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父母好家教(魏书生教育文集)
  • 好父母好家教(魏书生教育文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好父母好家教(魏书生教育文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0.5 6.1折 50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魏书生著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91551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0元

货号31363604

上书时间2024-10-26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录/Contents

001 / 自?序

第一章?家教事小意义大

002 / 家庭似第一道染缸
005 / 学外国家庭教育的长处
011 / 天下父母排座次,中国父母在后边
014 / 为何半数学生不喜欢家长
018 / 孝敬父母是立身之首
022 / 尊重身为普通人的父母
025 / 引导孩子辩证地评价父母

第二章?家教有法无定法

028 / 孩子第一次成长促使父母第二次成长
031 / 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036 / 书信——家长与孩子心灵的桥梁
039 / 让电话成为家教助手
041 / 轻声细语的批评效果好
044 / 扶植孩子心中正面的自我
050 / 同老师互助教育孩子
053 / 朋友多了路好走,孩子应交好朋友

第三章?教育子女德为先

058 / 心灵的摄像机对准真善美
061 / 勤劳是做人的根本
065 / 莫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070 / 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态
075 / 引导孩子笑对人生
080 / 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
083 / 培养孩子的宽容之心
086 / 不怕误会的孩子才是强者
089 / 引导孩子学会感恩
091 / 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095 / 磨炼孩子的意志
098 /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第四章?学习指导要科学

102 / 引导孩子把学习当成享受
105 /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109 / 好习惯要从小处开始,不断持续
113 / 教孩子利用潜意识
116 / 最好还是能读大学
119 / 高考状元家长谈教子
122 / 引导孩子有效利用考前的时间
126 / 孩子作业要督促,莫替做,莫放任
129 / 正确看待考试分数
133 / 孩子上了中学成绩为什么下降
136 / 引导孩子走出失败的陷阱
139 / 早熟早慧的孩子怎样教
142 / 不要忽视大器晚成的孩子
146 / 成绩差的孩子也有潜能
150 / “后进生”也能成就大事业
154 / 一分钟自我竞赛治拖拉病

第五章?成才之路万千条

158 / 由琴童自述想到因材施教
162 / 引导孩子把探索当乐趣
166 / 人生只有十二万小时
170 / 不能升大学怎么办
173 / 引导孩子正视身体缺陷

第六章?热点问题纵横谈

178 / 当干部有利于孩子成长
182 / 孝敬感恩从家务劳动做起
186 / 常干家务活的孩子智力好
190 / 为家庭分忧能使孩子更坚强
194 / 学生追求穿戴打扮合适吗
197 / 学生举办生日宴会弊大于利
201 / 双休日,孩子怎么过
204 / 怎样做到有节制地看电视
207 / 该不该给孩子请家庭教师

第七章?防止家教进误区

212 / 不要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216 / 拔苗不能助长,神童非为人造
220 / 不能溺爱迁就孩子
223 / 忠言不一定非要逆耳
227 / 听孩子把话说完
230 / 训子莫在广众下
233 / 莫偏袒自己的孩子
235 / “父亲扮黑脸,母亲扮红脸”不可取
238 / 奶奶教育孙子要爱中有严

第八章?名人教子面面观

242 / 品学兼济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245 / 观念方法要正确
?——宋庆龄的家庭教育思想
249 / 让孩子独自闯一闯
?——刘少奇怎样教育孩子
251 / 让孩子按自己的个性发展
?——老舍怎样教育子女
254 / 做有责任感的父母
?——马克思怎样教育孩子
257 / 为孩子读书
?——布什夫人的家教秘诀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中国教育界传奇人物魏书生的经典著作之一,他以自己40多年的教学精髓和经验智慧为基础,为广大父母和孩子提供家教指导,从培养孩子的品德人格,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再到指出现今众多父母的家教误区,事例众多,针对性强,切中肯綮,鞭辟入里,设身处地地为家长出谋划策,答疑解难。
魏书生是一位神奇的班主任,教学40多年,无论什么样的班级,经过他的指导,学生快乐健康,综合素质高,班风积极向上,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同时他又是一位成功的父亲,儿子2001年考入清华大学,2002年第一本书出版,硕士毕业后进入国内著名科研机构。魏书生的家教经验角度独特,是从成功的教育案例中总结出来的,实在又实用,是广大家长喜欢阅读的教育良方。

精彩内容
第一章?家教事小意义大民风、世风皆起于家风。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家庭似第一道染缸张苗是一个活泼的女孩,已经4岁了,妈妈准备教她识字看书。可有的同事劝她,说孩子受教育那是上学以后的事,上学之前主要就是把孩子养好,让孩子吃好,穿好,不得病,让孩子随随便便地玩,只用养,不用教。教不好,上学后反倒更难教育了。张苗妈妈拿不定主意,问我该不该教孩子识字看书。
其实,张苗妈妈及其同事对家庭教育的理解窄了一些,以为家教就是指识字看书。其实,识字看书只是家庭教育中智育里面的一个方面。
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个方面。
实际上从张苗一生下来,父母不仅开始养她,同时也开始教育她了。
用花,用布娃娃逗她笑,那不就是美育吗?那是在引导她喜欢美,欣赏美。
让孩子问爷爷好、奶奶好,那不就是德育吗?
告诉孩子这是草,那是树,这是电灯,那是星星,这就是智育。
引导孩子练习自己翻身,自己爬行,鼓励她扶着墙,颤巍巍地站起来,又教她学迈步,学走路,这是体育。
教孩子学拿筷子自己吃饭,学自己洗脸、洗小手绢;教她给爷爷奶奶盛饭,教她学会洗碗,这是在进行劳动教育。
从孩子出生起,每个家庭就都已经在进行家庭教育了。区别在于,有的家庭教育是自觉的,有计划的,因此效果就好。有的家庭教育是不自觉的,盲目的,随随便便的,所以效果就差。
达尔文主张从婴儿诞生之日起就进行教育。许多家庭的父母都制订了家庭教育计划。同样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父母文化水平差不多,大人们别的方面素质也不相上下,而孩子刚入学就立即显出较大差距。我所任班级的张杰的母亲从孩子一岁起就耐心地有计划地教育,所以女儿张杰成长得出众,性格活泼开朗,说话办事胆子都大,待人有礼貌,做事情持之以恒,识字量也更多。李小华说话吞吞吐吐,不愿与别的小朋友在一起,遇到困难爱哭。仔细一调查,原来小华的妈妈生怕委屈着女儿,对孩子百依百顺,只知娇惯,只重养,不重教,她总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
其实,到学校才开始接受的教育,已经是再教育或第二次教育了。
民国初年的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在任职期间的1916年,亲自撰写了一部名为《家庭教育》的著作,并于1917年由他本人捐款公开出版,分发给广东省的家家户户。
朱庆澜认为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长的基础,是“至要紧的事”。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6岁入学前、入学读书和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这三个阶段,形象地比喻为“三道染缸”。
他说——小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在家里养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家里6年教得好,养得好,好似白丝染成红底子。到了进学堂,再得好先生,就将那红红底子好好加上一层,自然变成大红。到了世界(社会)上,哪怕遇着坏朋友、坏染缸,想把他变成黑色,他那大红的底子,一时总不得变的。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说,自然变成真正的朱红,头等的好人了。万一在家里6年,教的法子、养的法子不好,比如白丝一下缸已经染成黑底子,进了学堂,就有好先生,想把他变成红色,那黑底子总是难褪得去。就是勉强替他加上一层红色,仍旧是个半红半黑的。如果学生再遇着不热心的先生,到了世界上,再遇着坏朋友、坏染缸,将黑底子一层一层加上黑色,自然变成永不褪色的黑青,永不回头的坏蛋了。
丝总是白的,只看第一道染法如何。个个人生下来都是好的,只看6岁以前家里的教法怎样。6年里肯费力,将来就受用不尽。
朱庆澜注重学习外国人早期家庭教育的做法。他说——外国人教儿子,人人都肯拼这6年的工夫,所以儿子到了20岁,个个都企(站)得住(脚),不用父母去管他。而我们中国人不知道家庭教育的紧要,把小时候顶紧要的6年,随随便便放过去了。都说小孩不要紧,等到大来再教不迟。哪知道到了大来,小孩底子已经坏了,白花许多学费,白做许多牛马,一直做到父母进了棺材,闭了眼,儿子还是企不住,到底不成才。
他十分恳切地对父母们说——儿女小时候,随你爱怎么教,就怎么教。教小孩子本是极要紧又是极容易的事,各人偏不在容易的时候去教,偏要等到大了不容易教的时候去教,又费力,又无益,岂不是怪事吗?
大家想想,朱庆澜所说的“家庭似第一道染缸”的比喻,是不是挺有道理。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从张苗生下来的那天起,家长已经开始教育她,已经开始往雪白的丝上染颜色了。既然这样,家长就不要等待孩子上学了。现在就抓紧时间,给孩子染上孩子喜欢、大人喜欢、社会需要的颜色吧!
学外国家庭教育的长处李伟是一名初中女生,今天老师上语文课时,读了一篇文章《中国与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若干比较》,还让同学们讨论哪种方式的家庭教育更容易培养出有作为的人才。李伟回家给父母讲了国外的家庭教育情况,李伟的妈妈对这些将信将疑:西方国家的家长真让中学生打工挣钱吗?真的很少给孩子零用钱吗?真的让孩子做家务劳动吗?真的让孩子吃苦吗?
这是真的。
先说日本。
日本孩子的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根据日本的调查统计,父母对子女未来的期望依次为:①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占被调查人数的41.8%。其中小学家长百分比高于初中,城市家长有此期望的比率高于农村。
②虽平凡,但能构筑家庭。占被调查人数的30.6%。其中初中高于小学,城市高于农村。
③遵纪守法,有道德。占被调查人数的12.4%,中学略高于小学,农村高于城市。
④经济上富有。占被调查人数的6.7%。
⑤为国家、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占被调查人数的5.5%。
⑥有社会地位。占被调查人数的0.3%。
⑦其他。占被调查人数的2.7%。
同日本的家长相比较,中国的学生家长选择为国家、民族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数和百分比,以及选择希望子女有社会地位的人数和百分比,都高于日本学生家长。
日本学生家长选择希望子女工作平凡,但能够构筑家庭的人数和百分比,选择子女遵纪守法、有道德的人数和百分比,都高于中国学生家长。这说明日本学生家长更务实,更富有经济思想和法制观念。
日本学生家长家教内容的选择依次为:①注重养成基本生活习惯。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58.5%。
②注重正直果断教育。占被调查人数的57.9%。
③注重培养子女的丰富感情和个性。占被调查人数的15.2%。
④注重忍耐力、自制力的教育。占被调查人数的15.2%。
⑤注重子女能自觉行动、有自己主张的教育。占被调查人数的14.8%。
⑥注重子女能理智适应环境的教育。占被调查人数的12.7%。
⑦注重发现自我生存价值的教育。占被调查人数的12.4%。
⑧注重学生取得好成绩和获得学历的教育。仅占被调查人数的2.7%。
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家长注重子女学业取得好成绩并获得学历的教育的人数比率达43.9%,远远超过日本家长。这与中国长期以来重视学历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息息相关。
另外,日本学生家长注重培养子女正直果断、丰富的感情和个性、忍耐力与自制力的人数和百分比都高于中国学生家长。
下面再介绍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
一、西方国家的育儿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是培养孩子成为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之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
独立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
二、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
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普遍做法是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如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孩子,他们在家中都有各自的角色,10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庭院,12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的美味点心,8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等等。
至于西方国家的中小学生兼报童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据英国报纸推销站联合会的一次统计,全英国约有50万送报童。稍大一些的中学生打工也是寻常现象,而且都得到家长支持。
一位英国人说:“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一则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所谓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
①宁苦而不娇。欧美的少年儿童,从小就从事送报、剪草坪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认为这是“残忍”的。
②家富而不奢。西方国家的家庭平均收入比中国多几十倍,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限制和要求。而且零用钱绝不作为奖励孩子的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对孩子的零用钱,美国家长更为苛刻。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
更令人惊叹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其子女的零用钱少得可怜。他家账本扉页上印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洛克菲勒认为“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
③严教而不袒护。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法国人拉纳的儿子打碎了一位朋友的窗玻璃,拉纳夫妇并未道歉,而是让儿子自己抱一块玻璃去赔偿认错,还要求朋友对孩子不要有丝毫原谅的表示。
三、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结果。
由于育儿观、育儿方法着眼于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西方国家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①很强的自立能力。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即使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国一位教授正读大学的女儿每周末都在一家餐馆做服务生工作。
②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养成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英国一对在约克郡的兄弟(12岁、14岁),在其父职业的影响下,独立成立了洗车公司。哥俩干活认真,收费低廉。宁可多走路也要去价格较低的商场买工具、车蜡、洗涤剂等,以降低成本,赢得顾客。
③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炼,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就有很多不如人家的地方。做父母的,不能不引起重视。这里有个典型的例子。
有一年,中日两国近百名11岁至16岁的少年,联合在内蒙古开展了一次草原探险野营活动。组织者要求,孩子们须负重步行,自己安排食宿。然而,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整个活动表明,中国孩子的意志薄弱,生活能力差,保护环境意识也差:他们不懂做饭也不肯做饭,垃圾乱扔,借故解除“包袱”,稍有不适就坐车吃小灶。而日本的孩子,却能够很好地照顾自己和帮助别人,争着做饭,在草丛里发现鸟蛋就用树枝围起来以示保护,生病了也坚持负重步行,说是一定要经受住考验。两国少年的鲜明对比,使日方一位组织者骄傲地断言:“你们这一代人,不是我们的对手!”日方此言,虽结论太早,但冷静想想,比比,确让人忧从中来。
在欧美一些国家中,流传着一首很有哲理的《育儿歌》。现将歌词抄录如下,供参考。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刻;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友爱中成长的孩子能感受到关怀。
我觉得国外家庭教育的育儿观和教育的方式方法,不一定都值得我们学习。但对照他们那些积极的,有利于孩子未来的育儿观、教育方式方法,就能够找出我们在家庭教育中的误区来。
李伟的父母对她就过于娇惯,母亲担心的不是她将来有没有顽强的生存能力,而是她今天生活是不是舒适,会不会受委屈。做母亲的老想着自己小时候,“大跃进”,挨饿,地震,“文化大革命”,天灾人祸都赶上了,吃尽了苦头,尝遍了辛酸,绝不能让李伟再吃当年自己吃过的苦。于是起早贪黑地为她服务,甚至还为她梳头,为她洗袜子。给她的零花钱比洛克菲勒给他的孩子的还多,这样孩子眼前确实是不吃苦,不受累,不缺钱花了,可是家长想没想过,孩子缺少与困难抗争的经验和能力,将来遇到困难怎么办?面对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没有吃苦精神的人将来能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吗?
李伟回家之后,谈起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感到很新鲜,很激动,也许是出于好奇,她还建议妈妈也这样教育她。
妈妈又担心女儿会不会只是心血来潮,只是激动这么一阵子。
我劝李伟妈妈抓住这个契机,立即采纳她这个建议,并和她一起商量,怎样一点点地学习西方国家孩子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的品质。不妨也一块儿商量一下对付心血来潮之后冷下来的办法,一块儿制订保持向人家学习的热情的措施。
我想,家长能学习西方国家家教的长处,在更高层次上关心儿女的成长。儿女一定会因家教层次的提高,而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取得使人惊喜的进步。
天下父母排座次,中国父母在后边阮向华所在的学校搞了一次问卷调查,要求每个学生写出自己尊敬的人有多少位,依尊敬的程度排列顺序,要求每人至少写出10位。阮妈妈问向华,同学们写的第一尊敬的人都是谁,向华告诉妈妈,有的写梦露(美国演员)、琼瑶、小虎队,有的写张明敏、郭富城,有的写三毛,有的写金庸,有的写克林顿,也有的写周恩来、爱因斯坦……阮妈妈很希望向华写的能是妈妈,并且能把妈妈排在前面。可是向华的回答使她很失望,女儿说了一串影星歌星的名字,也没说到她,她感到很悲哀。自己起早贪黑,为向华的衣食住行操劳,为她付出了全部的爱。向华有一点不高兴,她都想方设法哄着,劝着。结果在最尊敬的人中,竟然是那些一点都没理过她,没看过她的演戏的,写东西的,唱歌的……她大惑不解,问我这是什么原因。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介绍一份调查。
一家青少年研究所进行了一项中学生心目中“最受尊敬的人是谁”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是日本、美国和中国内地的高中生。统计结果,日本学生答“最尊敬的人”中列前三位的是父亲、母亲、坂本龙马(日本著名历史人物);105名美国学生答“最尊敬的人”中,列前三位的是父亲、迈克尔·乔丹(球星)、母亲;而12000名中国学生答“最尊敬的人”中,父亲列第十位,母亲列第十一位,甚至不如一位电影明星。
哀哉,中国为人父母者!中国自古提倡孝道,如今且不说孝顺,连尊敬也不可得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是因为相当多的父母对子女只养不教。他们觉得父母的责任就是供孩子吃、喝、穿、住,把孩子养大就行,至于教育孩子,那是学校和社会的事。
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流的。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搞攀比。你让孩子喝娃哈哈,我给孩子喝太阳神,有的甚至给十来岁的孩子吃什么鳖精!穿着方面,有的家长也一窝蜂地比着让孩子穿名牌鞋,穿上千元的名牌衬衣,几千元的名牌皮外套。有的孩子到了十五六岁,还把衬衣甚至脏袜子都扔给家长洗,不少家长还乐此不疲,觉得那是爱孩子。似乎给孩子吃穿用的全是名牌,就能培养出名牌孩子了。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而真正要教育他们则是一件大事了。”他们的爱,只停留在养的阶段。这些自以为是的爱,用有的孩子的话来说就是:“妈妈只关心我吃穿的那种爱,让我受不了,让我感觉发腻。好像我到世界上就是一种来吃穿的动物一样。”孩子说的没错。只注重养,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那跟养一只小鸡小鸭小狗小猫真没什么区别。孩子做人的道理,生存的本领,高尚的人格,这些人生最必要的东西,他们还要向别人学。学到手的孩子,当然尊重那些教给他最必要的东西的人。没学到手的孩子呢,则往往在社会上吃尽苦头,难以自立。回过头来,自然要埋怨他们的父母。
向华忘记了需要尊敬妈妈的根源,在于妈妈忘记了在养向华的同时需要教育她。家长如果从她五六岁的时候开始,便把教看得重于养,教育她自立自强,让她认识到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必须首先从尊重、孝敬父母和长辈做起,教育10年,绝不会是今天的局面。
孩子有时做得不对,客家人往往斥责为“少教”;北方有人骂别人的孩子很刻薄:“没有爹娘教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重要。
民风、世风皆起于家风。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
向华16岁了。16岁,正是人生最关键的年龄,是思想感情和心理素质最容易变化的年龄。向华并不是不尊敬母亲,她只是忽视了母亲还需要人尊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有一种从众心理,看到别的孩子都把父母往后排,以不尊敬父母,以把父母称为“老爸”“老妈”为潇洒,为时尚,向华怕自己若把父母亲排在前面,同学们会笑话自己太传统,太守旧,太不跟潮流。
对向华这样的孩子,稍加教育引导,多让她看一些伟人和杰出人物的传记,她很容易就能从浮躁浅薄的风气中解脱出来,学会深沉理智地思考问题,真诚地把尊敬父母当作人生的一种美德。
为何半数学生不喜欢家长初二女生陈晓艳的母亲最近很伤心。她每天起早贪黑照顾晓艳,给孩子做饭,给孩子洗衣,可孩子却不喜欢听她的话,最近竟跟姥姥说:“我最不喜欢妈妈!”起早贪黑地给孩子服务这么多年,孩子上了中学,长大了,懂事了,却换来这么一句话,刚一听,的确是挺让人伤心的。
我想,做家长的别把注意力放在伤心上,想办法把自己的注意力用在分析孩子不喜欢自己的原因上,心情就会好一些。
河南《教育时报》曾刊登一则消息,标题是《半数学生不喜欢家长》。文章写道:日前,常州市妇联对家有读书郎的700户家庭进行了家庭教育现状抽样调查。调查的结果发人深省:有54.5%的学生在“最不喜欢的人”一栏中填的竟是家长。而80%以上的家长则表示“唯父母是从、听话的才是好孩子”。子女的家庭教育越来越成为千家万户共同关心的话题。面对“你所关心的家庭大事是什么”这个问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