式坤,自长沙(1924年某日)
致何秋岩,自上海(1928年12月)
致何敦秀,自兰州(1937年春)
致何敦秀,自兰州(1937年8月)
致何敦秀,自延安(1939年9月8日)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3年1月26日)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3年2月16日)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3年6月13日)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4年1月2日)
致又大婆婆,自延安(1944年4月21日)
致何敦秀等,自延安(1945年4月3日)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6年1月27日)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6年2月8日)
致谢放,自山西后甘泉(1948年2月6日)
致谢放、吴爱春,自河北西柏坡(1948年5月3日)
致谢子谷,自北京(1949年某日)
致谢子谷、谢廉伯,自北京(1949年9月7日)
致谢廉伯、谢子谷,自北京(1949年10月4日)
一九五〇至一九六〇年代
致谢子谷、谢廉伯,自北京(1950年1月21日)
致何敦秀夫人及儿女,自北京(1950年8月15日)
致谢廉伯、谢子谷,自北京(1950年10月4日)
致谢放,自北京(1950年12月23日)
致谢谦芳等,自北京(1951年1月27日)
致谢放、谢子谷,自北京(1951年2月11日)
致谢廉伯等,自北京(1951年5月25日)
致何敦秀,自北京(1951年9月7日)
致谢子谷、谢冰茹,自北京(1952年1月1日)
致吴岂凡,自北京(1952年1月16日)
致吴岂凡,自北京(1952年3月28日)
致何关淑等,自北京(1952年6月26日)
致谢谦芳,自北京(1952年10月1日)
致谢廉伯、谢鲁宜,自北京(1952年10月30日)
致谢放,自北京(1952年12月23日)
致谢子谷,自北京(1953年7月9日)
致谢金圃,自北京(1953年8月7日)
致谢廉伯、谢子谷,自北京(1953年10月6日)
致谢子谷、谢廉伯,自北京(1954年4月16日)
致谢冰茹,自北京(1954年6月11日)
致吴岂凡、谢寄祥,自北京(1954年9月12日)
致吴岂凡、谢寄祥,自北京(1955年3月2日)
致谢廉伯,自北京(1955年4月21日)
致谢子谷,自北京(1955年6月22日)
致谢子谷,自北京(1955年10月16日)
致谢廉伯,自北京(1955年11月10日)
致吴岂凡,自北京(1955年12月14日)
致谢凡宣、谢典衡,自北京(1956年某日)
致吴岂凡,自北京(1956年10月16日)
致吴岂凡,自北京(1956年11月26日)
致潘云冰,自北京(1957年5月17日)
致姜一,自北京(1957年5月21日)
致谢廉伯等,自北京(1957年7月8日)
致谢笠仲,自北京(1958年2月4日)
致谢子谷,自北京(1958年12月15日)
致谢群英等,自北京(1960年3月29日)
致谢廉伯、谢子谷,自北京(1961年1月20日)
致吴岂凡,自北京(1961年5月23日)
致谢寄祥,自北京(1961年7月1日)
致谢子谷,自北京(1962年4月26日)
致谢子谷,自北京(1962年5月15日)
致谢金圃,自北京(1963年5月23日)
第二辑 致王定国夫人及儿女
一九五〇至一九七〇年代
致张曙时等,自北京(1952年12月23日)
致王定国,自西安(于1956年6月18日来信上的批 改)
致孩子们,自北京(1957年1月30日)
致王定国,自长沙(1957年3月22日)
致王定国,自杭州(1957年4月5日)
致谢飘,自北京(1958年10月6日)
致王定国,自庐山(1959年3月10日)
致王桂芳,自杭州(1959年3月27日)
致王定国,自北京(1959年7月29日)
致儿女,自广州(1960年1月前后)
致谢飘,自北京(1960年9月26日)
致王定国,自福州(1961年2月10日)
致儿女,自福建(1961年2月28日)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3月19日)
致儿女,自北京(1961年4月2日)
致谢飘、谢瑗,自北京(1961年4月12日)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4月25日)
致谢飘、谢瑗,自北京(1961年5月7日)
致谢瑗,自北京(1961年7月11日)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7月17日)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9月27日)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10月14日)
致儿女,自北京(1961年10月28日)
致儿女,自北京(1961年11月11日)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12月19日)
致儿女,自广州(1962年1月4日)
致儿女,自北京(1962年3月8日)
致谢飘,自北京(1962年5月16日)
致谢飘,自北京(1962年9月9日)
致王定国,自北京(1963年1月24日)
致儿女,自北京(1963年5月26日)
致王定国,自北京(1963年9月20日)
致谢瑗,自北京(1965年5月10日)
第三辑 致家乡干部及友人
一九五〇至一九六〇年代
致张润清,自北京(1954年某日)
致尹泽南等,自北京(1956年7月17日)
致张润清等,自北京(1957年1月10日)
致李淑一,自北京(1957年4月某日)
致陶承,自北京(1957年5月19日)
致李学良,自北京(1957年5月24日)
致姜国仁,自北京(1957年5月24日)
致李学良、张润清,自北京(1957年7月17日)
致姜石梅,自北京(1957年8月8日)
致云山师范及附小全体老师同学,自北京(1959年7月)
致汤菊中、严岳乔,自北京(1959年某日)
致张润清,自北京(1960年2月16日)
致张润清,自北京(1960年3月24日)
致李学良,自北京(1960年10月10日)
致李学良、张润清,自北京(1961年7月8日)
致谢岳云,自北京(1961年9月8日)
致张润清,自北京(1961年9月20日)
致谢岳云,自北京(1963年5月前后)
附录
一 自传谢觉哉
二 六十自讼谢觉哉

内容摘要
 谢觉哉先生,“延安五老”之一,是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他1905年考取晚清秀才,参加革命前在湖南宁乡老家与夫人何敦秀育有四男三女;1937年9月在甘肃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与王定国结为伉俪,育有五男二女,并长年抚养亲友们的十多名子女。
由谢觉哉所著的《谢觉哉家书》为谢飞老师近年潜心整理其父谢觉哉先生的家书选编,涵盖谢觉哉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的115封家书。书稿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辑是1920到1960年代,谢觉哉写给宁乡老家夫人何敦秀及子女的书信,文字生
动,情感真挚,书信中除了表达对家乡妻子的惦念、
对子女的谆谆教导与对乡亲故友的感怀之外,还涉及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与时代变迁,包括军阀混战、延安生活以及建国后的土改政策等,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第二辑是1950至1970年代谢觉哉先生写给王定国夫人及子女的书信,主要内容是夫妻之间的关爱、
对子女的教育开导等,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书信中涉及读书、养生、提倡节俭等话题,展现了谢觉哉先生的生活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个人原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第三辑是1950至1960年代谢觉哉写给家乡干部和友人的书信,通过书信了解家乡的情况与变化,对于当地干部的浮夸风等不良行为多有批评教育。全书百余封书信,纵贯近半个世纪,集亲情、乡情于一体,也从一个家庭的变迁映射出一个时代的动荡与革新。

精彩内容
 子谷、廉伯:再把你们的信看一下,只接到一次信,家乡情形没有写。一群孩子要读书,读甚么书,读了作甚用?
似乎没有想。学安说在土木科毕业了,能不能起房子,做木活?如果能,那就学得对,如果不能,那为甚不跟谢九木匠或谭四铁匠当徒弟?要知道今后吃得开
的不是岳三老爷,颜满老爷或什么老爷先生之类,而是要周大老倌、何作圣大胡子、姜二一木匠,肖十瓦匠。他们出来管事。自然他们也要读书,但如只读书不劳动。那就没他们的份儿。二十多年前廉伯参加一
次农协会,甘心做农民了,大概因为农协失败,这思想就忘了。据说冰茹织布、肩着机子到人家去织,那很好,不知现在如何?
你们必要把这问题弄清楚。
写至此,接了子谷八月十五信内,有怡仁。、学初。两纸,家里大小学生有十二个,哪些将来可种地学手艺,哪些宜于做别的事,做父母的应该心中有数。我的意见:年纪大点的,有的可进短期训练班(估计长沙会办),改正下脑筋,即可做一般工作,有的学工学医,可进工厂或医院或工医学校,如有宜于学外文的,可学俄文……,这样的学校,虽然长沙目下不能办,但必会办。怎样办去呢?子谷可去长沙找共产党,如肖劲光司令。、袁任远副主席等。报告他:你是我的儿子,有些孙子要学习,家里情况如何?只要这些孩子不是二流子(好吃懒做的名字),不是蠢宝,他们会照顾的,把他们送到不要花钱的地方去。小的上小学的,也许会有不要钱的学校,也可要求送去。这些事,不定能即办到,因为他们还在忙于打仗。
去报个名,也是好的。推出去几个孩子,家中就会好过点。至于子谷,未必能离家,也可要求在省受训找点工作做。不要来北平。可来时给你信。
革命了,世界变了,叫做工作,不叫“找事”。
比如我在这当部长,不是官,公家只管穿、吃、住;小孩给津贴,上学不要钱;孩子的母亲,也得自己做工作。吃伴进饭,是被人看不起的,除非是老了或残废。晋藩是谁?要做工作,可在本地投效。北平正派人南下,这里是不需要人的。
我老了,绝不再替人做这些事,也不可能做。子谷在长沙,要把姜阿四、何阿五的情形告诉党。前些年有人寄钱给你母亲,是公家给的,我个人没有钱。 正行、爱春在西安,好久没来信,正行从军,几乎死了,爱春学看护,背包袱同军队走,报上还称赞她。他俩多少有了点锻炼,只作用不大。孙子们谁的文采好些,下次告诉我,送点作品来看看。
焕南1949年9月7日介、濬同看:前致两信谅到。
子谷在校要看看报纸,研究下革命道理。在来信中看到你们脑子里只有一个小圈圈,里面有十来个孩子。你不知道、也没有看到还有个大圈圈,看不到大圈圈,因而小圈圈里的是无法解决。为他苦闷,苦闷不已,想向外一推了事。可是不可能这样便宜。学安、芝初’等要来京,我拒绝了,这里没他们的事。已告诉他们自己去活动。学初自武汉来信,这孩子似还不错,已教他去见见李主席。。(因为我这里没有钱寄他。)……P55-58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