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之道(道德经导读)/高中传统文化通识课学读物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自然之道(道德经导读)/高中传统文化通识课学读物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1.3 4.3折 26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路

出版社中国青年

ISBN9787515339771

出版时间2016-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6元

货号3494321

上书时间2024-10-26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高路的《自然之道(道德经导读)》是《道德经》的助学读物,为中国青年出版社组织编撰的经典助学丛书的一种。
《道德经》又叫《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头和最高理论权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经典。同时还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英译本超过了《论语》和佛经,是仅次于《圣经》的英译著,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具智慧的作品。

作者简介
高路,生于1948年,曾任大学哲学教师。著有《儒家怎么说》《道家怎么说》《法家怎么说》《佛家怎么说》《跟孔子学做人》《跟老子学生存》《跟父母读中国智慧》《孝是最大幸福》《中国价值观》《改变人类心灵的十大哲学观念》等。

目录
前言
一、道与自然
  (一)宇宙
    议题1  天地万物
    议题2  混沌
    议题3  虚无
  (二)道
    议题1  什么是道
    议题2  道的根本特征
  (三)自然
    议题1  自然为大
    议题2  自然而然
  (四)道的地位及其对回到自然的意义
    议题1  道的地位
    议题2  道对回到自然的意义
二、生命
  (一)生命至上
    议题1  生命最宝贵
    议题2  生命高于名声
    议题3  生命高于财富
    议题4  生命高于权位
    议题5  生命标准
  (二)养生
    议题1  恰如其分
    议题2  积德少费
    议题3  小心谨慎
    议题4  顺其自然
  (三)养生的地位及其对回到自然的意义
    议题1  养生的地位
    议题2  养生对回到自然的意义
三、简约
  (一)人生的减法
    议题1  多余为害
    议题2  知足为乐
    议题3  知止为上
    议题4  减损为大
    议题5  节俭为宝
  (二)去欲望
    议题1  有欲与无欲
    议题2  欲望的罪过
    议题3  欲望的本性
    议题4  欲望的制约
  (三)去智慧
    议题1  智慧的罪过
    议题2  大智若愚
    议题3  智慧的制约
  (四)简约的地位及其对回到自然的意义
    议题1  简约的地位
    议题2  简约对回到自然的意义
四、低调处世
  (一)谦卑
    议题1  什么是谦卑
    议题2  谦卑种种
  (二)柔顺
    议题1  生命的特征
    议题2  守弱为强
    议题3  顺应
    议题4  柔弱胜刚强
  (三)退让
    议题1  退
    议题2  让
    议题3  进取
  (四)低调处世的地位及其对回到自然的意义
    议题1  低调处世的地位
    议题2  低调处世对回到自然的意义
五、无为而治
  (一)有为
    议题1  什么是有为
    议题2  有为的后果
  (二)无为
    议题1  什么是无为
    议题2  无为的辨识
    议题3  治理者标准
  (三)无为的实施
    议题1  无事
    议题2  无亲
    议题3  无伪
  (四)无为而治的地位及其对回到自然的意义
    议题1  无为而治的地位
    议题2  无为而治对回到自然的意义

内容摘要
 高路的《自然之道(道德经导读)》,是一本帮助高中生理解《道德经》的辅助读物,引导学生领会如
何“自然”。自然,是道及由道而生的万物的根本特征,当然也是人的根本特征。自然的人的生存方式、
生活方式、处世方式、治理方式表现为尊重生命、简
约少欲、低调谦虚、无为而治。本书结合史料,帮助青少年树立回归自然的世界观,从而有助于青少年认真地对待生命、尊重生命,在生活中简约朴素、不肓目攀比,在与人相处时谦卑柔顺,由“无为”而实现“无不为”。

精彩内容
 议题1天地万物我们都知道杞人忧天的故事。
周朝有一个诸侯国叫杞国,那里有一个人总是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到时候自己连个安身之地都找不到,这可怎么好?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这时一个人前来开导他,说:天,不过是聚集起来的气罢了,你的一切活动无时无刻不在气中进行,多少年都这样过来了,不是一点事也没有吗?干吗担心天会塌下来呢?不想那个杞国人更担心了,问:要是真
像你说的那样,日、月、星辰岂不是要掉下来吗?那人解释道:日、月、星辰也是气构成的,只不过会发光罢了,就是掉下来,也砸不到你。杞人还是担心,问:还有地呢,地陷下去怎么办?那人说:地,是堆积起来的土块,你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地上进行的,多少年都这样过来了,不是一点事也没有吗?干吗担心地会陷下去呢?杞人终于解除了忧虑,心情一下子放松了。
楚国学者长庐子听说了这件事,笑话他们道:天上地上的东西,无一不是有形有体之物,有形体就会灭亡,怎么能够说天不塌地不陷呢?担心天塌地陷固然多余,但断言天地不毁灭也没有道理。郑国学者列子听说了长庐子的话,也笑话他道:说天地一定毁灭,我们根本无从知晓;说天地一定不会毁灭,我们也
无从知晓,既然如此,又何必去操那份闲心呢?(《列子·天瑞第一》)这个故事传达出了古人关于宇宙的两个观念,一
个是万物来自于气,一个是天地有终结也有开端。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说得最清楚、最精到的是题头引用的《道德经》中老子的那句话。
根据道家经典《淮南子》的解释,这句话中的“一”,指“元气”,元的意思是初始,元气就是本原
之气。气作为物质是有重量的,存在也有一定的界域
。轻微而纯粹的元气飞扬向上,汇合为天;沉重而混浊的元气向下坠落,凝聚为地。于是天地便形成了。
向上运动的元气轻灵,容易聚合;向下运动的元气重浊,不易聚合,所以先有天后有地,天比地要优先。
这里用数字来表示,就是“二”。作为一的元气分化出作为二的天地。
天和地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天的属性是圆,地的属性是方。圆的上天主宰光明,方的大地主宰幽暗。元气在上天那里转化为阳气,在大地那里转化为阴气。阳气生成火,火之精华组成太阳。阴气生成水,水之精华组成月亮。阳气和阴气、火和水、太阳和月亮也都是“二”。
上天将光芒施予大地,阳气被大地吸收,与阴气融合,形成精气,老子叫它和气。精气(和气)是作为“二”的阳气和阴气相激荡、冲撞、聚合的结果,用数字表示是“三”。天地的精气形成四季,四季的精气又分化成万物,所谓“三生万物”,这样才有了我们置身于其中的寰宇。
这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世界的产生过程。
用一般观念来衡量,这个过程相当完备了,然而在道家那里,这只是宇宙运动的一个阶段。
关于宇宙,道家学者文子这样解释:“古往今来为宇,上下四方为宙。,’(《文子·自然》)古往
今来是时间,上下四方是空间,是说时间为宇,空间为宙。庄子说:“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
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庄子·在宥》)宇宙万物无穷,而人们却以为有边际;宇宙万物无尽,而人们却以为有极限。
那么这个无限的宇宙在物质世界产生之前是怎样的呢?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