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韶金千兴舞乐70年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1.2
6.1折
¥
35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韩)金千兴|主编:李续|译者:奚治茹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
ISBN9787566003287
出版时间2013-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2833835
上书时间2024-10-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第一部
一、童年——难忘的均明学堂
二、踏上乐舞之路——雅乐生的生活
1.成为雅乐部第二期生
2.雅乐部——奉常所
3.雅乐部教程——“文庙乐”与“宗庙乐”
4.我的舞蹈生涯从这里起步
5.为纯宗皇帝五十大寿演出
6.主攻奚琴兼修洋琴
7.雅乐部演奏团赴日公演
三、结束雅乐生学习,雅乐部任职
1.雅乐生毕业考试
2.雅乐手补期间的声乐学习——学习歌曲与时调
3.歌曲巨匠河圭一
4.继河圭一老师之后是林基俊老师
5.除声乐外所学的其他课程
6.昌庆宫晚间露天剧场
7.京城放送局播放雅乐一实习演出一佾韶堂
8.为伪满洲国建国制造编钟、编磬
9.为崔承喜伴奏音乐录音
10.为新舞蹈伴奏做出贡献的朴成玉
11.梨花女子专科学校讲授国乐
12.府民馆西洋乐和国乐第一次同台演出
第二部
一、离开雅乐部之后
1.我从雅乐部退职
2.朝鲜正乐传习所和水曜日会
3.韩国正乐院成立
二、教坊
1.去朝鲜教坊工作
2.“汉城教坊”和“朝鲜教坊”
3.艺伎“出花”
4.艺伎的舞蹈
5.三个教坊联合
三、矿山巡回演出
1.产业战士慰问团
2.全国各地巡演
四、巫堂乐手
五、日帝末期的国乐
1.灌制唱片
2.朝鲜音乐协会
3.和朝鲜演剧协会的分歧
4.移交情报科管辖的朝鲜乐部
5.大和塾主持下的慰问演出
六、朝鲜音乐协会活动
1.征用通知和不在证明书
2.关于玄哲先生的几件事
3.粮食和生活日用品匮乏
4.伽倻琴大师朴相根
七、光复后国乐院成立
1.雅乐部一李王职旧王宫
2.国乐院创院纪念演出《大春香传》
3.唱剧团体的成立和女性国剧团
4.学生国乐同好会
5.全国农乐竞演大会
八、草台班子演出的悲与欢
1.“回婚日”庆典
2.光复后的街头戏班子
3.娱乐业主金奉业
4.大韩国乐院的演出阵容
5.当娱乐业主的经历
6.从月薪制开始
7.关于朴春载翁
8.地方巡演失败
九、大韩国乐院的创立
1.东洋剧场和金斗七
2.乱世中的国乐艺人心态
3.国立国乐院和大韩国乐院
4.讲习会的女士名流
第三部
一、避难地时期的国立国乐院
1.“6·25”事件爆发和避难生活
2.没有粮食的日子
3.踏上归乡路
4.只身去釜山
二、战争中的舞蹈讲习班
1.釜山生活的开始
2.舞蹈讲习会
3.学生郑丁戌
4.组织民谣团
5.与家人相逢
三、休战前后的国立国乐院
1.正式批准成立国立国乐院
2.晋州开天艺术节
3.国立剧场开馆三周年纪念演出
4.美国新闻局赞助的国乐演奏会
5.韩国舞蹈基本图谱出版
四、设立国乐士养成所
1.国乐院回到汉城
2.国立国乐院附属国乐士养成所的设立
3.釜山国乐院的创立和与吴相淳先生的相逢
4.讲习班学员应邀演出
5.再次回到汉城
五、开设舞蹈研究所
1.开设金千兴古典舞蹈研究所
2.两面镜子和僧舞鼓
3.23年研究所搬了15次家
六、第一次舞蹈发布会和大学讲学
1.第一次金千兴韩国舞蹈发布会
2.几件小事
3.举办舞蹈发布会遇到的困难
4.出讲梨花女大
七、成立舞蹈人协会
1.韩国舞蹈艺术人协会和韩国舞蹈家协会
2.舞蹈艺术人协会的金润鹤
3.舞蹈家和评论家的矛盾
4.退出韩国舞蹈协会
5.全国民俗艺术竞演大会
八、设置国乐科和韩国假面剧研究会
1.德成女大最初设立的国乐科
2.汉城中央放送局培养女国乐研究生
3.创建韩国假面剧保存会
4.舞蹈教育研修讲习会
九、成立大韩民俗艺术院
1.辞退大韩国乐院理事职务
2.成立大韩民俗艺术院
3.半岛剧场开馆纪念演出时民俗艺术院遭遇的困境
4.大韩国乐院和民俗艺术院合并问题上的纠纷
5.经历1960年的动荡时期
第四部
一、第一次获汉城文化奖
1.第二次舞蹈发布会
2.获汉城市文化奖
3.对演出的评价
4.举办古典舞剧发布会
5.东亚日报社主办的新人舞蹈发布会和全国舞蹈汇演
6.第一届儿童舞蹈发布会
7.第二届儿童舞蹈发布会
二、第一次美国之行
1.韩国民谣研究会——为在日侨胞慰问演出
2.慰问演出中的几件小事
3.接受夏威夷裴汉孥舞蹈研究所的邀请
4.为肯尼迪大总统街头演出
三、夏威夷演出
1.夏威夷舞蹈发布会和夏威夷大学演出
2.在夏威夷与“5·16奖学会”派遣的艺术团相逢
3.汉城大学音乐学院设立国乐科
4.汉城市立国乐管弦乐团成立的背景
四、三千里歌舞团赴美演出
1.组建三千里歌舞团
2.排练中的小插曲
3.参加纽约博览会韩国馆开幕仪式
4.美国观众的反应
5.访玛莎·格蕾依艾姆舞蹈研究所
6.在美国遇到的日本学生
7.纽约林肯中心的演出
8.乐器,服装和道具处理上遇到的难题
五、再现木偶剧
1.第三次儿童班学员舞蹈发布会
2.江陵端午的官奴假面戏
3.邀请日本人来学习舞蹈
六、国乐院海外演出
1.国乐院第二次赴日演出
2.去台湾演出
3.成立韩国舞蹈教师协会
第五部
一、花甲纪念演出《万波息笛》
1.花甲纪念演出
2.舞蹈发布会内容
3.庆花甲演出之后
4.被指定为文化财的“处容舞”和“鹤舞”
二、赴欧洲演出和大乐会成立
1.赴欧洲演出
2.国民勋章牡丹章
3.创立大乐会
三、海外文化使者(一)
1.接受夏威夷大学邀请暑期讲学
2.参加日本亚细亚民俗艺术节
3.釜山光复30周年纪念演出
4.韩国民俗艺术团赴美演出
5.迪斯尼乐园
四、海外文化使者(二)
1.正农乐会和“灵山会相”
2.香港亚细亚艺术节
3.应琴丽会邀请赴日本演出
4.第三届香港亚洲艺术节
5.为海外宣传拍电影
五、再现宫中舞
1.再现宫中舞(呈才)
2.韩美建交100周年纪念
3.无形文化财艺术团
六、舞乐生活七十年
1. 舞乐生活七十年纪念演出
2.演出后的招待会
3.赴洛杉矶和达拉斯演出
4.传统舞蹈赴日演出
七、我的家
1.说说我的家族
2.住宅和舞蹈研究所不停地搬家
结束语
内容摘要
金千兴编著的《心韶金千兴舞乐70年》是先生的回忆录,但它记录的也是这段历史时期和作者共同经历过的事情。《心韶金千兴舞乐70年》是记录了作者从事舞蹈事业所走过的艰辛道路,展现了作者对舞蹈艺术执着追求的非凡经历及心路历程。
精彩内容
一、童年——难忘的均明学堂
我是1909年3月30日(阴历2月9日)出生在汉城。当时我们家是在南大门附近的城边上,再往东就是南山了。我的父亲金在熙(本籍为庆州)是个木匠,母亲叫郑圣女(本籍为草溪)。母亲共生了我们五兄妹,大哥万龙,二哥千龙,我是老三,我下边有两个妹妹,她们幼年夭折,我已没有什么印象了。我和两个哥哥各相差四岁,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回想起70年前的事,虽然已是模模糊糊了,但祖母去世时的情景我还依稀记得,家族亲友为葬礼忙碌着,我从门缝间看到祖母平躺在那里。祖母很疼爱我,常抱我在膝上玩耍,这只是儿时的一些朦胧记忆了。随着年龄增长,我对我们家族的情况才了解得更多了一些。我们家是土生土长的汉城人,是人丁兴旺的一族。我祖父那一辈是4兄弟,我父亲这一辈是8兄弟,我们这一辈共有兄弟18人。但是光复后,经历“6·25战乱”,已经断了消息,不知生死,想起来是件很悲哀的事情。
幼时,我家住南大门,南大门两边是城墙,顺城墙向西再向北是西大门,北边是北岳山,南边有南山,山顶有烽火台,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威严而壮丽。
但是“6·25战乱”之后,作为汉城主山的南山也遭受凌辱。“庚戌国耻”(1910年)后,日本人在我们国土上设立了总监部,并驻扎军队。为震慑朝鲜百姓,扬自己之威武,他们架大炮于城墙之上,每天12点由他们的骑兵去发炮示威,而我们小孩子们都会到城下去观看。这样一直到1920年,因为架炮的地方要建朝鲜新宫,才把大炮移至青坡洞的孝昌公园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将放炮改为鸣警笛。就这样我们的国家丧失了主权,成为日本的附庸。而我们的韩国人中有人竟卖身求荣,充当了日本人的走狗。我的父亲却是一位正直、刚强、充满爱国心的人。他既智慧又慈祥,我正是在这样一位父亲教养下成长的。
1915年我们家搬到万里洞的一个山脚下,是个临街的房子,于是就因地制宜,按照母亲的意愿,开办了一个弹棉花的作坊。这时我的两个哥哥在“均明学堂”读书,家中杂活就落在我的身上了。到山上或田野采野菜,去后山收集松枝和落叶,这些活我都干过。
那时的时局虽混乱,但一些文艺活动却未停止。
新老式戏剧,各种群众文艺活动随处可见,常常是搭上个台子就演。幼年时期的我,就是在这时接触了艺术,并被其深深吸引。当时常常玩的一种游戏就是,在小胡同的一隅,围上一块白布,穿上妈妈的衣裙,头上蒙块手巾,模仿演戏的样子。记得一次就在我们居住区的一块空地上,来了男寺党(“男寺党”为朝鲜末期兴起的流浪艺人群体,主要表演歌、舞、杂耍。演员均为男性,1900年以后才有女子加入)。他们表演了翻跟头,耍小鼓,看得人眼花缭乱。演过之后舞童们低首请赏,观众们纷纷投钱给他们,对于当时年幼的我,感到非常有趣。
在今天的万里洞通向南大门路和太平路之间有一
条小路。沿着这条小路向东北方向在即将进人南大门路大道之前,就有一个日本人开办的“渔星座剧场”。开始的时候常常可以听到从那里传来的乐器声,后来又看到路边插上了一些长条旗子,上边写着“任成久一行”和“金道山一行”等字样。万里洞上坡阳面的空地上,也常有一些剧团来搭台演出。搭好台子后,就是敲锣打鼓,广场上一下子热闹起来,这是孩子们最为快乐的时刻,他们跑上跑下奔走相告。
演出都是在晚上,当剧场人口处的望楼上乐器响起的时候,宣告演出就要开始了。人们像过节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当然主要是我们万里洞和附近功德洞的居民们。场地上铺上一些装大米的空草袋子,就是所谓的观众席了。坐席虽简陋,人们却兴高采烈争抢着座位。乐声一停,幕布就拉开了,演出顺序写在一
张长长的纸上,悬挂在舞台的一侧。第一个节目,一
般都是“僧舞”,不过他们击鼓与现在的“僧舞”在演出方式上略有不同,现在是把鼓挂在鼓架上敲,而那时则是当演到击鼓时,才由两名女艺人双手捧鼓登场在台前站立,舞者击鼓后继续起舞,然后两名女艺人将鼓放下退场。这之后的其他节目,如《打令》、
《巫舞》、《法鼓》均如此。以《剑舞》为例,舞到用剑时,女艺人举剑自舞台两侧登场,走到舞者面前,将剑放下退出,舞者则拾剑而舞。幕旁悬挂的节目单是随演随换,幕布也是有人直接向两边拉来拉去的。这种临时舞台的演出方式一直持续到1950年,后来有了一些改变,不过是观众席由草袋子换成长条木板凳,幕布也改成上下自动升降了。
这都是在我七八岁时的事了,那时的我,还是一
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但这些我童年时期所经历的事情,却深深地珍藏在我的记忆之中,现在想起来,可能正是它们诱发了我对艺术的向往。
我们家搬到万里洞之后不久,爆发了“己未独立运动”。一天夜里睡得正香,突然响声四起,远处隐隐传来“万岁”的呼声和日本骑兵的马蹄声、刀枪的碰撞声。两个哥哥禁不住好奇之心,手举灯笼,悄悄打开了大门,警笛声冲破夜空,他们没敢走出去,退
回来关上了大门。一家人忐忑不安地过了一夜,天放亮时才再次打开大门。这时才吃惊地发现,南山烽火台的一颗大槐树上,正有一面太极旗迎着初升的太阳在飘舞。这就是我童年时期所经历过的1919年爆发的著名的“己未独立运动”。第一面太极旗升起之后,像一阵风,村村寨寨,山头树上都挂上了太极旗。人们翘首仰望,泪水顺着腮边流下。看到这情景,我幼
小的心灵也受到震撼。而日本宪兵们则急红了眼,到处奔跑着,吼叫着,想摘去这些旗子,但是旗帜依然在飘舞。
不久我们又搬了家,又搬回万里洞落水桥,在石桥旁一个小胡同里。前边有院子,房后面是很大一块空地,落水桥下一条小溪流过,房子两边是杂草树木。屋后有一个放大酱缸的台子,台旁有柿子树和枣树。夏天这些树可遮阳,秋天可吃到新鲜的果实。和过去一样,每搬到一处新的地方,爸爸都要做一些修缮。大活要雇人帮忙,一般维修都是他自己动手,而诸如搓草绳、和泥、抹墙等等杂活,则是我们家人一起上阵。在前院还新盖了一间大房子,给两个哥哥住。
在这之后,爸爸也经常利用他本身是木工的优势,先将一些老房子买下,然后改建或扩建,之后再卖出去。这样买卖之间获得的利益,就可以用来养家了。在我长大之后,才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要经常搬家,为什么爸爸总是那么不辞辛苦地劳碌,都是为了养活这个家。
1920年,也就是我12岁的那一年,我在汉城“正东普通学校”毕业之后,人“均明学堂”学汉文。而我的两个哥哥,却因为家境困难而去了日本人办的一
个造纸所。“均明学堂”还设有夜校,课程有日语、
算术、朝鲜语、常识、珠算、现金出纳等一些实用课程。
我们兄弟三人都在“均明学堂”读过书,而对它的历史却一无所知,不知它创立于何年。但确切知道,它是现在万里洞山上耸立的均明中高等学校的前身,是官方正式批准的教育机构。学校占地500多坪(1坪一3·3058平方米),有两座教学楼,还有校长住宅以及200多坪的大操场,周边有各种树木。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